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崛起从挽明开始-第1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梁王袁嘉升得知了韦后的计划,派人告知了太平公主,她连夜带着她的儿子薛崇简出京城,与临淄王李隆基汇合。

    韦皇后听说太平公主母子二人逃出京城,知道自己的计划泄露,发府兵五万屯京师,以韦温总领内外兵马,并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

    唐中宗李显病亡,韦后也下令秘不发丧,派将军赵承福、薛崇简领兵五百,保护皇太子李重茂入宫,即皇帝位,称作唐砀帝。改元称唐隆元年,宣布大赦天下。

    韦氏自立为皇太后,临朝听政,到了第六日,韦后才收殓皇帝的尸身,发丧。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还有薛崇简,公主府典签王师虔,朝邑尉刘幽求,苑总临钟绍京,禁军万骑果毅葛福顺、李仙凫等一班心腹,便商议攻打京师。

    为师出有名,李隆基说:“就说韦后为了独揽朝政,毒死了中宗皇帝,我们下令各地王师勤王。”

    “此说法甚好。”太平公主说。

    于是,李隆基亲自率万骑中的三千人,围攻玄武门。

    左羽林将军韦播,中郎将高嵩领两千兵在城门抵抗。

    在玄武门下,李隆基朝着城上的万骑喊话:“韦后毒死皇上,意图谋反。你们不要助纣为虐,有杀韦氏叛逆者,本王重赏千金。”

    左羽林将军韦播下令放箭,这时,他身后的中郎将高嵩一刀砍下了他的头颅,打开了玄武门,迎接李隆基。、

    李隆基杀了高嵩,立即指挥左万骑兵从左门冲入,指挥右万骑兵从右门冲入宫中,与诸路兵马在两仪殿上会合。

    此时,宫中守卫中宗灵柩的兵士,也叛变了,冲入了韦皇后寝宫。

    韦皇后当时正与两个面首在享受鱼水之欢,守卫中宗灵柩的士兵见此情景,都很义愤填膺:“皇上刚去世,她就在后宫淫乱,该杀!”

    两位军士上前,把韦后和两个面首从睡梦中拖拽出来,一股怒气冲头,把这**和奸夫都杀了。一代皇后,就这样倒在了血泊中。

    李隆基派人攻到安乐公主府中,峰拥上去,明晃晃的刀向安乐公主的粉颈儿和武延秀的脖子上砍去,只听得一声惨呼,两人倒地死了。

    此时,太平公主也派人去搜捉得马秦客、杨均、叶静一班韦后的面首,抓住之后,都押赴宫门外斩首,还把韦后的余党韦温、宗楚客、赵履温等人全部处死。

    梁王袁嘉升问李隆基:“你这次杀人是否太多了?有一些人,像安乐公主和武延秀,并不需要死。”

    李隆基说:“这是盛世的代价。每一个盛世,都必须用鲜血来开创,就像太宗的贞观盛世。”

    “这以后的盛世代价,恐怕会有更多的代价!”袁嘉升说。

    “谁要是挡我的路,我绝不会手下留情。”李隆基说。

    袁嘉升没有说什么,派兵安定了都城。

    诸事已定,李隆基去向相王府拜见父亲,告知了政变的原委和过程:“父王,事出紧急,请恕孩儿不先禀告之罪。”

    李旦赶紧扶起李隆基,说:“你和太平公主安邦定国,全赖你们免祸,你们有功。”

    李隆基说:“请父王复位。”

    李旦说:“你直接当皇上不行吗?这次诛杀韦后,全是你的功劳。”

    李隆基说:“孩儿此刻可以当秦王,直接登基,姑姑那边不会同意。”

    李旦便把临淄王扶起入宫去了,安定了皇城。

    满朝文武,这时候都跑来迎接睿宗李旦复位,左右羽林兵士簇拥李隆基父子二人进宫,李旦接皇帝位,受百官朝驾,还是用睿宗的称号。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梁王袁嘉升等人平叛有功,唐睿宗马上进封李隆基为平王,最终立为太子。

    唐睿宗还把太平公主加封至一万户,他的三子俱封王,承诺一切用人行政,和太平公主商酌施行。梁王袁嘉升拜为太尉,总领朝政。

    袁嘉升却拒绝了,说自己已经厌倦了朝政,要求功成身退:“但求皇上将上官婉儿姑娘赐予本王,我们去终南山归隐了。”

    李隆基说:“梁王大才,此去终南山归隐,岂不可惜了?天下苍生,还需要先生来安定呢。”

    袁嘉升说:“小王爷雄才大略,这世界终究是你们年轻人的。相信你的理想抱负,一定会实现的。”

    太平公主也挽留袁嘉升说:“梁王若能助力皇兄,大唐盛世可期。”

    袁嘉升说:“权力这东西,对我来说未必是好东西。钱财和欲望,都适可而止是最好的。知道何时归,才是豁达的人生!”

    “朕恩准梁王的请求。”唐睿宗便把整个终南山赐予袁嘉升。

    袁嘉升便和上官婉儿放马终南山,直到他的任务完成——不久,他收到消息,唐睿宗皇帝下诏,追封武则天为圣后,命太子李隆基即皇帝位,自尊为太上皇,李隆基在武德殿即位,是为玄宗皇帝。

    李隆基第一道圣旨便是夺兵权,使宋王、岐王总管禁军,取代太平公主的长子、次子,太平公主亲自坐车至光范门朝见太上皇哭诉。御史宗璟、姚崇便上表,请李隆基将太平公主逐出长安。

    李隆基下诏令太平公主出居蒲州,太平公主在蒲州约见朝中的心腹官员秘密谋反。李隆基派岐王和内侍高力土等人率五千禁军平叛,太平公主等人被杀。

    此后,青年李隆基独掌大权,先后任命姚崇、宋璟为宰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

    此卷终,后续故事更加精彩

第114章 李鸿章 的哥哥() 
“这是什么地方?我真的到了晚清?”在一个陌生的房间,袁嘉升睁开眼,望着房顶上的横梁发呆,知道自己开始了新的任务。

    在去大唐时,他附身狄仁杰的儿子狄光嗣,保李隆基登位,开创太平盛世,恢复大唐的荣耀,自己功成身退。

    尽管自己最终也没有再找出时空的捣乱者,但任务也算完成得不错。

    但是西施说,这些任务都过于简单,他不是附身皇帝就是名将之后,第三个任务困难多了,他去晚清,还需要从底层努力。

    “少爷,你醒了,吓死我了,你都发烧两天两夜了。”这时,床边一位青衫少女,对袁嘉升说。

    “你整夜陪着我?一晚上没睡觉?”袁嘉升见她的眼睛有点浮肿,问道。

    “是呀。你要是有什么问题,我没法跟老爷交待。”那青衫少女说。

    袁嘉升拍了拍脑袋,一股记忆的洪流涌上头来,他确实到了晚清,附身青年李翰章了。这个照顾他的青衫少女,是伺候他起居的丫鬟小眉。

    没错,这个李翰章,就是大名鼎鼎的李鸿章的大哥,不过此时,他什么功名都没有。

    李翰章和李鸿章的父亲叫李文安,在1838年与曾国藩同登道光戊戌纽福保榜进士,殿试三甲,还与林则徐之子林汝舟同年服官刑部。

    这个李文安,名声不错,居官忠厚正直,以孝友为政,明治狱,尽心职事,政声卓着。

    1852年太平军占领安庆和江宁,李文安在乡倡立“淮南乡约”,为日后团练义勇之本。

    李文安有六子,李瀚章是长子,李鸿章是老二,以下依次为李鹤章、李蕴章、李凤章、李昭庆。

    世人皆知李鸿章,却少有人知道他的哥哥李瀚章,其实他在历史上也是一个人物。

    李瀚章读书不如李鸿章,没有中进士,只能以拔贡出身,捐了一个小官:湖南永定县知县。

    可惜李瀚章还没上任,太平军就打到了湖南长沙。

    此时,李翰章刚从合肥老家赶去湖南赴任,结果走到长沙就碰了西王萧朝贵率军攻打长沙,他一路劳顿,气急攻心,就病倒了。

    好在李翰章带了不少盘缠,贴身丫鬟小眉悉心照顾,没出什么大事。

    李瀚章头上和身上冒了不少虚汗,便掀开身上的被子,从床上坐了起来。

    李翰章仔细看了看眼前的少女小眉,她算不上特别漂亮,但是皮肤白皙,两弯细眉,明眸皓齿,比较耐看。

    小眉也没有害羞,上前用力扶起李翰章,帮他换了湿透的衣服。

    这客房还算不错,房间内的摆设齐全,除了实木的衣柜,一个正衣冠的落地铜镜,还有一张花梨书桌,书桌上摆放了两盆石竹,一个清代的壁龛悬于墙壁。

    书桌子上最显眼的东西,是一封书信。李翰章上前,拆开一看,是工整的小楷繁文,字体劲健而刚拔,内容晦涩难懂,落款竟然是曾国藩。

    “曾国藩?”李翰章对曾国藩的事迹十分了解,他可是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