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潮闷哼一声:“这些事商人们就做了,估计你们现在就是这么做的吧。”
刘县长顿时尴尬了起来,没想到自己的小聪明被杨潮一语道破,他还以为利津这么个小地方杨潮不可能知道太多事的。
没想到杨潮继续道:“卖粮食、卖菜,都可以,这挖沙子,怕是年年都有游泳的孩子被淹死吧?”
这就让刘县长惶恐了,连淹死人都知道,这说明杨潮可是盯着利津县呢,这么说他做的那些个烂事恐怕早都被上头知道了,他还以为自己做的隐秘,没人注意呢。
“大人恕罪,卑职难辞其咎,难辞其咎。”
刘县长立刻认罪。
杨潮摆摆手:“治罪到不至于,也不是我说了算的事。我只想说,眼光在放的长远一些。像这些种粮卖菜的事情当然是好事,因为东营的市民不可能自己做,也做不了。凡是他们做不了,你们能做的,那就下大力气去做,将东营的市场尽可能的抓在你们手里,这样东营人赚的钱怎么也会分你们一份。”
“大人说的是,说的是。”
杨潮看他还是不明白,就道:“东营最大的产业是什么?”
“纺织!”
前面的方维生立刻就回答。
“没错,一个纺织业上下游东营不可能都吃干净了。你们距离这么近得想办法,也有机会分一杯羹。比如他们纺织,你们可以做衣服啊,买来他们的布匹做成衣服再卖给他们。”
“对对!”
刘县长迎合道。
方维生脑子却转动起来,买东营的布做成衣服,再赚东营人的钱,哪有这么便宜的事,他记住了,下一步就该下大力气搞成衣业了,这两年好像上海搞的不错,东营生产的上等布料卖到上海,上海人做了时髦的衣服又高价卖回来,这可不划算。
“这也只是一个计划罢了,能不能成还得下大力气。张念,记下来,总结出来。像利津县这种情况很普遍,烟台市旁边的福山县。青岛市旁边的胶州县都是例子,胶州哪里可能比利津还不如呢。”
“身在超级城市旁边,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那就得给自己找路子,但首先的摆正自己的位置,知道哪些自己可以争,哪些只能在人家牙缝里捡食吃,挣钱吗,不寒碜!”
这就是杨潮对大城市附近的小城市的定位,配套、附属城市,也是现在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只能走的方式。(。)
第三百八十节 房子和车子()
离开垦利县又往烟台、青岛,接着到济南和莱芜等城市转了一圈。
情况都差不多,县城往往都没有怎么发展起来,人口大多在十万以下,比清朝时候增长的有限,完全不能跟几个超级城市相比。
这种超级聚集效应,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德国人解决的方法是支持各种小城市建设,为此政府下了许多力气,目的是为了各地发展的公平问题,知道21世纪,德国的大城市也不多,摩天大楼林立的现代都市也就是柏林、法兰克福、汉堡和慕尼黑等寥寥几个城市,像大众汽车城所在的狼堡其实也只是一个小城市罢了。
公平发展是德国人的理念,后世西德合并了东德之后,为了让东德发展赶上西德,几十年如一日的政府每年给东德支出五千亿用来改善基础设施,太高福利待遇。
但这种发展方式,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是一面是各地发展都比较平均,小城市的生活品质也比较高,不好的一面是效率其实不高,而且很难发展起来那种超大城市才会出现的产业,比如各种文化产业就需要大城市中各种族群的思想碰撞,显然小城市不可能出现这种条件。
所以德国后世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于其他国家其实很差劲,跟他们高度发达的工业根本不在一个位面上,甚至连印度都不如。
中国这几年发展太快了,所以大城市超速发展,而小城市在竞争中落后了,杨潮也没有时间,也没有资本改善这种情况,甚至为了效率不得不默许甚至支持超大城市的发展,可是大城市总有一个极限,如果不改变目前这种现状,单靠超大城市自我发展,已经很难实现以前那样的增长动力了。必须大规模的启动中小城市的发展,才能创造出足够中国这么大体量经济体飞速发展的动力来。
这也是为什么杨潮来利津这些小县城视察的原因。
不过有一个县城发展的倒是不错,潍县。
但有一个特别的优势,那就是胶济铁路和烟济铁路。这两条山东大动脉在这交汇,让潍县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没有认为干涉的情况下,它自己就发展起来了,支柱产业除了围绕交通运输兴起的机械维修外。还有榨棉工业、榨油工业等将初级加工业。
总结潍县经验,杨潮让张念记下,每个县城都该找到一两项有自己优势的支柱产业,政府必须加大力度扶持,让这些产业成为在整个省,甚至全国都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这样就足以支撑起一个中小型城市的发展了。
同时交通也很重要,潍县可以说就是运用了独一无二的交通优势,否则初级加工业凭什么选择在这里而不是其他地方。但是山东的交通已经相当给力了,县县通火车啊。而且还是电力机车,在全国独一份。
但是公路却很差劲,所以杨潮打算改善所有县城的公路交通,其他地方没有这个资本,山东却没有问题。要求各大府城跟县城协商,分担成本,哪怕是借款,也要将公路修起来,公路修起来了,才能跑汽车。这样汽车工业就有条件发展了。
汽车工业的重要性太大了,光是那三四成的钢铁消耗,就能让重工业在打一剂强心针。
当然比汽车工业拉动效应更大,覆盖产业链更广的产业也有。而且只有一个,那就是房地产,后世的后进国家为什么钟情房地产,就在于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所以杨潮不可能放过,不过这个问题很敏感,衣食住行国之四维啊。动一动那就是震动国本,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必须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式,杨潮认为全世界最好,没有之一的房地产发展方式是新加坡的房地产。
也就是那种公屋模式。
由政府修建大量的廉租房,只租不卖,房屋建不要太大,三四十平米足够单人和两口之家居住就行,建的太好了,有能力买房的富裕阶层也会贪便宜;而且千万不能像****那样建了经济房还要出售,结果这种稀缺资源真正的穷人是买不到的,便宜了一大批有关系有路子的权力阶层,这些人买了经济房肯定不是住的,但是他们可以租,租给经济条件一般的人。
所以政府要搞经济房,只能搞廉租房,搞公屋,而不能出售。虽然政府经营的产业,一般效率都不会高,服务也不会好,可是胜在公平啊,中国这个国家,老百姓受得了穷,受得了苦,就是受不了不公。
当然建廉租房的同时,也不能限制商品房,甚至要鼓励有钱人购买商品房,甚至买别墅都不是不可以。推动房地产的另一个好处是,土地价值很快就会升值,最后变成政府最好的财源。
另一个好处是,让中产阶级都变成房奴后,社会就安定了。没人愿意将自己的资产公有化,哪怕他们家的房子比不过邻居的豪宅,但狗窝也是家,只要有了家,也就安稳了。只有流民才是最不安定的因素。
走访了山东几个城市后,杨潮就已经有了比较具体的想法,那就是用房子和车子拉动经济。
但只是山东一省还不足以拉动全国经济。于是他又去了一趟上海市。
上海市可不止一个城市,而是一个城市群,华亭、上海、青浦、娄、奉贤、福泉、金山、嘉定、宝山总共十个县当初可是一口气都划归上海了,其实就是将整个松江府都划归了上海组成自由市。
到了上海杨潮的感受就跟山东不一样了,其中除了黄浦江所在的上海县最为发达之外,其他县城发展都相当不错,基本上都是十万以上的工商业城市,跟上海一起形成了一个城市群,目前城市总人口竟然都达到了千万级,单论城市化上海这地方冠绝全国,比山东更强。
山东那是一种带有计划性的催生出来的工业地区,基本上是杨潮一手拉起来的,算是家养的,而上海基本上是靠自己的力量自发发展的,算是野生的。
但上海跟山东之所以不一样,倒不是因为他们是野生的,而是经济文化各种因素所致。
上海在成为自由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