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扩张,而且带来了十多家德国轻工业企业,有纺织、制皮等行业。
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出现在杨潮的计划之外,让杨潮的工业引进计划大受冲击。
杨潮的工业投资计划,说起来也就是靠投资拉动发展这种方式,而且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制造工业领域,集中引进大型项目,方便进行整体规划。杨潮以为,这种引进方式,既有利于国力的提高,也更容易控制,因为重、制造工业的产品销售往往都比较集中,无论是火车机车还是机床生产,杨潮都完全可以给他们制造市场。
比如要给第一批60个企业提供市场,杨潮可以引入第二批200个企业,而几年后要为这些企业寻找市场,杨潮就会引入更多的企业,如此慢慢滚动变大,直到完成工业化,可是一旦失控,就是资金链断裂,然后经济崩溃,经济转入漫长痛苦的转型中。
当然这种靠投资拉动的滚动,显然不是一种渐进积累的健康方式,因此格外的脆弱,以后世天朝的组织能力和控制能力,尚且不断的引起通货膨胀,现在这个时代的组织能力,那几乎是难以想象。
所以这种投资方式,迟早会崩溃,但是如果在崩溃之前,突然出现一个巨大的市场呢?
什么样的市场最大?战争!
这就是杨潮的打算,在一战之前,推动三波投资拉动的滚动式重工业发展,在整体崩溃之前,让欧洲的战争开始给中国输血,这样也就活了。
杨潮的第二波项目是从美国和德国总共引进了200家企业,类似中国一五计划中的156大型项目,除了给第一批企业制造市场之外,也是建立一个初步的工业体系。
按照杨潮的计划这200个项目,将在1911年开始逐步投产,全部投产基本在1912年,然后从1912年开始,在制造一次更大规模的投资拉动保证这200个项目的发展,到1914年的时候,就该整个欧洲战争给第三波工业项目提供市场了,杨潮就可以抽身而退,等到了战后,也就基本上让中国工业化了。
但是现在美国人和德国人自主投资的项目,比杨潮合作引进的项目多得多,杨潮只从美国引进了50个大项目,但是美国人自己涌进来100多个,在德国引进了150个大项目,德国人自己涌进来200多个,总共加起来打到了600多个大型工业项目,其中杨潮仅仅的不过200项,比杨潮计划的第二波投资拉动规模大了三倍。
虽然这些计划外的企业,杨潮可以不管他们的死活,完全可以让他们经营不下去而破产,但是他们破产对市场的冲击,是杨潮承受不起的。
本来投资拉动就是在走钢丝,一旦受到冲击,经济崩溃,杨潮不但不能在一战前建立一个大型重工业体系,反倒很可能在一战之前就崩溃,根本就没有机会窃取一战的胜利果实。
所以杨潮不能不管这些盲目来投资的资本,但是如果要为这些远超自己计划中的资本提供市场,杨潮下一波投资的规模就必须是计划中的三倍,而杨潮手里的黄金,完全无法支撑下去。
“除非欧洲提前爆发战争,或者日本和俄国在打一场日俄战争。”
杨潮心中暗叹着,发现好像只有战争能够缓解自己目前的困局了。
当然如果轻工业能够爆发式的增长,也能解决一部分机器制造业的市场。
“轻工业才是重工业的市场,可是我们的轻工业发展太慢了啊。状元公,你的效率还是不够高啊。”
杨潮不由向张謇叹息道,当然不可能有战争,所以重工业的市场,还得看轻工业发展,所以杨潮不断的走访张謇等资本家。
但是结果却很不理想,山东的纺织业不但无法为制造业提供更多的市场,反倒是自己困难重重。(。)
第一百六十八节 东北危机(上)()
张謇他们的困境,还得怪到杨潮头上。
1907年世界经济危机开始,从哪年开始,生意就不好做了,各国都在向中国市场倾销,可是由于海关被英国人把持,又有协定关税的条约,中国政府没有权力提高税率来保护自己的市场。
因此两年前开始,张謇他们的经营就开始举步维艰,一直靠着杨潮的无息贷款苦苦支撑,好容易经济危机慢慢过去,各国国内的市场慢慢恢复,他们的倾销情况也慢慢变少,但是新一轮的经济危机又爆发了。
正是上海黄金投机引起的英国经济危机。
上海黄金投机造成的金融危机,不可能不影响到中国,毕竟是在中国发生的,而且现在全世界都是一个大市场,国外的危机也会波动到中国来。
比如黄金投机引起了英国经济危机,但是第一波受冲击的就是张謇等人,英国经济危机中,受损失最大的就是庞大的纺织业,还有日本人也受到波及,英国人、日本人在中国疯狂倾销纺织品,即便有杨潮的铁路运价优惠,张謇他们抵挡起来也十分吃力,去年一年时间,几乎没有扩张,以张謇、荣氏、周氏、杨氏四家几乎同时选择保守经营。
这四家中,张謇是杨潮请来的,荣氏是想涉足纺织业看到杨潮在报纸上的贷款条件后自己找上来的,周氏就是周馥家族,他儿子周学熙创办的,杨氏则是无锡资本家,他们在无锡开有纱厂,也是得知杨潮保护工业资本,在东营开办分厂。
四家现在加起来有纱锭一百万锭,已经占到中国纺纱业的起初,但只是日本纱锭数的三分之一。
“可以兴办织布厂吗,发昌机器厂已经可以仿制英国织布机了,你们每家现在才有多少织机。我知道大生厂有一百多台,其他三家怕是都没有百台吧。”
杨潮邀请四大纺织业家族吃饭,不断地鼓励他们,贷款给他们都没有问题。可是问题是这些人胆子太小,不敢办啊,张謇倒是敢,可是兴致不高,因为总不赚钱对他的救国理念影响很大。实业救国,实业都在亏钱,还怎么救啊。
“现在是大环境不好。而且你们也要在管理上下点功夫,状元公的厂子管的就不容荣家的好。大家努努力,这几年把织布机扩张到千台以上。还可以做成衣吗,设计制造精美的,标准化的儒服。从纺纱到服装,把产业链拉长,现在你们四家加起来,才二十来万工人。这远远不够啊,没有两百万工人,哪里称得上工业化。日本的纺织工人三百多万,英国人更是有七百万人靠纺织业吃饭。我们中国是个大国,如果纺织业都吸收不了这么多人口,什么时候才能工业化啊。”
杨潮鼓动之下,几家开始答应各自建立一个千张织机的纺织厂,一张织机可以供应一千个人穿衣,这也不过是一百万人的生产力罢了,没有个几十万纺织机。是无法满足全中国的穿衣需求的,当然前提是农村的妇女不在自己织布。
打击农村个体纺织业,杨潮一时半会还做不到,除非用强制手段。但是如果能用高工资将这些妇女吸引到工厂,同时拉长产业链,纺纱、织布、制衣一起上,几年之内山东纺织业容纳一百万工人还是做得到的。
提振纺织业的目的,第一是解决就业,第二是给重工业提供市场。张謇他们不采购机器,发昌机器厂就没有订单,就不会采购新的机床,机床厂就没有生意。
生产是一根链条,环环相扣,少一环都不行,杨潮为了工业发展,是很拼的。
除了鼓动张謇他们办纺织业,杨潮还利用铁路公司的网络,铁路所到之处,立刻就鼓励当地商人开矿,河南的煤矿还是不少的,山西煤矿更多,这都给山东的机器制造业提供了大量市场,让杨潮稍微送了一口气。
不过张謇他们运气也算不错,自从他们重新咬牙逆势扩张后,过了年之后,英国虽然还没有挺过经济危机,但是中国市场却恢复了。
而且因为英国纺织工业大受打击,虽然短时间内冲击了中国市场,但是随着破产的增多和倾销的商品消耗殆尽,英国人退出了一部分市场,这一部分市场,就被有备而来,刚刚扩张的张謇他们吃下了。
英国纺织工业大受打击之后,印度棉花和棉纱价格就变得低廉,张謇他们开始大肆进口印度棉花。产品在江南一带开始畅销,强占英国商品市场份额的同时,利润也开始增加,三月份,张謇的纱厂开始盈利,五月份,盈利就超过了十万两,张謇的信心也终于来了。
不断增加的纺织厂的布匹,物美价廉,沿着铁路攻城略地,几家扩充的意愿十分强烈,发昌机器厂的纺纱机、织布机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