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月份,俄国更乱了。
全国最大的两千个工厂的两百万工人,都在ba工,也就是说,俄国大工业几乎瘫痪了。
法国人上蹿下跳,既希望俄国人赶紧灭了国内的火焰,有让清政府克制。
维特的改革宣布失败,悲哀的叹道,在一个不知道妥协和退让的民族中,想改革实在是太困难了。
沙皇开始支持新上台的斯托雷平进行镇压,沙皇不得不如此,就连立宪约束皇权,那些领导工人的组织都不答应,那还不是表明了,要他退位吗。
权力之争岂能不流血。
斯托雷平这个人出身贵族,毕业于彼得堡大学,很年轻就开始在内务部供职,不到四十岁就做到省长一职,是典型的少壮派官员。
国内运动轰轰烈烈,维特主张和平谈判,跟各个党派达成妥协,在沙皇交出一部分权力的情况下,让国家和平过渡,斯托雷平的主张则比较激进一些。
斯托雷平坚持镇压反叛者,他的态度是,先稳定才有可能改革,后来在全国各地树立绞刑架,绞死了无数革命者,一时间俄国的绞索被称作斯托雷平的领带。
斯托雷平经济上提倡土地私有制,改革俄国传统的村社公有制经济,将村社份地分给农民作为私产,并且允许买卖,后来还贷款给富农收购贫穷农民的土地进行土地集中,搞大农场经济。
这个人在后世的评价非常有争议,苏联时期被评为万恶的刽子手,屠杀人民的凶徒,俄罗斯时期在被认为是俄国最伟大的改革者。
他的土地集中制度对生产力发展是有贡献的,沙俄在他的改革之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粮食产量在一战前比美国、阿根廷和巴西加起来都多,而苏联是最大的进口国。
斯托雷平有句口号,“他们(革命派)需要大动荡,我们需要大俄罗斯”,他亲自带队去乡下,剿灭那些叛乱的农民,表示他死在哪里,就埋在那里。还对报纸说:“给国家二十年时间,她会变的让你认不出来。”
很显然后世的普沙皇借用了这句话,因为普京是把斯托雷平当做偶像的,这是一个跟普克格勃一样的铁腕人物。
但斯托雷平是铁腕人物不假,只是他要镇压国内民众,怎么可能抽出兵力跟清军作战,他的前任维特是和平主义者不假,但是却是一个积极的扩张分子,向东北扩张就是维特的政绩,日俄战争就是因他而起的。
两人的交接班,对局势的影响,杨潮也说不好。
但是尽快出兵,打上一仗,试探一下深浅,也是很有必要的。
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开进去,打他一仗,死活就有英法德美这些大国去博弈了。
于是杨潮开始在报纸上骂袁世凯是卖国贼,手握重兵却不思报国,朝廷让他全权解决东北问题,却不敢把北洋军开到东北去,这是典型的军阀卖国贼。
当然这是找人写的软文,不是杨潮亲自出头的,但袁世凯绝对知道是谁在背后捣鬼。
袁世凯终于发飙了,声音强硬了起来,表示大清正在考虑出兵事宜,但骂声依然不绝。
三天后,袁世凯宣布,调山东护路团去东北护路。
杨潮这次有些傻眼,让他去打前锋,亏袁世凯想得出来。
杨潮本来是打算跟着北洋军后面混的,自己那五万人是什么水平,他自己还是知道的,从九十月开始进行训练,到现在五个月,普遍能够开枪,枪法参差不齐,大炮根本不会用,也就是根本就没有炮兵。
那杨潮去不去?
去!
必须去。
他很清楚,袁世凯不打算自己先赤膊上阵了,哪怕原始明白他打一仗对他有利益,但是他还是要杨潮先打,就像当年他夹在清廷和革命军之间,这边以革命军威胁朝廷,那边则用退位来忽悠革命军,两头占便宜,最后他当了总统。
现在袁世凯显然还想在中间玩平衡手,虽然跟在别人后面无法拿到最大的利益,但是却更安全一点,所以他必须让杨潮先打一场,然后看看外界的反应,如果俄国人退缩,他会立刻进兵东北摘桃子,如果俄国人强硬的话,那也是杨潮受损失。
“真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啊,都到这份上了,还一定要看到明朗的前景。难怪你当不来皇帝,不敢舍得一身剐,光靠算计当皇帝?”
杨潮觉得自己以前是高看袁世凯了,此人其实真的没有那么大的胆子,空有一身枭雄的本事和心机,却缺少枭雄那种敢于压上一切的光棍气。
但是手握重兵,他确实掌握了主动权,杨潮如果不想看到机会白白溜走,只能自己带兵去干一仗,眼睁睁看着袁世凯来摘果子,名利双收。
“没办法啊,谁让人家手里有一支能用的军队。没有他真的稳定不住局势,靠我那五万兵?还有东北那十万土匪?”
杨潮知道自己就是袁世凯盯着的那只兔子,不见自己上去拼命,袁世凯是不会跟着行动的。
“老子这兔子是当定了啊!”
杨潮悲愤的想着,然后立刻就行动起来,跟津浦铁路联系,同时命令所有士兵准备上火车,去东北!
第一百二十节 发兵()
第一百二十节发兵
“东北俄军的动向,现在都集中在大城市中,轻易不会出来。”
“旅顺集中了十万人,辽阳和奉天各有五万人,剩下十万人在哈尔滨,总共三十万。”
“我们的情况呢,现在手里掌握着一百零三个山头,总共兵力十一万八千三百人。日俄停战谈判期间,俄国人对我们发动了一场全面的扫荡,当时损失很大。但是现在已经补充过来了。”
“从年前我们就停止了破坏铁路,按照大人的指示,开始联系各个山头,有的答应跟我们一起行动。有的说我们是生绺子,跟他们不是一路人。还有的跟我们抢过地盘。”
“我们的人马,主要分布在辽河附近,辽河两岸都有。训练水平,能打枪能走步,不会用炮。”
杨潮命令军队集结,负责的是一个个德国雇佣军官,甚至连铁路公司组织能力强的技术人员都拉上了,杨潮自己则飞到了东北,在浑河和辽河之间的一座山里见到了吴佩孚。
吴佩孚向杨潮做了简单汇报。
“现在开始,集结我们的人。让那些愿意配合我们行动的好汉,破坏俄国人的铁路,骚扰袭击俄国人。”
“如果我们包围辽阳,同时切断沈阳跟辽阳之间的铁路,能够阻挡住俄军救援吗,能挡多长时间?”
杨潮下了一个命令,又问了一个问题。
吴佩孚皱眉道:“恐怕挡不住多长时间,我们没有大炮,训练也不正规。大兵团正面作战完全没有胜算。”
这就是杨潮担心的,也是他为什么要拉袁世凯下海的原因,因为只有北洋军才可能跟俄军僵持一段时间,然后等到列强调停,逼迫俄国谈判,如果自己人一上去就被人干掉了,俄国人就算想谈判,还怕人笑话不是。
看来手里确实需要一支军队啊。
杨潮不由感慨道。
“这样吧。把骑兵集中起来,到后方骚扰。你挑选最听话的五万人做出向奉天进发的举动,虚张声势为主,步步为营,不怕耽误时间,深挖战壕,多立机枪,让对方来攻击,能守住就行。炮兵的问题我会帮你解决的。”
杨潮再返回山东的时候,第一批士兵已经坐上了火车,中国的铁路还没有修到奉天,清政府倒是早就想修通北京到奉天的铁路,可是先是被八国联军打断,又被日俄战争打断,目前的铁路也只是到锦州而已。
杨潮的士兵需要先开到锦州集结,然后徒步向奉天进发。
“德国如果此时不支持我们,这仗就没法打了。况且我们不需要德国支持多少兵力,只需要一支炮兵团而已。”
杨潮找炮兵找到了德国人头上,因为德国人最希望看到清军跟俄军干起来,好方便他们在欧洲行动。
但这事德国总督做不了主,帮助杨潮练兵已经遭受非议了,但杨潮的护路团那是清政府声明的团练,德国人解释那是内卫部队,相当于警察,是保护铁路的铁路警察。
因此那批脱下军装的士兵,倒也能说得过去,把炮兵成建制的派到东北轰击俄军,这恐怕就过线了。
“你告诉德国皇帝,如果在争取国家利益的关键时刻,德国人还不敢拿出一个强国的态度来的话,那德国永远成为不了一个世界性强国。”
不知道是不是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