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国人来干什么?”
因为铁路闹得不欢而散,德国人可是很少找杨潮了,都是直接通过公使向北京施压。
“德国人说青岛的兵工厂一期项目完工了,邀请您去参加一个酒会。”
潘训说道。
又是兵工厂!
杨潮不仅感到头大,按照跟德国人的合同,这座兵工厂名义上是属于清政府的,将来的运行费用,得清政府来出,此事载沣也是知晓的,但是对很多大臣都是保密的,将来从哪里出这笔钱也是一件让人费神的事情。
可是如果让杨潮放弃,别说德国人不答应,就是杨潮自己都不答应,那么一颗大钻石,虽然是自己人造出来的,可毕竟价值在哪里,卖给别人也是一大笔钱,多了不敢说,三百万英镑英国人绝对愿意出,然后送给女王。
三百万英镑那可是一艘无畏战列舰,折合成黄金都有二十多吨重呢。
给德国皇帝,就还来这么一座兵工厂,最后还荒废的话,太让人寒心了。
不过兵工厂在青岛,明显被德国人坑了一把,估计以后的运营他们还会出一些幺蛾子,绝对不会积极配合,以大局为重,杨潮也不能跟德国人闹僵。
这就是政治,该牺牲的时候就得牺牲,不到翻脸的时候,哪怕有杀父之仇见了面都要像朋友一样。
有时候想想,搞政治也他玛委屈,尤其是弱国的政治。
“告诉德国人,我会去的。”
杨潮让潘训回复德国人。
杨潮还要继续跟美国人商定一些附署条款,比如培训工人之类的,杨潮要求美国人帮忙成立一所技术学校,最开始的目的吗,就是培训钢厂需要的中国工人。
另外杨潮还得跟周馥商定一下,虽然美国钢厂定在了烟台,可是从美国置办的兵工厂,杨潮还是打算放在莱芜,这里的煤铁是不能放过的,必须开发出来尽快转化成实力,但是杨潮还不想让德国人干涉,所以得跟周馥先商量一下,同时他也得谋划一下,该怎么平衡德国,让德国人放弃干涉杨潮自办兵工厂的事宜了。
第六十三节 克虏伯成员()
周馥也是洋务派,李鸿章的心腹,他当了山东巡抚一年来,还是办了许多洋务派该办的事情的,比如原先袁世凯做的山东大学一事,周馥也给办了。
周馥同样是用文会书院的班底,组建了一所新的大学,聘请了几个美国教师,上个月已经完成了第一批学生,一百人的规模,这第一批学员,基本上都是经人推荐,其中有周馥的子侄,袁世凯的子侄等人。还有各地洋务派官员推荐的学生,许多都是旧书生,基本上都有一个秀才功名在身的。
很显然这所山东大学带着浓浓的洋务派味道,准确来讲,是淮派体系。
很显然将来从这所大学出去的学生,也将一个个走向仕途,接过周馥、袁世凯的枪,继续向前冲。
除了这所大学,周馥还筹办了十所小学,和一个预科学校。小学不用说了,就是小学,预科学校呢,其实就是帮旧文人学习科技知识,让他们能够达到大学的学习能力,然后升入大学。
所以这个预科可以说就是后世的高中,但是跟高中不同的是,预科毕业可不用高考,直接进入大学的。当然预科也是要考试的,自己进行考试,通过之后才能进入大学学习。因此这个有点后世自主招生的意思在里面。其实这都是学习盛宣怀的,盛宣怀在南洋公学也搞的是这一套,在没有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备教育体系的时候,你也只能这么搞。
至于其他的洋务派作为,周馥倒是没有了,像张之洞那样大修铁路他没有做,因为在山东修铁路,德国人比他更积极,至于建汉阳铁厂那种洋务企业,周馥则没有能力,山东不比湖广,山东在这个时代可是一个穷省,人多地少,百姓极为穷困,否则义和团也就不会率先从山东爆发了。
但是对于办企业,周馥也没有排斥的想法,他只是没钱,又不想像盛宣怀那样借洋款,因为周馥跟盛宣怀不一样,他认为借洋款是饮鸩止渴,盛宣怀就因为借了日本人的贷款,结果汉阳铁厂处处受制于日本人,自己名下的铁矿,却不能把优良矿石供应铁厂,反而全都送到日本的八幡制铁所。
盛宣怀未必看不到这一点,但是对比一下盛宣怀和周馥两人的履历就能发现这两人的不同,两人曾经都当过上海海关道,周馥当了八年,盛宣怀只当了两年,周馥死的时候,只给家里留下了价值二十万两银子的产田,而盛宣怀留下了两千多万两,据说他仅仅在海关道期间就捞了五百多万两,在上海购买了大量的地产。
有人可能还以为盛宣怀赚钱能力强,周馥是旧文人不懂得经营所致。但是在同治年间看看盛宣怀在烟台负责打捞沉没的贡船,结果只上交了一部分贡品,私扣了相当一部分。事发之后,他的谋士给他写了一个折子,上奏朝廷,说烟台民贫,希望将新打捞上来的贡品办一座益民药局,将私扣的贡品变成了刚打捞上来,没有来得及上报的。这个药局就是广仁药铺。
李鸿章评价周馥不贪财,但是能捞二十万两,不能说明他不贪财,只能说他不是很贪,同时证明他没有盛宣怀那么心黑胆肥。
盛宣怀之所以一次一次借洋款,尤其是这次粤汉铁路一事,不顾三省华商的反对,也要借美国的贷款,如果说没有好处鬼才信,日本的借款就更是这样了。后来朝廷要收回四川人手里的铁路股份,却不给四川人退款的时候,四川人兴起保路运动,盛宣怀第一时间就让军队镇压,辛亥革命之后,盛宣怀第一个就跑到了日本,他跟日本人之间的关系,那就不用说了。
周馥没有盛宣怀那么心黑,他不想因为私利,而至国家于不利,他不肯损公肥私而已。只能说盛宣怀和周馥都是中国传统的官员,不过盛宣怀是那种自私自利不择手段的家伙,而周馥多少还有点为国为民的士大夫情怀。
杨潮始终认为,中国的士大夫精神,跟西方的贵族精神一样,都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儒家文化培养出来的精英人物,君子如玉,这些人是真正的玉。而盛宣怀这种人物,跟儒家文化没有关系,他们是投机分子。同样的圣贤书读出来不一样的人,只能说是他们自己选的,就向马腾飞遭遇了那么多苦难,他选择看到社会对他好的,因此他是一个心里有良知的人。
至于反孔,那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的,可以说是意识形态之争,跟儒家本身的好坏没有关系,孔孟教人做事的原则‘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谁他玛能看出来是落后腐朽的封建思想?
杨潮觉得,唯一的错误在于,将儒家思想拿来治国了,这是一套修身养性,自我修养的哲学,你拿他来治国不出错才怪,所以自从秦代之后,中国社会的组织能力就一代不如一代,就是因为这个道理,说道治国,那还得玩法家,虽然秦法确实严苛了些,修改法律就行了,不至于连法律运行的整个社会制度都改变啊,这是典型的矫枉过正因噎废食。
说回周馥,他不愿意借洋款敛财,但是该做的事情还得做,于是办学是他最拿手的,而且惠而不费,每年招募几百上千个学生能花多少钱?哪里有往汉阳铁厂那黑窟窿里扔的多。除了办学,他还奏请朝廷,开放了济南和周村两个商埠,周馥的目的是抵制德国人的青岛,他希望济南和周村能把青岛竞争下去。这就是后世中国海南大开发一样,是想把台湾比下去一样天真。
事实上,开放更多的商埠,德国人巴不得呢。
抱着这种思想,杨潮扩建烟台,还有修建铁路,是得到周馥大力支持的。
这次杨潮办厂,周馥也没有拒绝的理由,他只提了一条要求,那就是不要借洋款。
周馥告诉杨潮,借洋款就要受制于洋人,办洋务本就是要师夷长技以制夷,若是反被洋人制了,那就不如不办。
虽然这种理念杨潮很不认同,杨潮办厂的目的是工业化,后世把西方文明当做工业文明,其实根本就没有道理,工业革命前西方是个什么吊样子谁不知道,海盗到处跑还不是穷闹的,人家先工业化了,所以他们的文化也就是高等文化?这是什么狗屁道理,只是西方人率先抓住了工业化的机会,完成了国家向现代的华丽转身罢了。
中国人在宋末、明末未必没有这种机会,只不过错失了而已。
虽然不认同周馥的观念,但是对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