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力挽狂澜-第7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宗周希望崇祯能自去其聪明,慎独用贤,将朝中的大事小情交给贤人去处理,此外还要在民间崇儒重道,教化万民,这样才能够挽救大明当前的颓势。

    赵无忌望着刘宗周在那边指点江山侃侃而谈的样子,又看着众人一副频频点头赞许的神态,心中顿时又感觉到了一阵深深的悲凉。

    这就是在崇祯年间,代表着朝堂上主流意识的东林党,他们以为自己做的是对的,其实他们在挖大明的根基,在误国。

    刘宗周是个好人,他的一些见解,也颇有可取之处,但是在赵无忌看来,刘宗周更像是试图和豺狼讲道理的东郭先生,他的言论和主张,堪称典型的误国言论。

    明朝开国以来,朱元璋便定下国策,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刘宗周告诫崇祯收起小聪明,将朝堂上的大事托付给朝中贤能的大臣,其实是很有道理的。

    俗话说,专业的事情,就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就如同后世一般,家里空调,电脑坏了,最好就是联系专业的修理师傅,前来修理,而不是自己拿着把螺丝刀,便以为自己什么都懂,打算自己去解决所有的问题。

    崇祯失策的地方,便是如此。

    skbshge

第八百三十章畏惧不前() 
大明的前代皇帝,天启帝朱由校,一开始也并未将自己的弟弟当做接班人来对待,培养,天启皇帝原本也没这个打算,只是天不遂人愿,天启帝仓促早死,死时又没有直系子嗣能够继承大位,这才让天启帝的弟弟崇祯得以登上大宝,成为大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那时崇祯才十六岁。

    一个十六岁的少年,看了一些圣贤之书,又仗着有几分聪明,便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在周围并无得力贤臣的辅佐下,打算绕过群臣,直接来指挥这个老大帝国的运转运行,成功率有多高?

    或者换个说法,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在初中课本上得知了一些物理原理和电器的运行原理,拿着一把螺丝刀,在没有他人帮助的情况下,就准备修理家中损坏的电器,成功率有多高?

    更何况治理国家,可比修理电器的难度要大多了。

    古人云,治大国如烹小鲜,治理国家要小心翼翼,谨慎施政,不能有半点冒进和差错,都说船小好调头,大明这艘巨轮,惯性奇大,哪怕是最上层一个极其轻微的动作,也能带来下面百官和亿万黎民的剧烈动荡。

    历史上的各个末代王朝,唯有大明,是以崇祯的勤奋施政而灭亡,万历皇帝几十年没上朝,看似消极无为,怠慢政务,但大明朝在张居正的治理下,并未出现什么岔子,一切运转良好正常。

    所以刘宗周劝告崇祯收起小聪明,将国家大事交给士大夫去管理,是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但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崇祯即位之初,当时朝堂上还是颇有一些能干的大臣,崇祯当时身边要是有贤人辅佐,再有几分识人之明,将国家交给那些能干大臣去处理,明朝也未必会灭亡的那么快。

    若是能够撑过这一段最难熬的小冰河时期,待到天灾过后,粮食生产稳定住,流贼之乱自然平息,到那时实力与大明相差悬殊的大清,也最终会遭到大明的雷霆一击,落得个灭顶之灾的下场。

    事实上,清军入关之时,便是小冰河时期的末尾,所谓的康乾盛世,也与小冰河时期结束有关,只能说大清的运气真是非常好。

    但崇祯执政十四年来,朝廷上有能力,有担当的一众臣子,被气量狭小,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杀的杀,贬的贬,到了现在,崇祯手头已经没有几个可用的贤能之人了,并且崇祯一路走一路错,方寸也乱了。

    刘宗周说的让崇祯下放权力,交给能臣,也不是不对,但刘宗周给出的治疗方法则是完全错误的。

    他只是想让崇祯把权力如数下放给东林党人。

    崇祯若是真把国家大权交给自私自利的东林党,到时只怕大明王朝的覆灭会更快。

    至于刘宗周说的什么通过教化万民,来解决流贼和满清的问题,在赵无忌看来,更是胡说八道,典型的书呆子理论。

    就算教化有用,那也是水磨工夫,非几十年不能成功,如今满清和流贼的刀都快架到崇祯的脖颈了,你现在说教化?

    等你教化成功,大明朝也早就亡了。

    更何况这所谓的教化,能否成功,赵无忌也是非常不看好。

    仓禀足则知礼节,老百姓吃饱了饭,才能教化,人都快饿死了,你跟他谈教化?

    有用么?

    跟刘宗周这么一番接触下来,赵无忌也多少算是明白了崇祯面对这些东林当人的心理,事实上,历史上刘宗周再次起复没多久,很快他就又被崇祯给贬斥了下去。

    换了谁也不愿意用这种人啊。

    说起大道理头头是道,为人也是道德楷模,但是这人没有用,办不了事,只会空谈。

    看着众人都是一副虚心受教的样子听着刘宗周的长篇大论,赵无忌不知为何,在觉得自己和周围气氛格格不入的同时,心中不由得也突然感觉到了一阵冷意。

    刘宗周的实际能力,难道大明就真没有明眼人能看出来么?

    怕只怕,有些人揣着聪明装糊涂,明着捧刘宗周,实则是为了自己的一己之利,为了自己小团体的利益。

    刘宗周的主张,对东林党背后的江南地主豪绅来说,简直是再好不过,皇上不能与民争利,不能对他们收税,这才是一个好皇帝。

    至于皇上不收税就没钱,没钱就不能养兵,这个他们不管,那是你老朱家的事,与我无关。

    喧闹的酒宴中,赵无忌微微笑着,身在其中,思绪却已飘到了千里之外。

    自己再有一个多月,就要出征了啊。

    在场众人恭喜吹捧了一番刘宗周后,又有几人开始恭维侯方域,冒辟疆和侯方域关系一向相熟,此刻便也笑眯眯地说道:“朝宗胸有锦绣,乃是士林公认的,以朝宗之大才,封侯拜相,也不过是早晚之事。”

    侯方域心中得意,嘴上却假意推脱道:“在下才疏学浅,当不得辟疆兄的谬赞,对了,我那好友在信中亦是说起一事,此事却与洪承畴洪大人有关。”

    正在冷眼旁观众人的赵无忌,此刻听侯方域提起洪承畴,顿时便心生警惕,于是便也凝神细听。

    侯方域仗着他父亲留下来的关系和人脉,消息可谓是非常灵通。

    洪承畴率领十五万大军,出征辽东,为锦州解围并与满清决一死战之事,早已在大明民间传得沸沸扬扬,此战乃是大明倾几乎北方所有的精锐之师,意图同满清殊死一搏的国战,此战胜者全盘通吃,败者沦入地狱,是以听起侯方域提起了出征辽东的大明主帅洪承畴,众人一时间情不自禁地皆都将目光投向了侯方域,现场鸦雀无声。

    眼看众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自己身上,侯方域也觉得十分得意,刚才被赵无忌忽视所带来的挫败感也早已消失不见,他佯做平静地看了看众人的反应,这才缓缓开口子。

    “众所周知,三月初当今皇上便已下旨,命九边众将率领手下精锐兵马,前往宁远城与洪承畴洪大人合兵一处,共计大军十五万,进军辽东,与满鞑决战,然自皇上下旨之日起至今,已有一月,九边诸将也早已到达宁远,但洪大人依旧驻扎在宁远,并未有半分进军之意。”

    说到这里,侯方域一拍大腿,叹了口气,“洪大人年岁已高,未免因过于求稳,而失去了锋锐之气,两军交战,正宜一鼓作气歼灭敌军,方是正理,,洪大人坐拥重兵,却不敢发兵前行,这样下去,徒然只能削弱己方士气。”

    将目光投向赵无忌,侯方域的脸上再度露出讨好之色,“钦州伯乃是我大明军神,此次出征之前,在下也曾发动在京师中的亲朋好友和家父在京师中的旧日门生,希望他们能在其中出一份力,设法让皇上改变主意,以钦州伯取代洪大人为帅,出征辽东,奈何,唉……”

    侯方域摇了摇头,露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奈何皇上身边有奸佞作乱,蒙蔽圣听,使得皇上空有赵大人这样的名将,却不能用,着实是我朝一大憾事。”

    “承蒙侯公子抬爱,赵某愧不敢当,洪大人老成持重,战功累累,由他挂帅出征辽东,在下心中也是极为赞同的。”赵无忌心口不一地说着客套话,心中却难免也有些失落。

    论起以往对满清的战绩,没有人比自己更强,自己也确实是出征的最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