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龙的力量-南海扬-第5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巴基斯坦军方最高指挥部为了扭转不利的战局,计划在西线印巴交界、广漠无边的塔尔沙漠集中数个机械师的地面装甲部队对印度西部发动一次“闪电战”。但是最终却让印度陆军强行突破了己方的钳形攻势并一路反击,原本由巴军发起的“闪电战”被印军彻底粉碎,巴方反而丢失了2600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其后几天作战中,巴基斯坦陆军为夺回失地发起了反攻,但由于遭到对方空军猛烈轰炸无功而返,直到战争结束也没能从对手的手中夺回来。
事实证明巴基斯坦陆军虽然表面上拥有着强悍的外貌,但是骨子里并不比他的老对手—印度陆军优秀多少。他们的技战术水平同样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部队的反应能力和组织程度还无法胜任一场干净利落的合围歼灭战。刚刚进入集结地域的巴基斯坦陆军第30和第31集团军在接到迂回攻击的任务之后,用了整整48个小时才完成了进攻的准备工作。装甲部队在工兵的掩护之下,又用了24个小时才在萨特莱杰河南北两侧的建立稳定的渡口。虽然在这个过程之中,基亚尼上将一再以严令加以催促。但显然对于自己部队的行进速度,这两个集团军的指挥官们也无法完全控制。好在这一切是在巴基斯坦空军的全程保护之下进行的,否者宛如非洲角马群般纷乱渡河的巴基斯坦陆军装甲部队将遭遇怎样的损失可想而知。
同时基亚尼上将更主观上轻视了他所面对的对手。作为乔京德尔。贾斯万特。辛格多年以来的亲密战友,负责新德里西北部防御任务的印度西部军区司令—帕斯里查中将显然是印度陆军中首屈一指的防御战专家。据说帕斯里查中将最为崇拜的历史人物是英国二战名将—蒙哥马利元帅。不过在新德里战区的防御战中,他的表现却远比蒙哥马利要出彩的多。他并非没有预见到菲罗兹布尔守军薄弱的侧翼存在的问题,但这一切却正是出自他有意而为之的手笔。因为他会巴基斯坦陆军迂回攻击的装甲部队准备了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雷场。
印度陆军一直视地雷在己方边境的主要防御手段,印度陆军和安全部队曾计划着手进行一个史无前例的浩大工程,在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2900公里长的边境线上,埋放数以千万枚杀伤性地雷,这个雷区将起于印度洋,止于喜马拉雅山脉,宽度大约为4公里。如果真的建成的话,那么这道地雷防线的规模足以令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国政府耗费千万的马其诺防线黯然失色。当然这个宏伟的计划,最终不过是印度政府的又一个笑话而已,显然谁都知道位置的地雷便不是地雷,只有那些在你意料之外出现的雷区才会成为真正的麻烦。依托着防御支撑点的大面积布雷,是蒙哥马利从他的老对手—隆美尔那里学来的招数,而今天又在帕斯里查中将的手中再度复活了。
无所不在的地雷在后来几天里成为了巴基斯坦装甲部队的噩梦,各交通要道之上接二连三出现的雷场,令原本应该展开淋漓攻势的装甲部队不得不停下脚步,小心翼翼的清理雷区。而与此同时,坚守菲罗兹布尔的印度陆军部队已经迅速的撤出一线的防区,向纵深撤退。虽然巴基斯坦的空军在他们撤退的途中给予了印度陆军以重大的杀伤。但是显然这次战役远没有达到基亚尼上将歼敌于城下的战略意图。不过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巴基斯坦陆军最终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战略任务,打开了通往新德里的大门。
“突破了国境线一侧印度陆军的防线之后,在通往新德里的道路之上,印度人已经无险可守,我们的装甲部队可以发挥最大的优势。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你们将追逐印度陆军那些可怜的步兵,摧毁他们的堡垒,将一面面胜利的旗帜插在他们主要的建筑物之上。”虽然菲罗兹布尔合围歼灭战的失败,曾一度令基亚尼上将懊恼不已,甚至私下表示“将送一些人上军事法庭”。但是显然以基亚尼上将此刻的地位,这样的想法也只能私下里表达表达而已。在随后召开的军事会议之上,他不得不再一次热情洋溢的表彰起参战各部队的英勇和顽强,同时向各集团军下达了下一个阶段的战略目标。
“我们的侧翼存在着极大的隐患,我很难相信我们能在占领昌迪加尔之前,便贸然发起向新德里的进攻。”担任巴基斯坦陆军北方集团军群指挥官的海亚特中将,显然对基亚尼上将的这一计划充满了狐疑,在他看来这一可以被称为“大胆”的计划,更象是一次冒险,毕竟在他的眼中强大的印度还没有沦为一座“一脚踢中大门便轰然倒塌”的建筑。作为印度陆军西部军区的司令部所在地,昌迪加尔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被视为一个次要的目标。
“请不用担心,我的将军。我们的集团军很快便会从解放后的克什米尔抽出手来,向南挺进。攻占昌迪加尔的任务将交由萨夫达尔。侯赛因中将和他的军队。”基亚尼上将口中的萨夫达尔。侯赛因中将正是此刻正指挥着巴基斯坦陆军第11、第12集团军向印控克什米尔进军的巴基斯坦陆军元老。按照基亚尼上将的计划,由于原先驻守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印度陆军主力的撤出,巴基斯坦陆军应该可以在一周之内全面接管印控克什米尔的大部分地区。但是实际情况,却往往是事与愿违的。
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的简称,它位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阿富汗四个国家之间,总面积约为19万平方公里。位于南亚次大陆的最西北部,印巴分治前是英属印度最大的土邦之一。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英国所统治的领土被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其中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但对克什米尔这样的土邦最终归属问题却规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这一规定为后来的印巴争端留下无尽的问题,因为当时克什米尔地区77%的人口为穆斯林,他们倾向加入巴基斯坦;但统治克什米尔土的王公却是印度教徒,他又倾向加入印度。因此在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在国际社会的纠纷中,往往当所谓的条约和规定无法解决问题之时,大家便不得不诉诸于行动了。1947年10月,印度军队率先进入克什米尔,同受巴基斯坦支持的穆斯林部落民展开激战。这场冲突愈演愈烈,终于在同年底发展为印巴双方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也便是第一次印巴战争,而此后围绕克什米尔问题,印巴双方时有冲突。最终又导致了60年代中期第二次印巴战争的爆发。
对于不惜一切代价都争夺这一并没有太多物产和资源雪域高原地区,印巴两国都似乎有充足的理由。对于巴基斯坦来说,克什米尔地区的绝大部分居民是穆斯林兄弟,所以这不是一个单纯的领土问题,还涉及到宗教感情和立国精神。而对于印度来说,守住克什米尔似乎就可以有效地抵御国内其他地区,尤其是旁遮普邦的分离主义倾向,防止因克什米尔脱离印度可能造成的连锁反应。此外,印度对克什米尔的依恋还有另一个理由—那就是这里是印度共和国国父—尼赫鲁家族的发祥地,印度认为克什米尔问题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最后如果真的要为这场无休止的争斗找一个合理的解释的话,那么伊斯兰堡的军人和新德里的政客会告诉你:克什米尔地区是流经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及其支流的上游地带,掌握了这些河流的源头或上游便掌握了整个南亚次大陆水资源这一生命线。
当然所谓水资源的问题纯粹是个笑话,因为要让河流改道是一件吃力而不讨好的事情,何况对于印巴这两个国家而言,如何利用现有水资源才是真正要面对的问题。实际上所有的最初的偏执在经过印巴两国几十年的紧张对峙和敌对宣传之后,双方在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上都面临着空前巨大的国内压力,即便想要缓和也难以做出实质性的妥协和让步。印度方面已经把“印控克什米尔属于印度领土一部分”写入了宪法,因此不论谁上台执政,都不可能再接受通过公民投票来解决克什米尔归属问题的解决方案,否则就要承担“出卖国家领土”的历史罪责。而帮助克什米尔穆斯林回归已经成为巴基斯坦国内大的基本共识,因此任何背弃克什米尔穆斯林的行为都将使巴政府面临巨大的政治风险,甚至危及国内局势的稳定。印度共和国首任总理尼赫鲁曾说:“没有克什米尔,印度就不会在亚洲的政治舞台上占据一个重要位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