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想这些柴火回头都要分她一份,不帮忙干点活青梅总觉得心里不自在。青梅力气大,砍得也就快了,等回去的时候青梅照旧扛了树,跟大家一起回屯里。
接下来两天,青梅跟着上工,第三天,江红军让青梅准备准备,明天中午的时候就带十几个人,同他一起去公社交粮。
之所以要选择在中午,也是因为这个时候河面上更好走,河水温度最高,人太多了,又有许多东西,木筏很容易翻。
中午出发,无论是人掉下去了还是粮食掉下去了,都更方便应对。
知道青梅要去镇上,赵三明也搓着手表示想去。
“这不是到处都收粮了嘛,咱们要买粮食,这会儿肯定好买!”
赵三明可知道青梅对于储存粮食这事儿有多执着,一提这个,保准管用。
果然,原本想要拒绝的青梅收回了到嘴边的话,闭嘴点头,并且拿出了才从江红军那里领到的五十六块八毛二。
留了八毛二,其余五十六全给了赵三明,青梅叮嘱他:“大部分买粗粮,小部分买点细粮。”
随着秋收的到来,空了一年的地窖再次迎来长胖的日子。菜园子里的红薯土豆已经全部收获了,带着点泥土通通下了地窖。
如今菜园里只有大白菜还矗立着,算是院子里难得的装点。
另外,随着气温开始下降,青梅也从山里弄了些野味回来,吃不完的就都被赵三明处理成糟肉腊肉肉干肉松等物储存了起来。
可吃的东西,青梅从来不会嫌多,能买到粮食,自然是赶紧买。
要是这个世界华夏接下来的历史轨迹没有发生大变化的话,1959年,也就是今年,大概是三年来最后一个尚且能自给的收获年了。
三年的时间,想一想连续性大干旱造成几乎颗粒无收,青梅晚上不去地窖转一转,都要睡不着觉。
赵三明高高兴兴地接了钱,想了想,试探着问青梅:“梅子,你看咱们要买粮,肯定得多赚钱才行,眼看着地里要休息了,要不然我去跟海哥跑一趟?”
当初赵三明被青梅吓得不轻,胆儿也小,自此以后都不敢去了。
可现在赵三明又动了这个心思。一来,经过一年的劳动与成长,赵三明胆子长了点儿分量。再加上这都快一年了,也没见海哥那边出啥事儿。
每次出去看见海哥身边的兄弟里谁谁谁跟着赚大钱了,赵三明肯定还是有些遗憾跟羡慕的。
二来,男人嘛,有了想要讨好的女人,总会觉得裤兜里缺了点钱,赵三明想去弄点钱,给青梅买些东西。
青梅却摇头,并不愿意他去冒险。
四年前,割&资&本&主&义&尾&巴闹得轰轰烈烈。
而三年前,领导阶层有人重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问题,就连自由市场都因此取缔了。
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投&机&倒&把&罪都是很严重的罪名。
接下来还要经历十年动荡,青梅坚决不允许赵三明在这方面留下隐患。
赵三明只当青梅是关心他,虽然有点失望,可心里也未尝没有喜滋滋。
眼看着两人感情“越来越融洽”,赵三明当然是青梅说啥就是啥,一叠声的表示既然青梅不答应,那他绝对不会去参与。
“上次海哥还说可以让我拿钱入个份子,回头直接分钱。”
赵三明一高兴,就说漏了嘴。
青梅一听,竟然还有这事儿?一问之下才知道了是怎么回事。
原来赵三明每个月都要去找海哥那边的人买粮食,接连几个月下来,自然是被人给盯上了。
其中一个叫陈三的人就提议,既然海哥跟赵三明是好兄弟,那不如赵三明给出一部分本钱,赚了钱以后就大家一起分。
海哥一听,也挺乐意的,结果赵三明想了想,只说自己要回家问问媳妇才能做决定。
可回来后赵三明睡了一觉,酒醒了,就知道青梅肯定不会答应,所以赵三明就权当没这回事,一直也没给海哥那边递消息,就当是默认拒绝了。
虽然赵三明说得轻巧,可青梅总觉得陈三的这个提议有些古怪。
“陈三是你以前走得近的朋友吗?”青梅问。
赵三明没多说,摇头道:“不是,是我走了以后才跟着海哥干的,不过他为人很仗义,谁家有困难,伸手跟他接个五块十块的他都不介意。”
这就是仗义疏财了,赵三明觉得陈三很够意思,是值得深交的铁哥们儿。
可惜他现在要顾家,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在外面潇洒了,赵三明略有点遗憾地想,想完了也就没啥感触了。
比起像以前那样潇洒,他现在更希望能像以前那样可以钻媳妇儿被窝。
第85章 屯里建学堂
仗义疏财?仗的是什么义,疏的是什么财?
青梅在脑袋里过了一下这个问题,随后抛开没再去多琢磨了,只让赵三明在外面机灵点,买粮食也别总在一个人手里买。
赵三明也点头,心有戚戚然:“我也是这么想的,之前不久是为了省事嘛,结果就被发现家里有稳定收入,要不然陈三也不会提这个建议,搞得我都不好意思见海哥。”
这年头,也不是谁都能没个月都拿出五十块钱来买粮食的,特别是清水镇这样的偏远地区。
赵三明当初也是想着都是兄弟,不用遮掩。
可现在赵三明的想法也变了许多,比如说刚开始的时候赵三明特别喜欢炫耀自己媳妇如何听话乖巧如何有本事赚大钱。
可现在,赵三明在外面对自家媳妇都是三句话不多说,一句话不开口,有人问起来了他也就是打个哈哈,糊弄过去就完事了。
因为他不希望自己这么好的媳妇被人给惦记了去。
大概真的是毒打与劳动让人成长,这一年里,赵三明成长了很多,以前就是个自私自我的中二病,现在每次去食堂打饭见到许大河秋老太他们,赵三明都会笑着打个招呼。
与此同时,赵三明跟屯里人的关系也和缓了许多,至少不会谁家一丢鸡蛋瞬间就想到他,并且坚定不移地认定是他偷的。
青梅看赵三明说得真心实意,不像是在糊弄她,也就丢开没管了。
第二天中午,赵三明带着狗子直接去了村口,青梅则是上午的时候就去场院粮仓那边搬运粮食,就连中午吃饭都是直接在食堂吃的。
今年的收成果然比不上前面三年,只能说除了公粮外勉强能自给自足。
不过不用等上面的救济粮,已经很让人满足了。
因为陈教授杨先生他们对大岗屯以及清水镇的关注,果然今年清水镇没有放丰收的卫星,所需要交上去的公粮跟往年一样。
“也不知道去年天津那边那几个放卫星上报纸的地方,老百姓能有粮食吃嘛?”
试验田亩产十几万,那可不是上下嘴皮子一碰就完事的,上面还等着这十二万粮食交上来。
下面的卫星都放出去了,全国人民都知道了,就算是勒紧裤腰带硬着头皮也必须得交啊。老支书嘀咕一声,也没想跟谁唠这事儿,说完就扬声让扛粮食的社员注意点别摔了。
至于别摔的是粮食还是人,大概老支书自己都说不清。村口木筏,一水儿排开,得有二十来张木筏。
他们要交的公粮有五百多斤,已经是屯里耕地收获的五分之四了,回头上面会再给返回一部分粮。
粮食加十几个人,每张木筏的吃水线都很浅,能载的重量不敢太多,基本上就是一张木筏两袋粮食两个人。
也亏得大岗屯本身就靠着小兴安岭一大片的原始森林,不缺树木,要做木筏还是很容易的。
唐稼韩江阳臻他们三个知青也蹭木筏,收拾好东西准备去另一个屯看望他们的老朋友,另外还准备去镇上的书店或者回收站看看,能否收到一些教科书。
经过一年的劳动,三个知青已经很好的融入了大岗屯这个大家庭。
江红军去公社开了不少会,回来再跟老支书一商量,对三个知识青年的未来也有了点安排。
那就是在屯里建个小学。
一来把三个干农活不大行的知青给安排了,还利用好了他们的知识。
二来,屯里的娃子们上个学太艰难了,冬天里还要在炭盆都没有一个的小学里留宿。
这年头,舍得送孩子去上学的家里,哪个家长不是真心心疼孩子的?
既然屯里有了三个高中生,屯里也有不少小娃娃,为啥不自己开个学堂,让娃子们就近上学。
不说学出个什么名堂,怎么说也要会写自己名字,不像爹娘爷奶辈儿做个睁眼瞎才成吧?
这个想法江红军上半年的时候就有了,不过谨慎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