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然,各探组立刻回报,到处都发现了“可疑目标”。
刘强急得大叫:“别乱!把圈子缩小到沙井胡同附近!”
监控视频又传来消息:彬出现在黑芝麻胡同北边的前鼓楼苑胡同。他怎么穿过去的?
袁适嘀咕了声“Shit”,拿上步话机跑了出去。
“目标出现在鼓楼东大街中心,没换衣服,意图逃往宝钞胡同,被堵回来了。”
“没追到人,我们和八组的碰头了,人去哪儿了?”
“派人!让外围朝阳支队派人保护袁博士,他离开指挥车了!”
“目标……他在西边,东城中医院门口!”
“一组报告,目标可能进入医院门口的地下排污通道了……我们现在要下去追,请求增援。”
“排污通道有岔路,请求分队搜索,指挥车……”
“正在查结构图,等一下的。”
“先搞清楚都通向哪几个出口,封锁所有出口!”
暴露之后还钻下水道,这不等于入瓮待毙么?我凑到指挥台前:“等等,他钻的通道是排污道还是天然气管道?”
刘强和一个民警交谈了几句,回头答道:“是电讯和……”
我的天!
“他——”
没等我的话出口,所有的监控画面瞬间黑屏。
刘强怔在原地:“他破坏了安防电力线路……”
“不只是安防线路。”我透过车窗望向外面,“还有交通设施电力线路……让交警增派人手吧,要大塞车了。”
暴露自己、买衣服、破坏管线、黑监视器、制造交通拥堵……
彬,你到底想做什么?
“六组赶到第二出口。井盖开着,人已经跑了!”
“他肯定还没离开这一带,继续搜!”
“派人去检修线路!”
“鼓楼路口红绿灯灭了,堵死了!”
“六组报告,有群众反映目标从地下道出来后向西走了,就是鼓楼三岔口方向……”
“东城支队增援到了。”
“交警抵达鼓楼路口,正疏导车辆……”
越来越多的包围力量聚集到这里——他在制造混乱。
我戴上耳麦,信步离开指挥车,沿鼓楼东大街向西走去。
我们失去了监控画面,这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么?
在这样一个交通枢纽地带,红绿灯失灵的效果真是立竿见影——路上已经排满各色车辆,再加上个别不守交规违章停车或占非机动车道行驶的……交通完全瘫痪,如此一来,现场民警就不可能驱车移动了,就是说——
“我赵馨诚,刘哥!”我拔腿就向西跑,“路口!鼓楼路口!他是想从路口开车跑!我们的车都被堵在这个区域,不方便追。封锁鼓楼路口所有的出逃路线!设卡盘查车辆!”
“不可能,路段压力太大。咱们的人已经过去了。地安门派出所封了西边的旧鼓楼大街,随时可以进行拦截。有没有办法知道他会通过什么方式搞到车?”
不同颜色的衣服——彬从不做无意义的事。
“他想浑水摸鱼!旅游大巴!”我瞥了眼堵在路上的一辆“中旅”巴士,“有很多国内旅行团都是统一着装的!他在等穿着红色或蓝色服装的旅行团车辆。让路口的人截停所有旅游车辆!”
“交警通报,刚才放行的两辆大巴里,其中一辆‘中青旅’的车上都是穿蓝衣服的……”
“追上它!没车就临时征用社会车辆!”
“地安门派出所在旧鼓楼大街把车迎头拦下来了,差点儿撞上……”
“行动队快去支援!上车搜查!其他人不要变换位置,留守你们的位置!重复一遍,各组务必守住自己的位置!”
我一口气跑到鼓楼西北侧的街口,只见一辆白色的大巴停在路当中,我们的人簇拥在周围,正展开搜查工作……本能地,我感觉彬不在车上——抑或说,以我对他的了解,实在无法相信这么容易就能把他摁住。
“他不会在那辆车上。”通讯频段传来袁适的声音,“我和朝阳支队的同志刚在鼓楼北边的广场绿化带里找到了他买的东西,两件衣服、帽子、墨镜都在……”
此刻,我才发觉眼前不协调的地方:“地安门派出所用什么车实施的拦截?我看到的这辆警车的牌照号段可是咱们巡查支队的。”
线路里乱了一阵,我只隐约听到有人在说:
“那是来增援的行动队的车吧……”
“是我们的车。”
“哎?那咱们的车呢?”
“我记得刚才车头不是停着两辆……”
我仰天长叹,懊恼地摘下耳麦——时不利兮可奈何,收工吧。
第六章 死神
1
趴在窗台上,我呼吸着这个城市的味道——家的味道。
了解一个人,需要多长时间?
同在一片蓝天下,每个人却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就好像我和彬,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八年时间,我居然并不了解他。
何况,彬本是个很普通的人。
一九七○年十月在北京出生,随爷爷奶奶长大。因为父亲在人大工作的关系,小学就读于人大附小,成绩优秀,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保送至人大附中。期间,所有老师对他都是交口称赞:聪明,要强,学习刻苦,懂礼貌,爱劳动,对担任的工作尽责,有原则,重细节。同学的评价则分为两个极端。部分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他简直就是人大附小的骄傲。”另外的绝大多数却只会轻蔑地翻白眼:“韩彬?就那个爱打小报告拍老师马屁狐假虎威的孙子?”
上了初中,他开始映现出一个青春期叛逆少年的标准侧影:酷爱体育运动、好面子、喝酒、打架、早恋、抄作业、和老师顶嘴……学习成绩自然更是一落千丈。勉强考进中关村中学高中部,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初中三年,他留给同学与老师的印象都差不多:流氓假仗义,虚伪,爱现,不上进,就喜欢泡妞,完全不上进,总和一些社会青年混在一起,跟同学的关系也处不来。
就这么个人缘极差的孩子,在高中却摇身一变成了老好人:学习成绩不好不差,对待师长不卑不亢,跟同学的关系融洽但不过于亲密。无论老师或同学,似乎每个人对彬的印象都很模糊:会打篮球、踢足球,该进的球能进,有难度的也别指望超常发挥;有礼有节,偶尔会骂街,但不至“出口成脏”;打架也上手,不过自己从不主动挑衅码架;考试就没上过八十分,也没有过不及格;热心肠乐于助人,不过肯定不属于事事两肋插刀的英雄好汉……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彬逐渐学会世故,迈向成熟,同时沦为平庸。
我愿意相信,如果不出意外,这本应是一个普通人走向平凡、幸福归宿的正常曲线。
一九九○年的夏天,彬因与交往五年的女友分手,在大学宿舍里服药自杀,虽然老何及时把他扛去医院抢救,但彬自此辍学,生活变得一团糟——
“我每次去看他,都觉得他不只是百无聊赖,而是精神幻灭。”老何如是说。
由于彬的父母目前不在国内,联络不到,仅凭初步走访调查的结果显示:自一九九四年元月至一九九七年底,朋友都听说彬自己去旅行了,邻里却风传老韩的儿子是离家出走,同时期,所有司法及民政部门的记录则是一片空白。
彬消失了整整三年时间——对他改变巨大的三年。
九八年初,当他再度现身的时候,整个人一扫阴霾,蔚然明快起来。通过韩教授的某种“努力”和“帮助”,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拿到了学历与律师执业资格,有了正经的工作,生活节奏也日趋正常。人民大学法学院的长辈、单位的同事、身边的新老朋友、委托办案的客户、法院的法官乃至对庭的律师,和他接触过的人,都觉得彬是个真诚、友善、慷慨、心态平和的人,待人接物八面玲珑却不露斧凿之迹,既识大体,亦重小节,火候、分寸拿捏得极其到位。
彬,三年的时间,是什么改变了你?
背后有人喊,说是老白叫我去会议室。
在门口碰到袁适泪眼朦胧掩着鼻子正往外走。虽说我也是正牌烟民,但他身后云雾缭绕的恐怖景象,还是令我咋舌不已。
老白手里照旧举着那只枪形打火机:“赵儿,因为你和嫌疑人有些私交,所以目前不能直接参与侦破工作,暂时归袁博士的顾问组调度。你现在来给咱们补充一下关于韩彬的其他情况。”
我用余光瞥见袁适又跑回屋里,脸上依旧挂着窒息的表情。“韩彬是我……曾经是……反正是我很不错的朋友。感觉上,他不算什么很特别的人。就是说,他可能会比一般人冷静点儿或是谨慎点儿,他也确实刚从一次大规模围捕行动中成功突围,但他绝不是什么天才或高智商的人,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