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了,他们的国民意识更适应机器的改造。
我想说西方国家作品善于思考未来事物将出现的带来的灾害,而不是我们对新技术充满憧憬,不怎么考虑负面带来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还在想着童话中的角色。我们对待机器人控制社会抱热烈欢迎,我们愿意机器来改造我们的意识,我们愿意外星人来改变我们的风俗我们的国土。好像我们生来就该成为被愚民的角色,就该成高级的事物改造品。
好了,就说到这里了。还是问一下,是要原本意识的人,还是要机器或外星人取代或改造后的身体?想好了哦。也许在你们的心里把我们的生命看得不值得眷顾,我们生命何值一唏,地球上多的就是人类,都尽快到太平洋里淹死好了。谢谢。
评论卷 ——评《确有其事》
注意力经济,未来和现在的荒诞
——评《确有其事》
感觉怎么说好呢,我感觉那种种荒诞不一定要等到未来才发生,现在已经显示粗端倪。我不由可怜起那个小说里由现在跑向未来的那个人,她在强大的注意力经济下,自己成为公众的注意力集中的信息,成为不断展售的商品。在公众的追逐热点下,没有了隐私,哦也没有了多少说真话,干想自己干的事情的权利。就像突然来到爱丽丝的奇幻世界里来,只是这未来距离我们的现在的感觉太近了,不由人对这种即将到来的未来无法阻止感到可悲。
或许很多想成为公众的人物呢,想成为人们眼里的热点。能够贩卖隐私就能出名的人就大出隐私牌;能够表演故意叫人作呕的叫人起鸡皮疙塔的芙蓉姐姐的人大抵有的是。在注意力经济的笼罩下的那个社会(我不由放弃了极端两个字的形容,那表现就是真实。),模糊了阶级对立,模糊了贫富的对垒,模糊了所有的过去人们的基本矛盾的出发点。只有那些大量被炮制的会引起人们眼球注意的大量信息出现重复出现。谁能把握信息的渠道收集和信息的分配,谁就是掌握了这个世界,哪怕级别是国家总统级别的人,也只能作在其手上掌上舞。我们过去说孙悟空怎么也逃不出如来佛的五指山,现在说没有什么可以跳出注意力经济影响和控制的。
小说中以过去前往未来的人塞奇和未来掌握信息的分配的人D&;#183;B,成为对立的对垒冲突面。塞奇以我们现在的人观点极大不适应未来社会里这种全面关注她包扰她的注意力经济,D&;#183;B在控制她的每一举一动,每一言一行成为人们注意力膨胀的信息商品。处处都有对向她的摄像头,处处都有跟踪她的跟踪器,处处都有缠绕她的娱记记者。她一面想和这样的社会这样的注意力经济作些正面的战斗,一面发现她越类越无力改变什么和无力抗争。不管她作出多少努力,未来人是不会减少多少注意力经济的。最后,小说出于同情心吧,让塞奇找到一个可以回到过去的可能,使她可以把未来只当作一场可怕的旅途经历,她只是从爱丽丝的奇境里走出来。
小说的主要看点在于对未来充实的想像和逼真真实的描写。这主要出于对我们现实作出极其科学的猜想,深入到社会环境里的边边落落。小说在技术方面的不多,主要就是人们发现能把信息传递到未来去,就这样毁灭一个使他成为光的量子信息通过黑洞,传递到未来去,然后在未来那边复制出来,大到传送的目的。小说的后面提到量子信息在黑洞传输中可能是双途的,一组送往未来,那将未来有一组送回到现在,就是后面说到的塞奇发现可能回到过去的可能。我想这就应该是典型意义上的软科幻,作品关注社会,关注我们的生活。寻求技术的毛病在这里没有多大的意义,就好像好多小说一定要把时光机器当作制造这个机器来纯技术处理一样没有多少好处,我们只描写一些科技,只想通过这些科技使人们看到有可能到达小说里描叙的那种幻境,只是把未来那些幻想面连缀起来,组成整体。就像奇幻小说中一样通常另行创造一个奇异的世界的界面,科幻小说的世界比那些世界近得多,也现实得多。
为什么描写些深刻的主题一定要设定世界是千奇百怪呢,真实或能更震撼人心,我就很久在那种过分真实的未来中久久不能回神。实际上我们有时要同意刘慈欣所说的一点:科幻小说中可以不需要突出人物的描写。他们只是小说里出现的一些概念,无论塞奇或D&;#183;B都不是特别的面孔像某些传奇人物一样,只是一个类别人类的代表,说具有公式化也不过分。科幻小说家就像把一些未来要素组合在一起,加以科学的推演,以文字的方法表达出来主题。前一些时间我正在想,科幻小说和推理小说都不过是通俗小说的种类,激起人们的兴趣方法都是在于吸引人们的探索兴趣。用《确有其事》里的说法来说,就是吸引人的眼球注意力,却不是让明星的矫情表演和作些八卦事业来推动的。倒要极其放大科幻的概念,使人们一眼望去,就直面科幻小说的魅力。想在一系列的幻想小说中不过于面孔平庸,才不会让人们对其忽略,得出这样的概念这样的特点,科幻小说才能丰满,****人们的注意力经济。
好了,这篇小说就说到这里了。谈着小说,却好像说到小说很远的地方去,实在是因为感慨万多。谢谢!
注:《确有其事》这篇文章出于加德纳&;#183;多佐伊斯主编的《2001年度美国最佳科幻小说选》中。
PS:我在讨论韩松的小说《天堂里没有地下铁》时,意气说了一句:“我读不懂作者要在作品里表达告诉我们些什么?”倒给维护他的人评说为我的“生活阅历不够”。这样显得我现在还浅显得很,应该多加强生活磨练,才够评说某类人的作品。其实近来我自我阅读的感觉很良好,为什么我在阅读一些比《天堂里没有地下铁》更高层次的小说时畅通得很,一到阅读某些小说时句感觉脑筋短路呢,感觉到阅读如云山雾里的。我想过分指摘某些类的作品,这样好像句因为我自己也在作一些小说创作,所以才攻歼诋毁别人的作品。
评论卷 基于对现实的臆像——评
和当年盯着电视看小机器人如何穿过法老过道,探察金字塔底下一样的,我在电视下幻想,法老陵墓里有没有活动的木乃伊,我甚至会猜想那只被人类驱使的小机器人会不会受到陵墓里面的法老诅咒。对一些探测的事物幻想,是人们不太了解它们。当科技一点点发展,太空望远镜可以清晰地看到月球的表面每寸土时,人们又开始幻想月球内部是否空心的,是否是外星人在里建了一个基地。
说了这么多回到谢云宁这篇《深度撞击》文章来,这篇文章在真实的彗星撞击热点才过去没有好久就出现,不能不说上速度之快。利用了人们想继续关注的热点,进一步对彗星撞击的表面文章下进行了拓宽,进行了深入。我想现在好多人估计也和我一样抱怨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越来越玄乎,写的东西越来越让人费解,这一点里,《深度撞击》文章里对现实的幻想,不由是值得称赞的事。但是我们没有看到这篇幻想里带来给我们新思维,新概念,不由又有点失望。
文章前面部分说了几个不同类别的人关注彗星撞击事件走到一起来,说明在我们各自生活的灰暗空气的城市中,还是有比较多的人关注天空上的事。科学探测和观众关心的热点连接起来,更具有科普的意义,而人们看彗星,是想看看是不是彗星带给像地球这样的行星以生命的来源?在彗星的那颗脏雪球的外表下藏着那些秘密。
实际的彗星撞击很符合文中的描写,当时彗星速度快,质量大,而彗星撞击器的速度小,质量小,整个的撞击过程就像彗星把彗星撞击器吞进去的过程。彗星撞击器落到彗星的表面,撞击起一个扇形的坑,并发出大量撞击的热量,发出光芒。但实际的撞击被没有深入彗星内部多少,看起来像彗星表面的大大小小陨石坑。其过程就类似当年机器人探测法老的陵墓一样,科学探究不可能一次性就能完美解决。
我要说的文章后面部分幻想把彗星撞击事件和外星人联系在一起的构思比较老套。文章中怎么把外星人和人类信息沟通联系在一起呢?是臆想彗星和彗星撞击器撞击时,会能因为能量聚集,在天空中产生一颗霍金说的微型黑洞。是不是有那么大的功效,在科幻的创作中从来都是夸大某方面的功效,这里就不用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