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日本人,此时完全是英国人的小跟班,日俄战争的收获比原本的历史上少了太多,代价却几乎翻了一倍,负担三十亿日元的贷款,他们茫茫还债路看不到头,活脱一杨白劳,还真的没有能力在中国攫取利益,尤其是在山东,不得不顾忌德国人的态度,不敢太过分,见好就收。
法国人也来了,俄国人也来了,两国联盟表示希望在山东投资一个电线电缆的工厂,法国的电力工业技术其实不弱,法国的阿尔斯通不比西门子差,法国人打算利用法国的技术,和俄国的铜矿,在中国生产电缆。
意大利和奥匈帝国联合组建一个自行车工厂。
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这小小国竟然也想分一杯羹,这是很麻烦的事情,如果不答应他们,他们就不会给杨潮保证,没有他们的保证,清政府又不会答应杨潮搞试点。
杨潮最后答应这些国家,组建一个机床厂,并且是一家开放性的机床厂,任何没有参与的国家都可以来投资,比如瑞士了,瑞典了之类并没有谋求在中国扩张的小国家。
挑选这些项目,首先是这些国家的意愿,其次杨潮同意是因为可控。因为所有的项目,杨潮都制定了期限,美国和德国的造船厂那不用说了,那是用订单保证。英国人的纺纱机、纺织机项目,那是杨潮打算扩张纺织业解决劳动力转移问题,是绝对支持的事情,因此也是有保证额。法国和俄国人的电缆项目,也是有保证的,因为其他那些企业都离不开电缆。自行车杨潮打算给军队采购,大不了组建自行车机械部队。置于机床厂,那也是为了应付这些小国,同时杨潮也明白,以后的企业离不开机床,比利时、瑞士的机床质量还是不错的。
当然所有的协议,杨潮都签订了附加条款,那就是必须保证质量,杨潮会让专业人士验收的,一旦不合格,那是绝对不会接收的,杨潮可是吃过亏的,不提德国人在兵工厂起初玩的猫腻,就是中国自己人,都坑了杨潮一把。
他在东营引进的纺织业项目,就被大隆铁厂的严裕棠坑了,当初杨潮答应大隆铁厂和发昌机器厂,只要他们能仿制出纺纱、纺织机器,杨潮就全部包销,都让张謇买下来。
结果大隆铁厂三个月就搞出了第一批设备,接着不断的扩大规模,可是他们的产品质量实在是太差,张謇好几次跟杨潮发脾气,都被杨潮以兑现承诺和支持民族工业说法,但这大大的影响了大生纱厂的正常生产,三年保护期一过,大隆铁厂的设备张謇就一个不要了,不管严裕棠说什么保证,死活就是不要,严裕棠也不在意,卷了一笔快钱,把设备机器都卖给了发昌机器厂,然后回上海发展去了。
有这种教训后,杨潮才加上了一条,质量必须达到同类进口产品质量,否则杨潮有权力拒收。
达成协议之后,双方皆大欢喜,大小列强们立刻给杨潮签订了白纸黑字的保证,将这些东西交给朝廷,康有为、载沣等人也就放心了,任命立刻就下来了,不出所料,这段时间一直空缺的山东巡抚交给了杨潮。
第一百三十九节 国家计划()
早在跟梁启超接触后,山东其实已经给杨潮预留下来了,杨潮在这里做官多年,虽然不敢说根基深厚,起码做到人脉广博,华洋两界都有很深的背景。
当杨士骧去了直隶后,聪明人早就看到杨潮是接任山东巡抚最合适的人选。
当然,杨潮头上,不只有一个山东巡抚,他还将负责全国铁路的修建任务。
这本是盛宣怀的业务,现在被杨潮给抢了,显然康梁集团扳回了一局,从洋务派手里抢到了这个权力,他们的力量还是不容小觑的。
杨潮第二个头衔就是铁路大臣,杨潮上次给载沣他们上课,还是有一定效果的,起码让这些人接受修建铁路作为国家战略的计划。
杨潮成了铁路大臣,过去的邮船部等同于被割裂了,盛宣怀大感不快,愤而辞职。
康梁集团巴不得呢,立刻就推荐了他们的自己人,梁启超走马上任荣升邮船部尚书。
杨潮做了铁路大臣,得到了管理全国铁路的权力,立刻就行动起来,改组清政府手里的铁路力量,无论是过去成立的各个铁路局,还是中国铁路公司的空架子,全都合并,沿用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招牌,但是这是一个真正的公司,而不是官方组织,领导也不是原来的帮办,而是经理。
经理人选,杨潮推荐了詹天佑,当然是詹天佑,还有谁比他更合适吗。
詹天佑以烟济铁路公司这些年培养起来的骨干,立刻兼并其他机关,重新划分机关职能,进行了现代化的转变。
接着开始跟各个洋人控制的铁路谈判,第一个选择自然是卢汉铁路,去年通车后改名为京汉铁路了,控制京汉铁路运营的是比利时人。
之所以先跟比利时人谈判,因为比利时人谋求的不过是商业利益,铁路是他们贷款修建的,用的材料基本都是比利时的钢材,因此他们一般的利益已经完成了,他们的钢铁厂吃了满嘴流油。
至于之后的运营权,不过是比利时人为了收回他们贷款的保证而已。
杨潮要求,京汉铁路必须交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统一管理,给与比利时人的条件是,将有铁路总公司负担他们的贷款,这就保证了比利时人最大的利益,同时答应比利时人如果有意愿,他们的工作人员可以继续留在京汉铁路上工作。
最后告诉比利时,京汉铁路将在五年之内进行复线建设,如果比利时人答应杨潮的要求,那么复线将继续采用比利时公司的钢材。
比利时人没有反对的理由,他们的所有利益都有了保证,于是立刻就答应了。
接着是津浦铁路的英国人了。
津浦铁路创造了一个奇迹,从1903年开工建设,1906年就通车,只用了38个月,这可不是短程铁路,而是一条一千多公里长的大铁路,相比德国人修胶济铁路用了将近五年,绝对是奇迹了。
能造成这种奇迹的原因,是中国人观念的变化,放在十年前,要修铁路,老百姓大半还会阻挡,火车想通过老百姓的农田村庄基本上很难,想让老百姓迁坟地,那更是要引起流血事件的。
可是津浦铁路修建的时候,有二十多万平民免费帮助修建,除了沿途官府动员的劳役,很多老百姓其实都是自觉自愿的,显然中国百姓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在联想一下湖北等地百姓的保路运动,四川人的保路运动,中国百姓已经不是过去那么封闭了,都知道铁路会带来发展和机遇。
不过跟英国人谈判就难多了。
其实津浦铁路的借款合同,可谓是洋务派做的最漂亮的一件事,他们争取到了更大的权力,这条铁路本来就是自己运营,自主决定利润,而不是像京汉铁路那样还要让比利时人经营。
英国人之所以会接受这么宽松的条件,第一是因为海关都是在他们的控制中,完全可以保证能够收回债务,第二则是英国人修这条铁路,最重要的恐怕是希望从上江流域渗透到中原地区,毕竟面对北方德国、俄国和日本的竞争,英国人迫切的需要加强自己对中国北方的影响力,而不仅仅局限在长江流域了。
正因为有其他的利益诉求,英国人反倒更难说话,他们就是为了阻止而阻止。
逼的杨潮直接拿出了一张一千万英镑的支票,告诉英国人,如果他们不答应,杨潮就要直接还款了,张之洞等人签订的合同中,可是有提前还款的条目的,杨潮直接还款,中国铁路跟英国人再无关系,他们就更难以施加影响力了。
英国人这才答应下来。
京汉、津浦两条铁路管理权收回后,在中国铁路里,就只剩下了河南一小段英国人修的运煤铁路,还有东北的东清铁路,以及山东的胶济铁路了。
英国人在河南修建的铁路,是英国福公司为了运输煤炭修建的,但是修建了一大半后,他们的煤矿还没有产煤,担心收不回投资,福公司自己请求清政府收回铁路,只需要给他们投资的成本六十万英镑,清政府还没有答应在,这次杨潮立刻就接了过来。
等通过谈判收回几乎整个中国的铁路之后,杨潮立刻气势张扬的发布新闻发布会。
向外界公布,中国未来十年,将修建十万公里铁路,将中国所有的省会连接起来。
并且以国家铁路计划为题,想全国百姓说明情况,告诉大家铁路会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