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冰人幽灵-第2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飞向人马座》是一部13万字的短长篇小说。其中科学知识大概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内容。我个人认为,在当时来讲,它是唯一的硬科幻作品。虽然如此,其中的人物刻划也相当费功夫。
   《飞向人马座》是郑文光恢复科幻创作后的第一部作品。与《从地球到火星》一样,郑文光这一次进入创作行业再次给人巨大的冲击力。他以一部13万字的长篇掀开了个人创作新阶段的序幕。人们惊喜地发现,在《飞向人马座》中,作家不但保留了自己在创作前期努力最重要的成果——强大的科学技术建构,同时力图在文学建构上摆脱政治化的偏向,寻求以人的命运作为文学建构的焦点。
   《飞向人马座》的成功是显而易见的。它力克群雄,在语言、气氛、人物情感等诸多方面显著地高于当时的其他作品。特别是在处理其中的科学内容上,作家以一种稍嫌女性化的文笔消逝了知识本身干涩的苦味,不但如此,还给读者一种已经将其中的科学技术内容融入了个人知识结构的独特感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和科学至上主义再一次回到了郑文光的作品之中。而这一次,所有的内容都与主人公个人的命运休戚相关。
   在《飞向人马座》出版的同时,一部与这本长篇小说水平相当,但却具有更大价值的作品《太平洋人》在天津《新港》杂志发表。如果我们阅读一下郑文光对《飞向人马座》的分析,便会明了《太平洋人》的成就所在。
   从现在的观点看,《飞向人马座》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其中概念化地发起了一场所谓的与某北方大国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严重地损害了整部作品的气氛。由于受到当时的政治倾向的影响,这部作品在处理国际关系上并不成功。……
   其次,对天文学的课程上得太多了一点。邵继来学习天文学的部分显得生硬,“知识硬块”没有被溶化。与此相似的,还有继来的日记部分,也显得相当不协调。……
   第三,对三对夫妻的搭配匆忙了一些,想象世界的完美性也发展到了感情的世界,但这是不真实的。真实世界中的感情发展不一定那么理想和美丽。这一点我其实是很可以避免的,为什么偏偏要描写三对夫妻呢?
   出现于《飞向人马座》中的三个明显的“缺点”,在《太平洋人》中几乎已经全部消失。作为一个潜意识中不断追求两种建构相互平衡的作家,郑文光的作品再一次在两种建构上获得了全面提高。可以说这两部作品的出版,为重新确立郑文光在科幻文学领域中的历史地位,作出了决定性的努力。
   但是,两种建构力的全面提高不等于两种建构力已经达到了平衡。当我们抛弃两部杰作外表的词语包围,观察其中的内在构造,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科学建构的强大统领下,个人生活作为文学建构的中心并不令人满意。中学生的爱情、封闭的宇宙飞船、四角恋爱以及玫瑰色火星沙漠上的追求与奉献,所有这些能和数万光年、接近超新星的航行或远古时代的大爆炸后“太平洋古大陆”脱缰而去并再度归来这样的宏伟事件相互协调吗?
   如果说个人潜意识中对自己作品的不满只是一个个体心理现象的话,那么1976年之后的整个中国文坛的巨大变化则构成了郑文光个人创作力改进的另一强大动力。小说领域中“伤痕文学”的出现,昭示了处理作品中政治内容的新的方式;一批以哲学思考为题材的小说加深了文学深度开掘的紧迫感;意识流、象征主义等手法的引进,则更在整体上动摇着以往的文学构筑方式。1978年,童恩正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谈谈我对科学文艺的认识》一文则更是敲响了科幻文学必需变革的警钟。
   1980年12月,郑文光在湖南少儿出版社编辑了一本“新作选”。在选集的《前记》中,作者先是谈到了科幻文学对青年人向往科学的意义,随后笔锋一转,写到:
   但是,作为一种新型的、年青的文学式样,科幻小说又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它固然可以驰想千万光年以外的世界,暂时千万年以后的未来;它更可以直接反映现实生活,而且由于采取了特殊的手法,它可以在更广阔的背景上、更绚烂的场面间、更深刻的哲理中表现出我们时代生活的各个错综复杂的侧面。
   ……文学是生活的镜子,文学创作理应反应我们人民医治旧创伤、建设新生活的各方面的斗争。那么,科学幻想小说呢?我认为,它也是生活的镜子,而且是一面有特殊功效的折光镜,在科学幻想——也就是“现代化”的幻想构思中,曲折传神地展示我们严峻的生活的真实。
   《郑文光新作选》中,“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一共有5部,占大约三分之二。除《史前世界》仍然保留原来作品的文学风格之外,其他作品具有“全方位的”尝试性。直接涉及到文化大革命的题材有4部,占全书内容的整整一半。此外,还有关于“工读学校学生生活”的科幻小说1部和纯粹表达宗教哲理科幻小说1部。
   “直接反映生活”的科幻小说的极至,是1982年天津《小说家》杂志发表的中篇小说《命运夜总会》。中国作家协会党组****鲍昌为这篇小说的出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评论,认为这是一部“将历史和未来放在一起考虑”的成功作品。作家自己也对这部作品相当欣赏,他写到:
   在以批判社会现实为主题的科幻小说中,我的《地球的镜像》被翻译最多,但《命运夜总会》是我着力最多的一部。
   笔者认为,将文化大革命题材引入科幻文学的创作,郑文光是提倡最多、作品最多也成就最大的作家,而且,《命运夜总会》的确是郑文光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我们可以将1958年的《畅想曲》和1982年的《命运夜总会》相互比较。首先,人物的数量、个性和命运都显著地复杂起来。在《命运夜总会》中,恩怨情仇从中国最北的北大荒一直伸展到最南的香港,时间跨度从文化大革命一直到粉碎******,场景从阳光下开阔的北方乡野一直过渡到南国阴暗的夜总会,人物从科学家、国家干部、知识青年一直到港商、歌星、私人侦探。80年代的所有生活潮流在小说中均有体现,而且,主人公的数量几乎等于过去郑文光小说中所有人物数量的总和,他们的性格之间也具有着显著的区别。
   其次,政治生活是以独立而不是附带的方式引入作品,并显然成为了作家关注的中心。这一点与1958年的作品也构成显著的不同。似乎作者已经不再惧怕触及政治,并具有了相当大的信心和把握来处理这一自己从未处理成功的内容。
   第三,在《新作选》之后,郑文光似乎对悲剧化结尾更加感到兴趣。在他的内心里,彷佛政治化题材与悲剧化之间具有着直接的联系。事实也恰恰如此,从浪漫喜剧转化为悲剧给郑文光的科幻小说戴上了复杂的思考色彩,也具有了开掘的深度性。
   但是,任何人都可以清晰地发现,《地球的镜像》和《命运夜总会》存在着一些缺陷。首先,悲剧化结局与郑文光的个性不附。郑文光是一为天生富于进取、相信英雄主义强大力量的作家,他可能受到伤痕文学的影响,可能受到新时期早期的控诉性和悲剧性文学的影响,但他不可能构筑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这就是为什么他的悲剧总是缺乏悲剧色彩,总是含有稀释因素或是过分明朗的“乐观希望元素”的原因。即便是控诉得相当出色的短篇小说《星星营》,读者也发现缺乏悲剧的动人力量。
   其次,几乎所有的“新作”在科学技术建构上都显得相当幼稚。它几乎是所有郑文光科幻小说中技术含量最低、构造最轻薄的作品。超声波刺激人脑的生物电流?没有踪影没有来历没有形状的外星人?朝生物进化方向相反的“退化机器”?这难道不恰恰是郑文光自己多次在谈论科幻文学创作中批驳过的最浅薄的作品吗?
   80年代初期郑文光科幻创作中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对立,其实是社会文化环境与作家个性的相互对立,是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相互对立。作为一个天才和富于敏感性的作家,郑文光不可能没有发现这一点。他不可能没有看到,在评论家盛赞《地球的镜像》、《命运夜总会》、《星星营》这样作品的同时,来自读者相对冷静的反映构成的那种奇妙反差。正是这些反差,迫使开始对环境与个性、意识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