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铁血山河志-第9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伦之乐,谁都想要。所以物质条件充足的情况下,精神追求是必然结果。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包括父母在内。尤其是处于权力漩涡的皇家,父子相残的事情,枚不胜举。最高层如此,上行下效,底层更是如此。

    父为子纲,通过孝道强化,使父辈处于绝对的权威位置,从而保住自己的利益和地位。所以华夏世界,掌控资源的,往往是老人。

    自然规律,老人精力将竭,时日不多,所以更加的保守。所以由老人控制的世界,更加的保守混乱。以最高层为例,齐桓公、汉武帝、唐玄宗等等,凡是在位超过三十年的,后期都会出现重大决策失误,导致邦国混乱。

    所以孝道是上一辈,对下一辈以及利益地位的保护手段,历来备受掌控者青睐。

    华夏丁忧三年,白吃白喝,白白浪费三年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而西洋人没有孝道,所以他们利用三年时间,开拓进取,不断地进步。所以时间和精力的利用效率更高,西洋人仅用两百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对华夏两千年的超越。

    所以孝道,华夏文明所谓的精髓,是对时间和精力的浪费,白白挥霍壮年人宝贵的人生,严重违背自然之道。

    康熙连连震撼:“太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了!”

    “摩西先生所言,可谓是句句见血。华夏文明追求的精神文明,尽是些违背自然的虚伪,清国如果照此下去,如何是好?”

    路德威话锋一转,“可是,满洲人虽然信封萨满教,但人数太少。天下汉人,早已对孝道刻骨铭心。摩西先生要推翻孝道,诛天下人之心,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吧?”

    一下子把孝道给踢了,天下感情上受不了。一旦措施过激,将会引起天下思想震动,仅凭几十万满洲人,难以控制局面。

    所以能不能废除孝道,关键就在于能不能找到合适的感情缓冲。

    先秦时代,诸侯混战,稍不留神,就是身死国灭,所以孝道这种浪费时间和精力的观念,难以形成规模。

    西洋世界,和诸侯混战很像,各国互不相属。比如当代霸主荷兰,稍不留神,就可能被英吉利取代。所以也没有人去提倡孝道。

    前辈和后辈之间,感情的维系,在于生命的传承。西洋世界,把此归功于上帝。传承生命,是上帝赋予人的职责。所以西方世界,一旦成人,感情往往寄托上帝,把父母撇开,身无包袱独立生活,时间和精力更为有效地利用,更为符合自然规律。

    同时失去子女的父母,也把感情寄托于上帝,并不会崩溃。

    所以西洋世界经过千年发展,前辈与后辈之间,以上帝为感情缓冲,有效地避免了浪费时间精力的孝道。

    诸侯混战,各国都需要有效利用国民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西洋世界,亲情维系方式,是人文环境促成的结果。如果秦始皇没有统一天下,春秋无义战持续如今,浪费时间精力的孝道,也不会大行其道。

    和华夏同属东亚的东洋,虽然有天皇名义统一,但各个藩邦战乱不断,需要把藩民有限的时间精力有效利用。所以东洋也没有孝道,父母年老之后,就会被背进深山,自生自灭,连个感情慰藉也没有,更加的残酷无情。

    唐代以前的大秦景教,大元中国时期的十字教,先后中断。所以上帝属于外来文化,在华夏一直水土不服。

    道教土生土长,有广泛的信仰基础。通过道教作为感情缓冲,架空前辈与后辈之间的感情联系,取得和上帝同样的作用,无疑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康熙有些疑惑:“老师,为什么不选择佛教?”

    曹继武叹了口气:“佛教也属于外来文化,和华夏玄学结合,逐渐本土化。佛家思想主要寄托来世,什么都不干,饭不少吃,靠诵经打坐,就能获得来世极乐,纯属妄想。”

    所以佛系严重消耗人力物力财力,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邦国迫切需要人力之时,就会出现灭佛,所以有了三武一宗。

    盛世之时,经过休养生息,人口暴增,人力大量剩余,如果不能合理利用,就会发生暴乱。统治阶层为了安置多余人力,保住自己的利益,泯灭斗争,以及满足自己精神幻想,佛系往往大行其道。

    西方世界,常年征战,根本没有多余人力。所以佛系这种浪费人力的宗教,根本就就传不过去。只有华夏这种人力大量剩余的地方,才会兴盛。

    如今佛教在起源之地——印度,早已绝迹,南洋也被阿拉伯侵占,整个远东,也只有华夏,以及几乎与世隔绝的东洋,大行其道。

    清国如今刚刚定鼎,虽然依然有人力剩余,但目前需要充分利用民力,生产恢复,充实国力,以便和西洋世界参与全球争夺。所以佛教软化思想,不适合宣扬。

    路德威有些疑惑:“据我所知,道家玄门,向来只管自己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向来不愿涉世,要让他们来承接感情缓冲,恐怕很难。”

    道教的发展,也是多次改革。初期的神仙方士,汉末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才有了宗教形式。北魏的寇谦之,以及南朝的葛玄、葛洪等人,都对道教进行过改革。如今流行的教派,当属全真教和正一教,以及其他流派的天师教。

    治世入山修行,乱世下山济民。当今天下崩摧之时,金丝道人、推云道人、青石道人、孙膑子道长等等玄门高人,纷纷出山安民济世。

    曹继武早已作了铺垫,以全真教青石道人为首,以京西白云观为中心,进行道教改革。

    目前清国百废待兴,需要去伪存真,避虚务实,像孝道这种浪费时间精力的传统,能割除自然更好。在路德威的支持下,康熙最终准了曹继武的计划。

第730章 人本资源() 
曹继武对六部的改革,可谓是思想根源式颠覆。其观念之妖异,无论是仁义道德的华夏,还是原始萨满的满洲,都是犹如惊天霹雳般震撼。

    不过曹继武的一切观念出发点,都是基于人的本性。而无论是仁义道德,还是原始萨满,对人之本性,都没有丁点的涉及。

    所以聪明的康熙,有了疑问:“老师,人到底是什么?”

    曹继武不假思索:“人本资源,是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什么,什么”

    康熙满脸都是蒙圈,就连理念先进的路德威,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衣食住行,人本生存之基。

    南洋很热,大多人不穿衣服。所以没有衣服,能够生存。

    没有房子,可以睡山洞,甚至是露天而卧。没有车船,可以靠两脚走路。所以生存之基,唯一不能缺的,就是食。

    食之三大基础物质——水、食物和盐。

    滴水不进,人活不过三日。

    有水而不吃食物,人活不过七日。

    水和食物充足,如果没有盐,人浑身无力,最终活不过十日。

    所以食之三大基础——水、食物和盐,只要人活在世上,缺一不可。人之生存必需条件,就是所谓的资源。

    所以水、食物和盐,就是人生必需的三大基础资源。只有这三大资源满足了,人才会有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衣住行。这个阶段,衣住行,成了必须条件。

    衣食住行都满足了,人才会有多余的空闲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精神享受。比如感情,比如仁义道德。所以生存之基满足之后,精神追求,就成了必需。

    衣食住行属于物质资源,感情和仁义道德属于精神资源。物质属于基础,只有基础满足了,上层的精神追求才会有效,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比如崇祯缺钱,边关将士连年欠饷,饭都吃不饱,士大夫所热血的气节、骨气等等精神高尚,统统连同身躯一块,死无葬身之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闽北大屠杀,广州七日,老百姓跟随士大夫节奏的,统统都是炮灰。

    所以管子早就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人生一世,都是在追求利用物质和精神资源。

    比如和亲,就是利用爱情和亲情资源,来消弭争端,保护邦国物质资源不被外部势力破坏。华夏的传统,门当户对,往往也是这个道理。穷小子娶了小姐,一定会割老丈人的肉。

    所以人生一世,不断追求物质资源的满足,继而追求精神资源的享受。掌控资源的目的,就是利用。虎狼吃了这顿逮下顿,而人可以通过生产储存,更为有效地利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