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然当邓尼金被赶走后,弗拉基米尔就要对付波兰了,苏军三百万大军中,一百万始终都在乌拉尔地区,显然他们对中国的忌惮很大,至于他们会不会动武谁都不好说,即便要进攻中国在西西伯利亚的军队,也得他们先把波兰解决,解决了西线问题再说,所谓柿子捡软的捏,波兰之前先捏邓尼金的匪帮,中国之前肯定要解决波兰这个小国。
一百多万征战沙场多年的苏军,立刻调转枪口奔赴西线,此时弗拉基米尔终于不用忽悠波兰人了,想要乌克兰。自己来拿!
不过战争反倒是波兰人先打响,当波兰人发现苏军在向西集结的时候,他们知道战争不可避免了,于是采用了先发制人的方法。率先攻占了基辅,扶持彼得留拉傀儡政府。
苏军主力部署完成后,分别从南边的乌克兰和西边的白俄罗斯发起攻击,波兰的地方部队欺负一下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地方苏军还可能,碰上身经百战的苏军主力就歇菜了。根本就挡不住。
图哈切夫斯基和布琼尼分别突破波军防线,战线急速的朝着波兰领土逼近。
此时英国人也给波兰施加压力,波兰被苏联灭掉英国人是不可能接受的,他们绝对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苏联再次占领波兰兵临中欧,但是英国人也不想再次卷入一场大战,所以他们只能逼迫波兰人跟苏俄讲和。
英国人在巴黎和会上给波兰画了一条边境,以波兰民族在东方的边界线为界限,但是在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也有大量波兰人生活,历史上这些地方也被波兰人统治过,新生的波兰野心勃勃。正打算趁着世界大战后的机会扩张领土呢,因此就没有按照英国人画的那条线来。
这时候英国人要求波兰人以巴黎和会给他们划定的边境跟苏俄谈判,同时英国政府向苏俄通牒,要求他们按照划定的界限,停止进攻波兰,苏俄根本就不搭理英国牛。
双方都不太给大英帝国面子,战争始终没有停止,苏俄很快就越过了维斯瓦河,兵临波兰城下。
波兰人在干什么,他们忙着争权夺利。波兰元首毕苏斯基在国内的政敌以波军失败的借口不断的向他施加压力,结果波兰始终无法拧成一股绳,无法组建强大的正规军队。
当苏军兵临华沙后,波兰人才如梦方醒。这时候各方势力才放弃了成见,开始紧密的团结在了毕苏斯基身边。
此时没人看好波兰人,苏军都在北东南三面包围了华沙,人数一百多万,波军还不到五十万,苏军武器装备精良。都是沙皇那个运输大队送给苏军的中国装备,而波兰人武器装备非常低劣,也就是法国人支援的一批德制军火。
但是波兰人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法国人将一只几万人的流亡法国的波兰军队,与法军一起参加一战对抗德国的军队派到了波兰,匈牙利也支援了一批军火。
在有战斗经验的部队加入下,加上保家卫国的爱国情绪支撑下,又有敌人兵临城下,激发起了波兰人多次被沙俄瓜分的危机感,让他们突然团结在了一起,这跟后世以色列军队在阿拉伯人面前突然团结起来很相似,波兰也完成了地方部队的整编,组建了新的国家军队。
接着最精锐的,以打过仗的老兵为核心的第五军团,突然向正打算攻击华沙的苏军发起反攻,他们奇迹般的突破了图哈切夫斯基的防线,打破苏军包围圈后,毕苏斯基倒是一个敢于压上所有筹码的赌徒,他将所有的后备军都投入了进去。
一天之内波兰人前进三十公里,让苏俄不断的失败,不断的后退,完全没有阻止抵抗的时间,这点上他们倒是误打误撞领会到了二战时期闪电战的精髓,看到撤退不可避免,图哈切夫斯基命令军队撤退。
但是在波兰人的逼迫下,靠高压和严酷的军纪维持的苏军,根本无法适应,于是撤退变成了溃退,图哈切夫斯基试图在英国人划定的边界线尼曼河上组建防线,可还是被波兰人一鼓作气的突破,苏军继续后退。
一直打到了明斯克一线。
苏俄没想到会出现这么大的失败,发现根本无法组织军队后,他们向波兰人提出求和,波兰人也打的精疲力尽,而且他们爆种的将争议的领土全都占领了,战线已经推进到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他们也不想再向前了。
于是两国开始和谈,基本上以实际控制线为基础,划分了各自的国土。
通过此战,波兰人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但是也暴露了他们的虚弱。
那就是不团结,负责谈判的是另一波人控制,他们不想打仗了,于是希望尽快的结束战争。而毕苏斯基认为波兰跟乌克兰有盟友关系,必须帮彼得留拉保住国土,但波兰单独跟苏俄停战了。
为此毕苏斯基还亲自向乌克兰人民道歉。
只是波兰人也因此得到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和立陶宛的一部分,领土面积扩大,立刻就成为了东中欧地区一个新近崛起的强国,成为法国用来牵制德国和英国负责阻挡苏俄的一个重要桥头堡,在英法之间游刃有余,成为一个重要国家。
同时这场战争对中国也有影响,杨潮开始跟吴佩孚商讨中国的军事问题。(。)
第三百九十二节 大裁军()
“怎么样,觉得波兰人打的如何?”
杨潮先让吴佩孚等人评价一下这场战争。
“速度!”
吴佩孚很有体会的说道。
波兰人不给苏军时间休整,不断的突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速度,也要配合相应的武器装备才行,你们觉得用坦克集群向前突击效果如何?”
杨潮循循善诱道。
波兰人确实懂得快速突进的道理,勇敢的波兰骑兵展现了他们拿破仑近卫队的勇气,将哥萨克打的一败再败,不断的超前突进,可是到了二战时期他们还是这一套,就只能看着德国人的坦克不断的突进在突进了。
吴佩孚点点头,若有所思,对于坦克的应用还是战争中第一个使用坦克的国家英国人的研究更深入一些,富勒总结了他在一战中的装甲兵使用情况,写出了《装甲战》这样的军事著作。
这本著作成为后来德国人闪电战的理论基础,可惜他的国家英国却没有重视,英国人可不相信光靠装甲突破就能赢得战争。
“那你们觉得苏俄打的如何?”
吴佩孚摇摇头:“难以置信,他们竟然那样败了。感觉这只军队太缺乏经验了,无法应付复杂的战争。”
当然无法应付了,一群工人,绝大多数没有系统的军事理论支撑,组织能力差的很远,除了士气还可称道之外,其他方面跟真正的正规军还是有差距的。
“那你们认为我们有必要继续在西西伯利亚驻兵两百万吗?”
杨潮又问。
吴佩孚道:“一百万足够了。”
杨潮点点头:“西西伯利亚保持一百万军队,新疆也至少得保持五十万大军。可是我们现在保持了六百万军队,规模太大挨了,该裁军了。”
吴佩孚没有意见,他早跟蔡锷制定好了完整的军队复原计划,可是因为局势一直稳定不下来,所以始终不敢贸然裁军。
而杨潮也没有要求他们裁军,杨潮的考量却不是局势,而是经济因素。这可是六百万人,六百万青壮劳动力,杨潮知道战后经济危机,怎么可能立刻裁军呢。
现在裁军。不光是因为苏军吃了败仗,主要原因还是经济问题,随着经济走出危机,腊月就开始出现用工荒,工资提高。在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各地的最低工资都在开始向日薪一两靠拢,因为米青政府的百亿计划依然在继续。
工资提高,而且在政府推动下成为一种大势,又让各种商品价格增长,利润大幅度增加,投资也跟着增加,互相推动之下,经济良性发展。
所以这时候杨潮才选择裁军,他认为经济能够容纳不断复原的军人,能给这些人提供工作机会。
杨潮打算将军队规模缩减到两百万。用三年时间完成裁军,从明年开始,第一年裁撤一百万,第二年裁撤两百万,第三年再裁撤一百万,总计要裁撤四百万人。
裁军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组建军队不是问题,裁撤才是最麻烦的。连美国人当年打败英国后裁撤民兵都引起了兵变,更何况中国这个有悠久历史兵痞闹事文化的国度了。
所以才让吴佩孚准备了详尽的方案,是跟蔡锷一起准备的。现在执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