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前已经攒了十二吨黄金,一百三十吨白银了,杨潮打算等到二月的时候,在让飞船回来一趟,因为那时候自己的所有资金就告罄了。
幸好詹天佑修铁路给他省了一大笔钱,那批工程师、和五万工人,现在几乎都是免费工作,因此杨潮只需要支付五百多万美元左右的材料费而已,合计七百多万两银子。
不过杨潮的承诺是不会变的,三千万两白银作为铁路的资本,因为早就答应过了,资金的多寡不仅仅意味着运营,还关乎这些工程师的股份,要是答应的钱因为修建而省下来了,等于稀释了这些工程师股份的价值。
但是杨潮确实没有钱,没有真金白银,所以他打算开一家银行,用那十吨黄金和上百吨的白银作为储备,然后印刷一大批银行卷。
这是杨潮深思熟虑了很久后做的决定,其实西方人之所以能够有能力大量向外投资,并不是因为他们手里真的握有那么多真金白银,而是工业化后他们的资本信用积累的足够坚挺,因此可以大量发放纸币,假如把各国的纸币都找他们的银行兑换黄金,就算是英格兰银行也会破产。
英国人有一两黄金,就敢发十两的纸币,后世的储备金率很少有超过百分之十的,也就是说发行十倍数量的纸币,基本上是安全的,前提是不发生恶意挤兑。
很快一封成立银行的申请就送到了户部。
朝廷虽然缓慢,但是也在慢慢适应着工商业的发展,在商部成立之前,开办工业和银行的许可,都是户部来发放的。
此时的户部尚书是那桐,这货是一个大贪官,跟庆亲王奕劻一起卖官鬻爵,买卖官员,明码标价,两人被戏称为庆那公司。
不过现在皇帝正在拉拢杨潮,那桐可不敢阻挡,杨潮的申请很快就批复下来。
但是人呢,人员可不好找,杨潮手里可没有适合开办银行的人才。
筹办一家银行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中国第一家民营银行,一直到1908年才开办,叫做四明银行,是上海一批宁波帮买办连手开办的,那批人都要连手,更不用说杨潮了。
杨潮手里没有人,但是盛宣怀手里有,自认跟盛宣怀虽然没有深交,但也没有仇怨,自己的面子盛宣怀就算不给,但是袁世凯的面子总得给吧。
于是自己先打电报向盛宣怀说了一下,接着托袁世凯帮忙说情,盛宣怀打电报恢复说,杨潮他太不把他当朋友了,这样的小事,还用劳动第三人嘛,接着就派了也人来烟台。
此人叫做谢纶辉出身浙江余姚谢氏,家族世代务农,他迫于生计年轻时到上海,经人介绍进入钱庄业大亨陈笙郊的咸康钱庄当学徒,几年后得到了陈笙郊的器重,钱庄事务都交给他打理。
陈笙郊后来发起成立北市钱业公会,陈笙郊与镇海方性斋与金山黄氏合股创设“承裕钱庄”,事业越做越大,已然成为上海钱庄业的中流砥柱,谢纶辉一直作为左膀右臂辅佐他,积累了丰富的银钱业经验,更是被公推担任“承裕钱庄”的经理。在谢纶辉的经营之下,承裕钱庄业务蒸蒸日上,经营数载,承裕钱庄一跃成为了业中翘楚。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盛宣怀推动朝廷建立了中国通商银行,任用大班(经理)两人,一人为洋人大班,一人为华人大班,这第一任华人大班就是陈笙郊,而陈笙郊死后,谢纶辉当仁不让的成为了第二人华人大班。
当然这是后话了,此时陈笙郊还健在呢,所以谢纶辉只是代替陈笙郊做了北市钱业的总董,是上海钱业的领袖人物之一。
“谢先生,久仰久仰!”
看到谢纶辉的名帖之后,杨潮立刻迎出了衙门,就看到一个五十来岁的中年人在哪里等着。
“小民谢纶辉拜见杨大人。”
谢纶辉看到杨潮,立刻就要下拜。
杨潮赶紧上前一步,拖住他:“老先生不用行此虚礼,快快请进吧。”
接着就亲切的拉着谢纶辉的手,一起走进了衙门。
“谢先生,在下的意思盛大人应该告知于你了吧。”
杨潮开门见山的问道。
谢纶辉点点头:“盛大人说,杨大人您要办银行!”
杨潮道:“没错。在下已经跟户部申请,户部也依然同意,并允我发银行卷。”
谢纶辉点点头,户部可不轻易答应别人办银行,一般也没人愿意办银行,中国商人更愿意办熟悉的钱庄,不过此时的钱庄也跟银行没差多少了,洋人银行里有什么,钱庄里就有什么,除了洋人站在更高的层次,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调动资金,而钱庄只局限在江浙一带外,存款、贷款、汇兑一应不少,甚至庄票在一定意义上,跟洋人的纸币作用一样。
“不知道杨大人想要经营何等业务呢?”
谢纶辉问道。
杨潮道:“别的银行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谢纶辉又问:“不知道杨大人筹资多少?”
杨潮笑道:“黄金三十万两,白银三百万两,不知道够不够?”
谢纶辉笑道:“做银行,没有够不够,多有多的做法,少有少的做法而已。”
此人倒是不徐不疾,一点都没有被杨潮的雄厚资本吓到,依然一副平静的样子,显然是见惯了钱的人。
他这种态度倒是让杨潮放心了不少,然后仔仔细细的商议了一番,一起制定了章程。
第八十五节 大国战略()
谢纶辉是上海钱业的领袖人物,在华人中自然是说一不二,在洋人中也很有地位,被选为上海商业会议公所议员,平素参与跟洋人银行之间的各种会议。
在上海,虽然洋人的银行势力很大,经营也很成熟。可是真正参与到商业的方方面面的,还是那些华人钱庄,因为参与度光,洋人银行甚至不得不依靠这些数量众多的钱庄来进行业务往来。
可以说,洋人银行相当于中心银行,而华人钱庄起到了各地支行的作用,从上海到苏杭等内地的汇兑业务,全都操于华人之手。
因为地位上的优势,而且钱业联合起来,谢纶辉甚至可以偶尔欺负一下洋人银行。
比如为了维护小资本的钱庄权益,谢纶辉操办北市钱业公会规定:“到期庄票,如遇钱业自行来收,即可当日解付同行之银,互相汇划;如遇洋银行来收,须解现钱,故再迟一天”。这项规定让洋商银行和外商商会很不满,邀请钱业总董谢纶辉出席会议商议,会上谢纶辉据理力争,说“钱业章程,外人不得干预,其庄票收授与否,权操于洋商”,随后即离席告辞,在谢纶辉的强硬态度之下,洋商不得不照常收用,忍下了这口气。
正因为在上海钱业华洋两界都有很高的地位,谢纶辉等于是一个站在上海金融业核心的人物,通过他办理一个银行,那么很容易就挤入了上海银行业的圈子里,这个人物很合适,对此杨潮还有些感激盛宣怀。
杨潮跟谢纶辉商定,在上海、烟台、天津开三家银行,上海为总行,并且看情形往广州、武汉方向发展。主营业务为汇兑,因为汇兑风险最低,如果能说服朝廷将税收从银行汇兑,那么就等于多了一项长期的丰厚买卖。
只是朝廷赋税,地方上靠着各家钱庄,到了上海后靠着中国通商银行,杨潮估计自己没有机会能抢到。
而且杨潮之所以选择汇兑,目的是先把银行的信用积累起来,做这种风险小的生意就很合适的,不然可以做一下利润丰厚的贷款业务了。
只要在铁路运营前,杨潮的银行可以正常运转,然后就可以在铁路开通的时候帮铁路容第一笔资金即可。
这些事情杨潮都没有隐瞒谢纶辉。
“修铁路确实耗用甚大,洋人修铁路,也不是一家银行能够承揽。不过上海钱业也不容小觑,大人何不在上海发放债券,想我上海同仁也乐于支持国人修铁路。”
修铁路发行债券,这在国外十分常见,几乎可以说不发债就办不起来的地步,华尔街最大的票据交易就是铁路债券,下来才是国债券。
上海随着列强金融业的引进,也诞生了股票交易所等机构,而且不止一家,十分疯狂,跟摩根之前的华尔街一个德行,没有任何秩序,各种小型交易所,大行其道,各种皮包公司滥发股票,金融欺诈不胜枚举。
杨潮摇头道:“这条铁路本官力图国人自办,不想沾一分洋人的味道,这是一条争气路,意义非同一般,甚至超过了盈亏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