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他再一次利用了杨潮无法分身两地的弱点,进行不遗余力的攻击。
不过杨潮也不担心,毕竟这种手段,还无法动摇杨潮的统治力。
而且对于打破中国人的个人崇拜情结。杨潮还是持支持态度的。
对潘训,杨潮也不恨。虽然他不顾大局,但这就是政治,虽然没有战争激烈,但却比战争更阴险。
这不是私人问题,而是政治博弈,成熟的政治家是不会掺杂私人感情的。美国那些政客可能互相骂的非常厉害,但私下里可能会是很好的朋友。
而此时潘训那小子,确实颇有些得意。
他对自己趁着杨潮不在国内,暗中推动的这股舆论相当满意。
虽然他的手下有些不太赞同。
作为富强党三巨头之一的潘训,他自然是有一批支持者的。但他的手下同时也是杨潮的手下,有些人对他这种攻击杨潮私德的手段有些不太能接受。
但有的人则是担心潘训惹恼了杨潮。
“哈哈,你们太小看理事长了,理事长不是那种公报私仇的人。”
对于第一种人,道德感太高,不可能是潘训的心腹,潘训向第二种人解释着。
“就算理事长不会报复。可是这样就能打到理事长?”
第二种人怀疑潘训的手段起不到作用。
潘训笑道:“一天两天当然起不到作用,但是天长日久,总会有作用的。如果这样都无法搬倒理事长,恐怕日后都不会有机会了。你们愿意接受中国出现一个皇帝吗?”
能跟潘训站到一起的人,自然是有自己想法的人,而不愿意看到中国皇权复辟的人就是其中的一批,潘训本人是不在乎有没有皇帝的,所以他还是利用了这些人强烈的政治理念,利用了他们对民zhu共和挂念的执着,将这些人拉拢到自己一边对抗杨潮的权威。
“能成功吗?”
“不知道。但这是唯一的机会!你们记得当年徐阶搬倒严嵩的故事吗?”
潘训解释道。
“严世蕃?”
手下疑惑。
“没错,沙皇就是理事长的严世蕃。”
潘训笑道。
严嵩是明代权臣,多少人都想搬倒他,可是每一个人都失败了,只有徐阶始终默默无闻,在朝堂上沉默了几十年,最后搬倒严嵩的时候,也不是直接攻击严嵩,而是攻击严嵩的儿子严世蕃谋反。
“鸿鹄之所以飞翔于天际,以羽翼再也,故欲制鸿鹄,必先去其羽翼!”
潘训再引用了《长短经》上了几句话。
在他看来,杨潮之所以在中国政坛叱咤风云,即便不在其位也可以谋其政,幕后操纵了这么多年,最大的原因,不是他有多么厉害,论智力他未必就比李富安、米青高多少,最大的力量是他无与伦比的威望。
杨潮是从满清,从袁世凯时代走出来的,而潘训他们无论怎么说,都是借助杨潮这棵大树才踏上政坛的,在中国人心目中,他们不过是杨潮的后辈,是永远无法超越杨潮的。
单从资历上讲,他们就永远没有机会。
从政绩上讲,目前的国家都是杨潮建立的,中华共和国的名字是杨潮提出的,虽然第一任总统是黎元洪,但谁都知道,当时黎元洪能够上台,是杨潮忍耐的结果。
之后在杨潮领导下,趁着西方人无暇东顾,中国打败了日本,取得了亚洲霸权,中国人一夜之间突然发现,他们从过去的东亚病夫,一跃而起成了东亚霸主,这种心理的落差,不但在一代人心中建立了杨潮无比辉煌的形象,而且会进入史书一代一代传送下去。
如果杨潮不犯错误,他这种威望就无法打破了。
杨潮当年无法理解潘训竞选失败,却并不气馁,反而表现出一种自然和洒脱。
杨潮以为潘训是自作潇洒,却不知道潘训是真的高兴。
杨潮不站出来,对潘训来讲,杨潮的优势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永远无法打败一个你攻击不到的人,可是杨潮站出来了,虽然是为米青保驾护航,却给了潘训一个机会。
首先潘训有了站在杨潮对立面的机会。第二,杨潮当了总理,实实在在的掌握权力,这样他就不再是历史书中的强国象征,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打败杨潮这样的人虽然很难,但至少有了可能。
如果杨潮像以前那样,始终躲在米青或者李富安身后操纵,潘训没有半点办法,现在,至少可以试试了。
而沙皇一事,就是他最好,也可能是唯一的突破口。
“关键就看运气了!”
可即便如此,潘训也不乐观,他能不能成功,能不能把杨潮拉下神坛,还要看运气。
但潘训这种人是不可能完全把自己的命运交给运气决定的,只要有一线生机,他都会拿出一百分的努力。
“苏俄那些人不是想要贷款吗?我们想点办法,给他们筹集1亿两银子。但是告诉他们,如果他们能拿下秋明的石油,必须交给我们独立运营。我们愿意出10亿两,来换取这个独家经营权。”
潘训做了八年总统,身后的背景和人脉,连杨潮都无法忽视,他找1亿两贷款轻而易举,他给苏俄筹集贷款,目的当然不是秋明油田,但却能给苏俄一个心理暗示,那座油田确实太重要了,起码比10亿两银子重要很多,甚至是关乎中国经济的。
而且以苏俄人那种一切政治化的理解,他们很容易将秋明油田上升到政治角度,会认为控制秋明油田,就会对中国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对这样一个强大的邻国,如果不能有所影响,苏俄那些人是难以安心的。
就好像后世的俄罗斯,总是在石油和天然气上拿捏中国,在中日之间耍手段,把原本通往中国的石油管线和天然气管线,通往中立地区,绝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是实实在在的政治博弈。
显然潘训的政治眼光,已经远远高出了米青和李富安一线,这也是杨潮重视他,培养他的最大原因。
“另外跟苏俄研究一下,恢复托木斯克铁矿向中国出口的问题,告诉他们我们东北好几家钢铁厂因为缺乏原料来源,已经停产好久了。”
煤铁是工业时代的象征,尽管石油后来居上,但钢铁是无法替代的。
潘训很理解苏俄那些人的心理,那不是一群经济角度看问题的家伙,相比石油,他们更看重钢铁,告诉他们托木斯克的铁矿对中国至关重要,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保住托木斯克的铁矿的。
一旦苏俄对秋明油田和托木斯克铁矿志在必得,他们就不可能轻易退出西伯利亚,这样沙皇政权和苏俄的内战就不可能终止,杨潮就会被钉死在西伯利亚,无法脱身,潘训就有充足的操作空间。(。)
第六百四十四节 应付挑战()
“有人向苏俄提供了贷款?”
在中国动用1亿两贷款这种事,是不可能瞒得住杨子银行的网络的,潘训有能力给苏俄筹集1亿两贷款,却没有能力越过杨子银行团的银行网络。
所以很快就反馈到了杨潮这里,主持杨子银行的陈光甫感觉这对杨潮是有厉害关系的,立刻反馈给杨子财团的总裁李思第,李思第发报到西伯利亚。
“有意思!”
杨潮听完张念的汇报,轻轻闭上眼睛,靠倒在了椅背上。
很清楚,这是有人在挑拨苏俄。
不用调查,他就知道是潘训。
苏俄急需资金,他们连饿死自己人的事情都干出来了,还有什么事情干不出来。
战争是一场消耗盛宴,虽然能创造巨大的市场,但说到底是在消耗物资。
对中国这样的工业能力过剩的国家还无所谓,可对苏俄来讲,那就是关乎生死的。
他们的大量工厂用来生产军火,那么工业计划所需要的机器设备怎么办?
只有加大从国外进口,可是压榨农民是有一个极限的,事实上苏俄已经在调整政策,改善了农村条件,******在今年已经慢慢结束了,虽然比历史上晚了几个月,多饿死了几百万人,却还是结束了。
背后有复杂的博弈,包括反对史达林的政治博弈,史达林也不敢在玩这种用人命换机器设备的疯狂游戏了。
但战争在继续,他们就无法自产足够的机器设备,事实上,他们的工业计划已经大大延误了,去年的计划只完成了不到一半,如果持续如此。今年能不能完成计划的一半都不一定呢。
所以他们只有加大从国外采购,可是从国外采购,是需要资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