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综]敛财人生-第22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的老公社,前后是棉站。就是收购棉花的站点。当时这个收购站一类的单位,那是比较有钱的单位了。里面又是二层小楼,又是平房的盖了不少。
  当时的公社呢,就是个破烂的院子。
  得是七六年哪一年,下了差不多四十多天的连阴雨,那一年的秋粮整个都烂在地里了。那公社的破院子破房子根本就经不住。而当时的公社主任明光就说,从棉站借一栋二层的楼,暂时作为办公的地点。当时公社是真没钱。而棉站呢,又是真用不了那么大的地方。
  当时的棉站也受公社管,借用个地方,不是大事嘛。
  就这么说定了,公社就挪在了棉站的里面。为了方便办公,棉站的大铁门拆了,进去就是一个大广场,那个时候当地的人都知道是咋回事。
  后来市场化了,棉站跟当时的供销社一样,慢慢的呢,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老职工都不去上班了,或者是直接买断工龄了。偌大一个棉站就空下来了。
  然后公社自然就把那些闲置的屋子利用起了了。
  在公社上班的,基本都能分一间宿舍。什么办公社、会议室的。
  这么宽敞的地方,没必要挤着嘛。
  随着时间的流逝,知道当年的事的已经不多了,公社更是几年换一个书记镇长的,谁还翻文革以前的老账?
  后来更是嫌弃这里的房子太老,老房子阴暗,有些老档案什么的都返潮了。于是就整个都搬迁了。镇子通往县城的那条路边,划了一块原来的荒地的盐碱地,做了镇政府的新址。紧跟着,原来那些紧靠着公社的派出所、电管站、税务所之类的,都跟着搬迁了。靠着新的镇政府盖了一长溜子。而老公社这里这彻底的闲置起来。
  再后来,与其闲置起来荒废了,不如卖了,算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可谁能想到,太平镇还有被拆迁的一天?!
  拆迁就意味着很多很多的补偿款。
  当然了,这都是谣传。
  可下面的群众不信这是谣传啊,反正一个比一个说的有鼻子有眼。
  历史遗留问题,本来是没事的。可这里面却牵扯到一个问题,这个老公社卖了房子,是损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的?
  谁的利益?
  棉站那些没买断工龄的,一直就半死不活混到退休的或者还没有退休的职工的利益。
  他们没地方上班,但公职一直在。工资也发不下来,大家都回家务农了。
  但如今不一样了,老棉站是集体所有的,有他们这些职工一份的。要是拆迁了,他们才是最该得到补偿的。
  可你们镇政府私自把不属于你们的东西卖了,一没经过我们同意,二我们也没见你们分下来的钱。
  凭什么?
  其实从当时镇政府卖公社,就有棉站的职工跑到省城的信访局,反应问题。从那时候到现在,都一年多的时间了,一直都没有什么说法。就在违法拆迁死了那么多人的情况下,都没有传出跟明光有关的不利消息。要不然当时明光也不会打电话为当年的老部下找四爷说情。
  也就是说,信访部门并没有把这事当成一个要办的事情来办。
  怎么说呢?
  这事吧,它不好界定。
  尤其是牵扯到文革中的问题。当年的事情不能再往出翻腾了。
  可谁知道呢?就是这么一封被信访部门束之高阁的信,会被有心人翻找出来。
  要翻几十年前的旧案子,矛头对准了当时的公社主任——明光。
  明光给四爷打电话说:“妖风从哪起的我都不知道。”
  四爷手里捏着的一张老三提供的资料,当时购买了公社那一片做宅基地的人家都有谁。
  麻烦就麻烦在,一共卖了十六户,其中一半就跟四爷和明光有关。
  头一个就是清丰。清丰是花了一万块钱的,这事是老三帮着办的。本来不是大事,但这个时候这可能就是一件大事。
  第二个就是老五,老五在那边买了院子,专门收购废品,做废品收购站用的。
  第三个是吴达,这个林雨桐知道,赵爱华有时候带着孙子孙女回老家住。城里的住房毕竟是有些拥挤的。再说了,人都讲究落叶归根,得在老家有个落脚的地方。当时金家老宅边上那半拉子院子太拥挤了。
  第四个是郑有油,别管认不认,他都是四爷的亲表哥。他没儿子,大闺女是亲生的,小闺女是当年抱养来的。给大闺女招赘了女婿,小闺女他不打算远嫁。说的对象是本村的,他给小闺女买个院子就是为了叫孩子离他近便的。
  然后再往下就是明光的亲人。
  钱翠翠,就是当年跟着桐桐养猪那姑娘,一起做过临时工嘛。后来成了正事工,当着养猪厂的厂长。
  她在县城有房子,不过长期在镇上,就在镇上买了院子。专门挑房子少空地多的,自家种种菜养养花,觉得比住在县城美。
  还有她弟弟钱进宝,都跟她一样,在镇上安家。另外边上还有钱进宝的小舅子还有钱翠翠的小姑子。都是城里人,因着太平镇离县城近,如今路好,骑自行车几十分钟就到了,感觉回来种菜择菜不比去菜市场麻烦。
  剩下的八家,或多或少的,跟村上或是公社的领导有些沾亲带故的。
  这里面未必就存在贪污,毕竟这是要花钱的。清丰那么是平房的院子,只花了一万,那些带着二层小楼的,没有三万拿不下来。这得掏真金白银。
  好些人不是没看中地方,是一把拿不出那么钱来。
  而像是清丰这样的,就算是当时拿不出来,他三叔都替他垫付了。
  有三两个得力的亲戚,能倒腾开钱,就不至于叫好机会从眼前溜走。
  可要是拿这个去查的话,其实不用查,只把谁谁谁的关系都标注上,大家一准都会觉得这里面有问题。甚至心理阴暗的还会猜测,说这是不是四爷和明光提前知道要拆迁的消息,特意拉拔自家人的。
  尤其是金家,你看,算起来是老大家一院子,老五家一院子,连老五原先的继子都有一院子,然后就是表哥……
  可是天地良心,这事要不是这次的事情大,四爷压根就没管,更不可能提前知情。
  要是别人真往这一方面想,这绝对就是大事。
  很容易引起民愤的。
  四爷就跟明光说:“如今不管这妖风是怎么起来的,从根上把这个漏洞补上,才是问题的关键。”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今就是要先补上缝隙,然后再查查,这只苍蝇是哪里来的?
  可如今都知道要拆迁,房子地会很值钱,这股子热潮越来越炙热了。
  四爷就说:“不拆迁……”他的眼神幽暗,“太平镇往上追朔,历史可推至隋朝。唐朝时,又是边防重镇,明朝时期修建了城郭,城墙直到文革时期才被损毁。如今,开发区已经将旅游业发展起来了,那么,为什么要拆迁太平镇呢?复原古镇的面貌,发展旅游业。不是有很多人认为,不该拆迁,怕拆迁之后坐吃山空嘛。如今咱不拆迁了,旅游做的好了,就是一个聚宝盆。也是长久之计。”
  不拆迁?
  事情反倒是好办了。
  谁都知道要是镇子发展起来了,对大家是好事。但这钱却再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想一来就换个几百万的美事,绝对没有。
  要是有头脑的,就知道给家里改建那种民俗屋,给自家果园改建成采摘园。但懒的动的那一伙子,那就对不住了,你的日子该咋过还是咋过吧。
  他这么一说,明光就知道怎么操作了。
  他沉吟了一下就说:“公社的那片地,还是要退回去的。”
  四爷就知道他的意思,“我心里有数。”
  不就是给金家的自己人做思想工作,叫他们主动放弃买的那个院子嘛。
  四爷就叫了清宁商量,这孩子当年在省城周边的村子里,买了个空院子。当时的手续还是林玉健帮着办的。后来,城市扩建。村子成了城中村,再过了几年,拆迁了。
  那个院子一共分了三套六十平米的安置房,一直就闲置着呢。清宁拿了钥匙,连看都没看。
  其实从头到尾,不管是清丰也罢,还是老五也罢,这些人没一家是因着四爷的关系才买到的。可如今,却又不得不把这些给吐出来。
  要是非死咬着不放手,当然也没问题了。那是公社的事,你们卖的对不对?
  但这无疑会把事情闹大。
  其实,这次真是四爷和林雨桐连累了他们。
  叫人家放弃,就得拿出补偿。
  四爷叫了清丰和花花过来,把事情说了,然后就说:“放弃那边的院子,给你们一套秦市的房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