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
对方说的话在理,李健武不得不转变了一个话题,他又问:“在你和大卫出山的途中,是否搭救了一个中年男人,那个人就是考古学家许伯未,这些,你总该有印象吧?”
陈志文没有否认,他点点头回答说:“没错,有一次赶上了大雨,我和大卫还有两名当地农民被困在山里,雨停后,我们看到一个男人挂在一棵荆棘树上,他好像是从高处的山坡滑下来的,发现有人遇难我们立刻伸出援手,费了一番力气才把那个人从高处救下来,等待那人醒转之后,他告诉我们,他是一名考古学家,名字叫做许伯未。”
听到这里,马林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请问,当你们救了许伯未之后,许伯未当时是否意识清醒?”
陈志文不解地看向马林,然后他说:“除了有些发烧,精神紧张之外,许伯未的精神还属正常,起码他还能听懂我的话,也能回答我一些问题,意识应该算是清醒吧。”
李健武对马林说:“这说明,许伯未在刚刚获救之时,他还没有失忆,那么导致失忆的原因,就是在等待救援的那些日子里发生的,可是,那些日子里究竟能发生什么呢?”
陈志文不解地看着马林和李健武,他问:“失忆,你们说的失忆是指什么?”
马林解释道:“我们还没来得及对你说,许伯未自从云南回来后,他就出现了精神病,对于以前的很多事情,他都忘记了,但是根据许伯未的学生描述,许伯未在没有发生意外滑落悬崖之前,他的精神是正常的,所以我们很想知道,当许伯未被你和探险家搭救之后,你们这些人之间发生了什么,导致许伯未后来的失忆?”
陈志文挠着头,他回忆着很多年前在山里那段经历,然后才回答说:“其实没发生什么,如果……如果非要说发生了什么的话……那就只能说是饥饿了……”
李健武附和着说了一句:“饥饿……”
陈志文解释说:“是啊,就是饥饿,因为我们一队人在高黎贡山里面迷路了,我们身上储备的吃的东西都耗尽了,虽然我们身边还有两个当地农民做向导,但还是迷了路。”
马林问:“迷路的原因是什么呢?”
陈志文回答:“迷路的原因是因为下雨山体滑坡,令一条常走的山路消失了,为了走出山林,向导带领我们走上了另一条小路,结果,向导也迷路了,不过,要是我们没有迷路的话,很可能就不会遇到遇险的许伯未,从而救了他一条性命,不管怎么说,神秘的高黎贡山似乎存在着某种魔力,人在山里行走太渺小了,似乎命运都被那连绵的山体掌控了……”
马林想起赵佗说过,许伯未滑下山坡的时候,他的背包留在了赵佗身边,也就是说,许伯未的身上也没有带吃的东西,虽然后来许伯未被探险家救了,但是饥饿又成为了包括许伯未在内的五个迷路人的最大困难,饥饿很痛苦,但是并没有听说饥饿可以令人失忆,想到这里,只听陈志文说:“假如你们非要打听发生了什么的话,那是在之前,我的意思是,在许伯未出现之前我和大卫四个人确实发生了很多……但遇到许伯未之后,相对来说还算平静,除了疲惫和饥饿带给身体上的折磨外,基本上没发生什么……”
李健武问:“之前发生了很多……发生了很多什么?”
陈志文一下子皱紧了眉毛,深呼吸了一口气才说:“很多,发生了很多……”
马林从陈志文的痛苦表情上看出了一些端倪,他追问道:“我忽略了一个早该问的问题,你陪同探险家大卫深入高黎贡山,不单单只是为了寻求刺激吧?”
陈志文用力地摇起头来,大声说:“不,当然不是。”
李健武接茬问:“那你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应该说,那一名探险家大卫的目的是什么呢?”
陈志文深吸一口气,他的话一下子变得断断续续起来,好半天才说道:“目的是……是……寻找……寻找……一具……一具尸体……”
听到尸体这个词,马林和李健武都是一惊,二人互看一眼之后,李健武立刻问:“寻找谁的尸体啊?!”
陈志文吞下了一口口水,双手无力地举起来,比划着说:“一具……一具死于六十多年前的……一具军人的尸体……”
正文 第一百四十九章:葬礼
马林也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他的问话声因紧张而有些发颤:“那一年,到底你和大卫在高黎贡山做了什么,我希望你可以直言不讳地全部讲出来!”
陈志文慢慢抬起头,他点点头说:“可以,如果你们有兴趣我会全部告诉你们的,不过,那将是一次漫长的讲述,在学院的办公室里恐怕不行,我的心也静不下来,这样吧,今晚你们到我的职工宿舍来,在那里,我手头还有一些关于探险的相关资料,那些都是从云南回来之后,由于我自己的好奇心才整理搜集到的,我想你们看到后一定会感兴趣,怎么样,今晚七点,我在宿舍等待二位……”
在没有和陈志文见面之前,马林和李健武绝对想不到,那一夜与陈志文的一番谈话,居然会引出又一段怪诞离奇的可怖插曲。
然而这段离奇事件,似乎与许伯未那次云南之行的考古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所讲述的就是这个可怕故事的始末——
就像是很多离奇故事的开始都充满了偶然性那样,这个故事也开始于一次巧合。
大约六年之前,一位国内一流大学的著名历史学者为了调查六十多年前滇西抗战的历史,他一个人来到了云南腾冲,这个人在考察的过程中,一次经过旧书摊时,无意中发现了夹在一本旧书里面的一张老照片,因此,这名学者为了那一张老照片买下了那本旧书。
黑白色的照片上,一棵巨大树木下站立了一些人,拍摄的场景看起来好似十几位美国军人正在参加一个葬礼,有一名年长的军官手持一个小黑本子,大概他手里握着的就是《圣经》,军官看起来应该是葬礼的主持者。
照片的视觉中心偏下的地方是一口巨大的黑色棺木,正被缓缓地放入墓穴,这就是照片的内容,也是一下子吸引住学者的主要原因。
这张照片显然是在葬礼的过程中拍摄的,一口棺木出现在照片上会令收藏这张照片的人感到晦气,所以才会把照片夹进书里,一夹大概就是几十年,如果学者没有翻开那本旧书,很可能这张照片就会和那本书一起烂掉。
照片上那棵树也很特殊,因为树木特别大,在当地能够长成如此巨大的树种只有榕树,既然身为学者,学者总是喜欢动脑筋的,他想,照片记录的会不会是抗日战争中埋葬殉职在中国土地上的外国军人的照片呢?那么下葬的那一名军人会是谁?
于是学者带着这张照片来当地最大的图书馆见馆长,馆长快八十岁了,是学者的忘年交,馆长一生爱书如命,喜欢收藏旧书旧报,而且记忆力超人。
闲聊中,学者把照片出示给了馆长,馆长居然说,这张照片他是见过的,但不是同一张,很可能以前有一组这样的照片,因为当时没有摄影机,只能用连续的拍照方式记录一段流动的场景。
馆长讲,六十年前的初秋,正是远征军收复腾冲城最后的日子,由于城中遍燃战火,要想找一家相馆冲洗照片就得跑上三公里的路,那地方是整个腾冲唯一的一家仍在营业的有暗房可以冲洗照片的相馆。
而这一组照片其中的某几张,就是相馆的后人在很多年之前拿出来给老人看的,相馆的后人说,当年冲洗照片的人是一位看似新闻官的远征军来到店里,冲印了一大堆胶卷,身兼摄影师和暗房师傅的店主人亲自出马,连夜赶工,因为照片内容很特别很稀有,他就暗中多印了一套,自己悄悄地收藏了起来。
馆长说他看到的是其中一组照片,照片内容记录了一场葬礼,至于是什么人的葬礼却无从得知,但后来那些照片的下落就更加不得而知了,因为这之间经历了“文革”,想一想,那次看到照片的时候是很久远的事情了,也不知道具体是哪一天哪一年,之所以这么多年还有印象,很大程度是因为那是一组葬礼照片,所以才会令馆长记忆深刻罢了。
馆长还说,还记得当年看到那一组照片的感觉,让他明白,在抗日战争过程中,以身殉职在滇西这片土地上的不只是中国远征军,还有不少外国的友军也背井离乡葬身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