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啊?真的啊?”秦震的眼睛里冒出了一丝独属于商人的“欣喜”光芒。
“嗯。据说《山海经》最早版本是西汉时期的刘歆校注的,不过早就已经佚失了。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晋朝大风水家郭璞作注的版本。可是那山海图却已经不再是最早的山海图了。我相信,秦始皇对寻仙之道的深信不疑,绝对不仅仅是因为轻信了方士、术士的片面之言。他信的,不是徐福,而是《山海经》……”
秦震听后觉得羽东说的十分有道理,马上就跟着激动的接道:“对啊!人们都说始皇帝太愚昧,轻信了江湖骗子的谣传。可我就不信,这千古一帝,横扫的嬴政,他能是个智商为负数的人?如果他没有足够的胆识和谋略,又怎么可能统一了中国?所以我坚决支持你的这个观点!秦始皇的寻仙之道不是信了骗子,而是他信了《山海经》!”
这样似乎也就能解释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行径,为什么独独只有《山海经》幸免于难了。
“是,所以正因如此,要想找到当初秦始皇所到过的踪迹,就必须有古版的《山海经》做参考。一地之差,就会让我们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没准儿还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后果。”羽东说道。
“那、那这个算是古版的吗?要是算的话,咱们得带它一起上路啊!”秦震很认真的看着羽东。
羽东点了点头说:“这本书还真得带上,就交给你了吧!好好研究研究黄渤海附近的区域。”
秦震也是没想到,羽东直接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可是想想自己似乎冲锋陷阵也不是多在行,钻研钻研古籍可能会更适合自己一些……所以秦震也就欣然的答应了下来。
可是他手中的这本古籍,和如今人们能看到的《山海经》真是完全不一样。所以秦震还是颇有些疑惑的问道:“诶,之前我也看过如今的《山海经》,那一上来不就应该是南山经、东山经、中次一经之类的吗……可是你看这本,根本不是一个套路啊!”
秦震觉得还是“不耻下问”一些比较好。好不容易羽东亲自指派了一个任务,到时候这“文职”要是再完成不好,好像就有点儿没法交代了。
羽东这时候翻阅着这本非常非常厚的古籍,悠悠说道:“原本的《山海经》应该是由四大部分组成的。你看,这本书就是这样的顺序。虽然没有标注,但是仔细一看就能看出来,这第一部分是帝禹时代的《五藏山经》,第二部分是夏代的《海外四经》,第三部分是商朝《大荒四经》,最后是周朝的《海内五经》。文字看似简单干练、朴实无华,但内容却是非常详细,把上古时期的地理描写的非常清晰。”
秦震愣愣的看着羽东手上的书,心里不禁苦闷道:我怎么就没看出来哪里“清晰”呢……
那上面的地图,和如今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简单的线条都能勾勒出上古蛮荒时期的气息……
不过既然羽东说有用,那秦震就负责研究它就是了。好在也不是全部都要看,将黄渤海附近的看明白就差不多了。
渤海古称沧海,没有什么太离奇的变化。总不至于像喜马拉雅山那样,有着沧海桑田的转变。
只是一想到那禹王九鼎,秦震就感觉自己的太阳穴“登登”乱跳。那种大海捞针的无助感,真是让他有些抓狂。
所以这时他打了个哈欠抱怨道:“哎!也不知道禹王爷当初收了九州的铜,有没有私下克扣啊?会不会它铸造的鼎就像九个暖壶一样大小?羽东,你想没想过那东西要真是就那么大点儿的话,咱们该怎么下渤海去找……”
“不会的。”羽东斩钉截铁的说道。
“为什么?”秦震诧异羽东为什么如此断定。
接着就听羽东说道:“《战国策》中描写过‘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九万人挽之,九鼎八十一万人。”
秦震大吃一惊道:“什、什么意思?一个鼎需要九万个人才能拉得动??你看你看,我就说吧!这些古籍,你就算想相信,都没办法相信!”秦震无奈的摊着手,似乎根本就不相信羽东刚才所叙述的史籍资料。
这也难怪,在商周时期,人口密度总不会和现在的中国一样。弄出来八十一万人,就为了拉九个鼎,这确实有点儿扯。八十万人连航母也拉得了了。
不过羽东这时却说道:“你又忘了,传说或许有夸张的成分,但是必定是通过现实所折射出来的。也许九鼎并没有大到如此地步,但是这绝对可以证明了两件事。一,周灭商之后,确实得到了九鼎这是真的;二,九鼎的体积重量绝对是不容小觑的。因为如果九鼎非常小的话,那传说就会往更小上夸张,绝对不会朝着相反方向夸张。”
“呃……好吧。”秦震觉得羽东分析的确实有理,也就没再反驳。
而且他们也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禹王铸造九鼎是为了代表九州,如此镇国重器,他没道理收了九州的牧贡之铜,却造出了九个暖水瓶大小的东西……
在这方面,秦震觉得自己可能确实是想多了。
第二十章九鼎九德
话虽如此,可是不管那九个鼎能有多么的大而重,对于茫茫的大海来说,依旧不过不沧海一栗。
在大海中寻找任何东西,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关于这一点,现实中的很多例子都可以证明。
就算那禹王鼎真的很大,甚至和飞机一样大,可飞机掉进海里之后,不是也该找不到还是找不到吗?
就算那鼎比飞机还大,和泰坦尼克号一样大,那自1912年泰坦尼克号沉没以后,也是直到1985年人们才真正找到残骸的,整整找了73年!
更何况,秦震就不相信那禹王鼎能和飞机轮船一样大。所以,这个关于渤海的计划,实在是太荒谬,太庞大了。所以,他们还是需要缩小再缩小范围、了解再了解更详细的东西。
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重新找齐那禹王九鼎。
至于找到了那九鼎之后会怎么样,秦震不知道。但是找不到九鼎的结果,秦震却十分清楚。因为也就是当关乎到了国运安危的时候,才有可能看到羽东如此心慌不安的一面。
看着羽东还在认真的研究着那本书,秦震有些百无聊赖的问道:“传说九鼎不但代表九州,还代表了很多其他的东西……比如九德、九星之类的……这九州我知道了,九德又怎么说?”秦震勤学好问的打探着关于禹王九鼎的一切。
“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九鼎九德,九德九合。我们常说的一言九鼎。就源自于这九鼎。除了代指言必行、行必果的言语分量以外,还隐藏着九德的含义。”羽东一边继续翻书,一边为秦震简单明了的解释着他所问的问题。
“哦……看来这九鼎的意义还真是非同凡响,难怪秦始皇会疯了一样的找,又疯了一样的藏……”秦震感慨了一句。
羽东听到这里笑了一下说:“疯了一样的找,这还真是确实如此。禹王九鼎刚到秦始皇手里的时候,并不是九个,而是八个。这中间还有一段比较神异的传说。
据说当初秦昭襄王攻打西周的时候,将那九个日思夜想却不可得的鼎掳到了自己的秦国。可就在这运送的过程之中,其中一个鼎里忽然飞出了一条神龙之类的怪物。然后带着那个鼎就一起沉到了泗水中。于是秦昭襄王带回秦国的。其实只有八鼎。
后来,秦昭襄王的曾孙,也就是并吞了六国的嬴政,做了秦始皇。在他屡次求仙无果之后。东巡路过泗水想起了那个沉在泗水之中的鼎。他派了数千人打捞寻找。不过所有的传说也就只到这里了。”
“啊啊?别啊!那打捞之后呢?是找到还是没找到?”秦震十分好奇的问着。最受不了这种讲到一半就忽然断了的故事。
不过羽东也很无奈的抬了下头回道:“所有关于秦始皇和九鼎的传说,就只到这里。他在泗水打捞的结果如何,没人再知道。甚至自那之后。连剩下的八鼎去向也都不再有人了解了。但是……”
羽东说到这里,稍稍停顿思索了一下。秦震马上接道:“但是,以秦始皇的性格,他是一定要找到那第九个鼎的。因为在那个时代,九鼎代表着王权江山。一个自比功盖三皇五帝的人,怎么可能允许在他这里因为少了一个鼎,从而被人说是德才不足,不配拥有九州江山?”
“对。所以我一直觉得秦始皇最终一定是找齐了九鼎的,而且也正因为找齐了,所以他才忽然将九鼎神秘的隐藏了起来。这样,传国之宝就永留大秦了,秦国的江山基业也就可以千秋万代了。”羽东分析着说。
秦震冷哼了一声说道:“他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