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位专家同时点头,朱慈炯的话无疑就是对他们最大的认可。
“其实我要宋应星与制造蒸汽机并没有什么关系。”赵立功说道:“蒸汽机这种机器在现代基本上已经处于淘汰状态,理论原理已经非常完善成熟,要在现在造出来的难点主要还是设备,但这个有人力基本上能够克服,我要宋应星的目的只是是想让他去负责另外一项能源制造。”
“电能?"朱慈炯脑海中灵光一闪。
赵立功笑笑:"也可以这么说,电能的运用可是划时代的,当然受目前的工艺条件限制,至少几年内不要想有什么太大的进展,让电灯什么的走进千家万户更是想都不用想,但是造出简易发电机,开设一些简易线路用于工业方面问题不是很大,比如有线电报和铜线的均匀抽制这些难度相对来说不会是很大,我只要把原理和制造工艺告诉宋应星,他独自一人将这些造出来不会存在太大难度。”
朱慈炯那叫一个激动,电报可是信息化产业的最初体现啊,有了这玩意他就可以第一时间准确把握住前方战争形势的变化,也可以用最快的反应来应对,应用到各行各业好处简直一言难尽,而且有线电报出现了,电话?无线电报还会远吗?真到了那个时候,大明领先世界的将不是什么一个时代而是几个世纪!
电灯什么的朱慈炯想都不想,钨丝或许还有解决的可能,足够纯度的玻璃怎么弄?灯泡内的空气怎么抽出?这些或许都有做到的可能,但是毫无疑问成本太大,就算弄出来也得不偿失,这些玩意还是等科技发展到了那一步再说为好。
“朕等会就安排人去将宋应星兄弟给找来。"朱慈炯兴奋道:"怎么人尽其才可就是赵教授你自己的事了,对了,黄教授你的造船厂准备建在什么地方,都需要些什么?”
“厂址嘛就上海吧"。黄建国想了想:"好歹离南京离老赵也近些,也不用受战乱的影响,需要什么建码头造厂房还有制作各种设备都需要大量人力和财力支持,可以这么说皇帝你想要第一支近代化远洋舰队什么时候出现什么规模,决定了最终需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
朱慈炯伏案沉思半响:"如果需要建成拥有七千吨排水量以上的铁甲舰一艘,五千吨以上的三到五艘,两三千吨左右的二十艘,七八年内组成这样的一支远洋舰队,需要投入多大。”
“这样的规模可是超过晚清时期的北洋舰队了啊。”黄建国呵呵笑了笑:“如果钢厂能够保证钢厂源源不断的供应,动力设备火炮配制也不算在内的话,保守估计需要一千五百万到两千万两左右,人力最少五万,而且还要经过先期的技术培训,当然建码头和建造船厂期间就可以完成培训过程,但是我能保证培训出一批完全合格的官员,水军还有水战什么的,我可以懂不了多少,皇帝你还得自己去寻人才。”
“没问题。”朱慈炯说道:“和赵教授一样,朕也拨给你一卫人马进驻松江府,两千万两银子朕也会让这一卫新军押运过去,如今江心洲上还有百姓五六万,,朕会动员他们前往松江府,如果人手不足,黄教授可自行征募,朕没别的要求,只希望最迟十年内,大明有一支无敌海军扬威海面,让大明彻底奠定海洋霸主的地位,什么荷兰、英国、西班牙,朕要他们的国民在大明的坚船利炮面前飕飕发抖,就如原本历史上的晚清一样,太阳升起于东方,这个时代的日不落帝国也只会诞生于东方!”
“我对这样的前景深信不疑。”黄建国笑眯眯得答了一句。
“这位是?”豪言壮语说完了,朱慈炯的目光落在从头到尾一声不吭的刘老五身上。
第一百四十章专家(6)()
“呵呵,终于轮到我了吗?”刘老五站起身笑道:“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周卫东,这两位上辈子是搞工业的,而我则是搞了一辈子农业,主要研究的课题是培育节水抗旱高产小麦和如何提升杂交稻的亩产量。”
“我曾经研究过历代农作物的亩产量,记得明代一亩良田能够收获的稻谷大约三百五十斤左右,远高于民国到建国时期的二百多斤,可见明朝的粮食生产能力还是不错的,按照后世查证万历年间全国耕地十多亿亩来算,理论上来说一年的粮食产量应该有三十亿石,也就是三千多亿斤,明代人口按现在大约六千万算,每人可得粮五千斤,就算是天灾造成土地大片荒芜粮食大量减产,也断不至于引发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而且时间长达近二十年之久。”
“如此可见现在这个时代的剥削阶级是何等的酷厉,我说这些并不是想要讨论这些剥削阶级如何如何,而是想要说一点,就算我能将杂交稻一类的高产农作物提前弄出来让亩产提升三四倍,也可以引进一些现在还没有的高产作物,但是前提是要消灭这些剥削利益集团,否则百姓的日子一样不会好过到哪里去,哪怕皇帝现在已经免除了苛捐杂税和徭役,地方利益集团照样有的是办法从老百姓身上换着花样弄银子。”
朱慈炯微张着嘴,这家伙一直坐哪里不吭气,原本他还以为这人应该是个只会干实事不喜欢表达的闷葫芦,谁能想到一个农业专家有关农业方面的话没说几句,就扯到阶级体系上面去了?难不成这家伙穿越一回不想一门心思搞农业反倒是想从政了?
打击官僚利益集团消灭地主剥削阶级的重要性朱慈炯比谁都清楚,他也想还田于民增加国家赋税,只是这些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何其之难,动一发而牵全身呐,这些事必然要去做,但绝不是现在,至少在他没有消灭三大敌之前不能做,否则必定会引起全天下利益集团的疯狂反扑,局势不稳的情况下更会导致整个南方彻底糜烂,他现在是拥有数十万强军,但是要面对强敌的情况下还要对天下的利益集团开战,底气不足啊。
“周教授说的这些朕都知道。”朱慈炯缓缓说道:“也一定会去做,但是现在谈打击剥削阶级为时尚早,就如同刚才黄教授说的那样,这是一场人民战争,只会比军事战争更加艰苦,激进不得否则过犹不及啊。”
“在朕的眼里,农业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工业,工业再怎么强盛,飞机大炮再如何厉害最终征服的土地也得靠人去占领,农业便是发展人口的第一要素,清代中叶为何中国的人口会呈现爆发式增长还不就是因为高产作物的出现,所以朕以为周教授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杂交稻出现在这个时代,最大程度的提高粮食的亩产量然后推广全国,如果大明能够在二十年内人口翻上一番甚至提升两倍,那才是朕征服天下的最大依仗。”
周卫东似乎也意识到自己说的话有点不合时宜:“让人口大幅度增长,除了保证要有粮食以外,还要要有先进的医疗手段确保新生儿的成活率,如此一来,我相信二十年让人口增长到两亿问题应该不大。”
“好!”朱慈炯赞道:“还是那句话,周教授需要什么只管提出来,朕无有不应。”
“我可没这两个老家伙那么黑,动不动就几百万几千万两银子,几万几十万人口的。”周卫东调侃了一句:“我的要求不高,给我一两千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还有千把亩土地就成。”
“解卿似乎对石国师颇有微辞?”明发旨意安排妥当三位专家后,朱慈炯立即韩赞周宣解学龙和戍云子进谏。
解学龙跪在地上,眼中还是不甘,和戍云子一番交谈,终于让他认定国有妖孽现世,身为大臣他有一万种理由见君直谏,如果能除去妖孽他甚至不惜血染御庭。
可是戍云子猜测借尸还魂之人很有可能是先帝和先太子这让他怎么说了皇帝也不会承认啊。
“臣对国师并无不满。”心里叹了口气,解学龙只能违心说了这么一句。
朱慈炯目光缓和了些:“既无不满那是最好,记住朕的话,不管你有任何猜测,都给朕烂在肚子里,你身为刑部尚书,职责是纠治不法,不管是对官还是对民,做好你的本职,朕不希望有一天检察院找到刑部,弹劾包括解卿在内的任何一位刑部官员。”
“臣明白。”解学龙额上渗出一丝冷汗:“皇帝这么说代表什么?代表戍云子的推算并没有错,所以才会隐晦的给他下了这道封口令,他如果不遵从罢官免职是肯定的,恐怕一族都将有不测之祸!”
“你退下吧。”
“臣告退。”
等到解学龙退出去,朱慈炯目光落在戍云子身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