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综名著]名侦探玛丽-第1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是巴顿探长和他的妻子同意,我就以他的经历来描写菲利普·路德和他妻子的故事,”玛丽说道,“至于诈骗案,不仅能引出菲利普·路德过往的经历,也能统一起来案件主题。”

    经历了《连环杀手棋局》和《狂欢之王》后,也是该考虑如何展开菲利普·路德这个角色的时候了。既然一开始就赋予了路德侦探深情的形象,那么他的爱情经历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虽说玛丽仍然觉得还是不要把路德夫妇的爱情故事点名为好,保持着朦胧效果最具有美感;但以一个金融诈骗案引出路德侦探的记忆,这个思路应该还算合理。

    至于诈骗犯本身嘛……

    玛丽决定性转一下弗兰克·阿巴内尔先生。

    一是一位美丽动人的女骗子,自然能让菲利普·路德想起自己的妻子,通过真实的诈骗案来衬托出亡妻的美好;二是头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男性,写位女性罪犯也着实抓人眼球。而写女杀人犯和女小偷,就不如一位利用假身份和假支票骗取大额金钱的女性诈骗犯更有趣。

    从创作构思和商业构思来看,玛丽自己还挺满意这个想法的。

    “不过,”她想了想,认真说道,“我还是需要点时间去整理想法。”

    鉴于之前两个故事,玛丽都想的特别美好,写起来改了无数设定,浪费了无数纸张。这次的创作初衷哪怕仅仅是个“至多两期完结短篇”,玛丽也不敢掉以轻心——毕竟一开始她就想写个简单一点的案件作为过渡,可要涉及到金融经济行业,那具体有多长……玛丽也不敢说。

    “你有灵感就好,”凯瑟琳长舒口气,“我担心好久了。”

    “我都不着急,”玛丽忍俊不禁,“你担心什么?”

    “怕你没思路呀。”

    凯瑟琳放心下来:“现在就不担心啦。”

    玛丽:“还是想想咱们该如何阅读完读者来信吧。”

    提及“正事”,凯瑟琳干劲十足——现在她甚至比玛丽还期待每个月的读者来信环节。身为作者阅读读者来信的心情,和身为读者阅读来信的心情自然不一样。玛丽希望看到的是读者们的反馈,而凯瑟琳却觉得,看其他人分析评论作品,猜测下文走向,给她的是一种全新的阅读角度。

    不仅是感叹于有些读者能够猜准玛丽的想法,更是让她涨了不少见识。

    而幸好这次的读者来信不是太多。

    虽说这一期连载是《狂欢之王》开篇,但玛丽——或者说菲利普·路德远还没出名到开个新故事就引起无数人关注的地步。这才是第二部短片小说呢,因此新故事开端不如旧连载结尾的反馈多,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在阅读完几封信件后,玛丽就觉得,《狂欢之王》可能真的要从文中文外完全点题,引起一场热议了。

    原因并不在于小说本身,而在于玛丽选取的这个噱头,比她自己想象的还要有效。

    她低估了p。t。巴纳姆的影响力。

    怪不得霍尔主编会夸赞她“敢写”呢。这一期的读者来信,别的反馈基本没有,十有八九都是在以肯定的语气提出同一问题:这位马戏团团长普鲁托,就是巴纳姆本人啊!

    有些读者觉得这个开场还不错。刚开场就来了一个单独为菲利普·路德准备的马戏表演,场面描写的绘声绘色,选材和展现方式也不同于这个年代的马戏表演。玛丽的行文风格简洁明了,然而即便用的是白描手法,也有人觉得,要是能够亲眼看到这出马戏表演就好了。

    “既然菲利普·路德先生你去过这么多地方,”一位还在读大学的青年写道,“是否与巴纳姆先生相识?你们两个若是朋友我也不会惊讶,不如等《狂欢之王》完稿,请巴纳姆先生利用他的马戏团来排演一模一样的演出,我真的很想看看故事里的表演到底是什么模样。”

    ——倒也不是没可能。

    她没经过巴纳姆的同意就利用他做角色原型,不知道巴纳姆先生得知后会有什么想法。来自二十一世纪的玛丽觉得他是个历史人物,但现在身处维多利亚时代,巴纳姆本人还活着呢。

    既然他那么善于发现商机,要是知道了玛丽拿他当人物原型创作故事……她觉得,巴纳姆先生本人大概很乐于看到这种免费宣传,甚至可能真的如同这位年轻大学生所言,干脆拿着《狂欢之王》为自己造势,改编成真正的表演。

    仔细想来,玛丽竟然还挺期待的。

    好的言论基本差不多,而有些读者则觉得,选p。t。巴纳姆作为人物原型,简直是创造出“连环杀手”一词的菲利普·路德自降身价。

    其中一封信件,看字迹就是一位老先生。他的来信读起来异常愤慨,玛丽觉得要不是顾及体面,恐怕整张纸都需要用大写来表达自身想法了。

    老先生的看法很直接:这世界上有那么多黑暗待发掘,有那么多案件可描写,为什么一定要选择一个哗众取宠的小丑作为原型来描写故事?在他看来,描写工人阶级的生活,甚至是直面“连环杀手”的罪恶都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但《狂欢之王》就彻底沦为商业之作,和巴纳姆本人一样完全是取乐大众的故事了。

    “这位先生也太过分了,”凯瑟琳读了信件忍不住嘀咕道,“《狂欢之王》才刚开了个头呢,就已经笃定没有任何社会意义了?”

    “他说的也没错。”

    玛丽倒是一如既往的心态好:“要不是为了销售量,我也不会选择巴纳姆作为人物原型。还有人不喜欢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呢,我只是个刚开始没多久的作者,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都是正常现象。”

    “那也不能说的那么过分。”凯瑟琳闷闷不乐。

    “没关系。”

    反正这些反馈,也不会为玛丽带来什么实质性的东西——说难听点,反正都已经过稿了,稿费已经拿到手,你们爱怎么说怎么说去,又没耽误玛丽拿钱。

    而且其实玛丽对这样的反馈还有点乐见其成。

    她都能预见到那些本就不看好菲利普·路德其人的文学评论家要从哪个方面登报批判她了!直到此时此刻,玛丽反而多少理解了一点巴纳姆本人的想法。

    首先要有讨论度和关注度,才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到作品的好坏。

    或许噱头就是要这么运用吧。

    但她也不打算和凯瑟琳辩驳,妹妹毕竟还是为她好嘛。

    “与其想这个,”她说,“不如继续看看其他信件,还有什么夸我的吗?”

    “我看看我看看——”

    “——弗兰茨·哈维。”

    在一旁翻着信件的莉迪亚突然抬头:“这个名字有点眼熟,是那个记者吗?”

    凯瑟琳瞪大眼睛:“是那个写文学评论的记者!”

    弗兰茨·哈维,就是霍尔主编那位在《泰晤士报》的记者朋友。他对菲利普·路德和《连环杀手棋局》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记者先生和主编之间的信件对话甚至夸的玛丽脸上挂不住。

    当时在《连环杀手棋局》快结尾时,面对各种口诛笔伐,玛丽没放在心上,这位记者先生可是愤怒地写下了一篇文学评论来着。

    他竟然直接来信了?

    玛丽惊讶之余,也免不了有些感动。

    不管他是一如既往地支持路德故事,还是像那位老先生觉得社会意义不足,这位记者先生也算是玛丽的第一位忠实读者了。

    当然了,她不是说凯瑟琳他们,甚至是歇洛克·福尔摩斯先生不“忠实”。只是对于玛丽身边的来说,他们在认识菲利普·路德之前就认识了自己。而通过《海滨杂志》阅的读者来说,他们不认识玛丽·班纳特,只认识路德。

    好在,虽然记者哈维先生也是看中《连环杀手棋局》的社会价值,但他并不觉得《狂欢之王》不值一提。

    他首先表达了一下自己第一次向作者写信的激动之情,其次又开玩笑地抱怨了几句霍尔主编,说他们认识了二十余年,这么好的关系都换不来你菲利普·路德的真实身份,这个朋友算是白交了。

    客套话过后,接着就是正题了。

    “老实说,我很惊讶你会选择巴纳姆作为人物原型,”记者先生坦诚地写道,“文学创作需要突破自我,拘泥于同一个主题的作者是不会走多远的。即便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保持着自身作品内核与风格的统一时,各个作品也有着自身的特点。我知道你不会执着于描写残酷黑暗的故事,但我同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