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这就不需要皇帝出面了,杨潮直接给张之洞和袁世凯写信,只要是洋务派的,没人不卖这两个人的面子,但是面就不跟这二人见了,因为此时张之洞和袁世凯,都跟载沣有些权力之争,杨潮可不想卷入**烦,在北京期间他不打算拜会任何官员。
当杨潮详细的向两人说明了在山东修建铁路的重要性后,两人也都立刻回信表示会帮忙,尤其是袁世凯,当即就给在天津和直隶的几个人发电报,让几个人才跟杨潮一起回山东去。
杨潮倒不是这么着急,再有十来天就过年了,让这些人回家先过个年还是等得及的。
但是詹天佑显然比杨潮更着急,在北京汇合了他的几个同窗之后,立刻就赶去山东。
詹天佑要尽快确定下来山东修建铁路的范围,确定这个第一条中国人自己修建的铁路。
杨潮没想到自己前脚刚到,詹天佑就带着他几个同学后脚上门了。
立刻接见他们,很快就谈到铁路问题。
“你们知道德国的胶济铁路也正在施工。我们能抢在德国前面一分,国权就争回来一分。这条路不仅仅是一条中国人自己修的铁路,还是一条争气路。给中国人争一口气,让洋人看看,我们中国人自己也是可以修铁路的。”
几句话说的几个已经不算年轻的留美幼童情绪都激动起来,他们这些人跟后世那些留学生可不一样,留学抱的可不是移民的打算,说到底还真是有种报效国家的使命感的。
说来奇怪,一个国家越是穷的时候,往往国人越爱国,而且越是出过国的人,就更爱国。大概是出过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他们对国家的身份认同。毕竟一个连县城都没去过的农民,很难产生一种国家观念,因为国家在他们的认识中太模糊了。
“第一步,我们要从港口这里,直接修一条铁路到济南。”
杨潮拿出地图来,从烟台的芝罘湾港口区,划了一条线一直通到济南。
几个工程师还有些好奇杨潮这地图的精准,上面各种地形标高等等极为细致,他们可不知道这是杨潮扫描出来的,比这时代的测量器具都准确,直接用来铺路都够了。
几人很快就拿出尺子,在地图上测量一番。
“六百公里!”
詹天佑很轻松就算出了铁路的长度。
“没错,六百公里。以卢汉铁路估算的每公里四万两估计,得两千六百万两银子。这可是一想大工程,恐怕各位得辛苦一番了。”
詹天佑想了想道:“也许用不了。卢汉铁路一路地形复杂,我们只在山东境内修铁路,更容易一些,应该用不了那么大款项。”
杨潮道:“也好。不过我准备了三千万两银子给你们。多余的就化作铁路公司的经费,反正最后铁路运营,我也不打算假手洋人。你们能修铁路,应该也懂得经营吧。”
看到几个人点头。
杨潮放心下来:“那就好。既然你们运营也可以。那么就更容易了。铁路公司全权交托给你们的团队,我只负责筹钱。当然也绝对不让你们白白付出,我会拿出一成的股份,作为你们的管理费。”
三千万两的投资,他们占据一成股份,几个人都不由得震惊了。
詹天佑犹豫道:“这恐怕不妥吧。”
杨潮摆手道:“没什么不妥,我们的铁路,完全民办!交给各位我放心。将来也不要太放松了,我们可不仅仅只修一条铁路。你们修铁路的同时,还要肩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将来我们的铁路要修出山东去,往西修到河南,修到陕西,甚至修到新疆去。我希望你们把修铁路当做毕生的事业去做,股份就是给你们的报酬,六十岁之前都不能出卖,只能享受分红,如果谁中途退出了,那么股份收回。”
第五十六节 发现金矿()
詹天佑他们并没有反对杨潮提出的苛刻要求,他们本来就希望有自己的一番事业,而修铁路这个热门话题,从农民到皇帝无不关心,正符合他们的心意。
因此一个个根本就没有任何意见,并且在杨潮的忽悠下签署了一分合同,当然不是每个人都签署,而是詹天佑为代表签署,其他人,包括哪些还没有到的,都给詹天佑写一份委托书,这合同就算合法了。
签完合同后,他们立刻进入工作状态,詹天佑带着几个同学,立刻出发,扛着从矿务局借来的哪些测量仪器,就在烟台附近测量起来。
此时已经快到年关,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海上吹来的海风刺骨一般。
他们用杨潮给的地图,粗粗计划了一条线路,从烟台港往南穿过莱山山区显然是最近的。
“怎么样?”
莱山一处断崖上,一个人正从绳索上慢慢滑下来,身上背着测量工具,脸懂得发紫。
“差不多!”
这人拿出一张纸,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的都是数据,是他在断崖上吊了半个小时得到的珍贵数据。
但是詹天佑一听,脸色立刻就不对了。
“我们干工程的,就不能说这几个字,是多少就是多少,没有差不多一说。”
进入工作状态的詹天佑显得极为执拗,身为广东人,他身材不高,但是此时却颇有一股气势。
然后没给朋友留任何情面,他接过测量仪器,又顺着绳索爬了上去,在寒风中愣是测量了一个小时才下来。
虽然手脚都冻得麻木了,詹天佑却第一时间,拿出数据跟地图上进行对比。
“完全一致!”
詹天佑感到不可思议。
尽管杨潮的地图看起来十分精准,但是测量总归会有一些误差,可没想到杨潮的地图竟跟他用心测量的数据完全一致,也就是谁杨潮这份地图,完全达到了施工要求。
“看来杨大人的地图也是精心测量过的,也许是请洋人测得。看来大人修铁路的决心很大啊。”
黄仲良感叹道,他回国后,虽然也偶有涉足铁路事务,但大都是浅尝辄止,一般都是给官员当翻译兼顾问,真正动手的还是洋人工程师,则让他颇为可叹,英雄无用武之地。
“也不能大意。我们必须亲自测量过,才能进行施工。”
詹天佑执拗的说道,其他人也不好说什么,他们这位师兄原则性一直很强,性格也要强,尤其是民族自尊心极为强烈,哪怕是洋人最好的工程师的数据,他也敢怀疑,并且一定会找出谬误。
“走,去一下一处!”
他们制定了是个观测位,只要观策完全了,基本上就涵盖了烟台附近铁路要经过的地区,这点工作他们打算不等别人,年前最好就做完。
杨潮则在积极的配合他们,并且已经让人去天津和上海招人,通过张之洞和袁世凯给盛宣怀打过招呼了,允许他从天津的北洋大学团和上海的南洋公学,各招收三十名学生。
北洋大学堂的教育水平不用质疑,全部美式教学方法,所有功课都由外籍教习担任,教科书使用外文原版,用外语授课;学生实验所用的各种器具、设施都从美国进口。当时,被洋人称作“东方康奈尔”也不仅仅是赞誉,而是切实的地位,可是得到美国名校认可的,毕业生可以免试进入美国攻读研究生。
相比北洋大学堂的发起人是英国人,盛宣怀只是参与,南洋公学就是盛宣怀一手办起来的,当然大量模仿北洋大学堂,前年闹义和团的时候,甚至北洋大学堂都全部迁入南洋公学一起办学。而且南洋公学可是从小学到大学一整套教育体系,学生更多,杨潮可不打算仅仅招募大学生级别的,中学生就能满足要求了。
烟台本地的学校更是大肆招聘,打算招募至少三百人。
烟台的教育其实也不弱,1865年到1866年,来烟台传教的美国传教士郭显德就先后办了男女西式小学各一所,之后合并成一所,取名文会书院。到现在,洋人在烟台办的学校已经超过了五十所,烟台受过西方教育的人才,一点都不比北京天津少,在整个中国,也就是上海比烟台强一些,广州也只能比肩。
只是烟台的大学教育比较落后,由文会书院虽然号称大学,但是还不很完善,真正完善是袁世凯应慈禧懿旨以文会书院为班底,开办的山东大学,但是此时因为慈禧和光绪之死,袁世凯并没有开办山东大学,这也算是一个影响了。
虽然大学不太有名气,但是烟台本地的小学、中学教育还是比较不错的,所以杨潮才有条件招募三百学生。
去北方招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