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空中有2百多架战机轰鸣着,你来我往地以各型导弹和机炮进行生死搏杀。此时我军的基地防空系统和舰队的防空系统也在经受空前严峻的考验。基地防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不是大量部署“道尔M”、SA-17、S300V、红旗-9B等防空导弹就能解决问题的,困难的是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能有层次地进行拦截,还要充分利用被动防御手段,才能构筑起一个有效的防空系统,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自己的损失。
亭可马里基地周边山坡上的被动雷达的位置都是经过计算和实测的,保证它们的盲区最小。而且有2架歼侦-17在关键方向前出到150公里处的11000米高空探测敌机的动向,它们的探测范围也相当大。散布在基地四周的“微波炉雷达”则在接收无线电指令轮流开机,它们不但吸引了大批的反辐射导弹,而且为“冷眼”被动雷达照射目标。敌机的信息源源不绝地输入了防空指挥系统的电脑,电脑自动地或在人工的干预下分配拦截的资源-防空导弹、高炮和弹炮合一系统,对来袭的敌机和导弹进行有效的拦截。并对战果进行快速评析,再根据敌情和自己资源的变化情况作出反应。现在有了先进的敌我识别系统,防空导弹可以与战机协同歼敌,大大地提高了防空的效率。
基地内圈大批镀铝膜的巨型气球升空,它们改变了导弹或战机所探测到的雷达波的反射图像。不镀铝膜的大气球则挂上了天雷网拦截敌战机或巡航导弹。港内有一批小艇在游弋随时准备施放烟幕和发射箔条弹,另一些无人驾驶小艇拖带着一大串充填了泡沫塑料的十字形镀膜气球,它们可以模拟巨舰反射敌机或反舰导弹发射的雷达波。它们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自己的损失。实践证明,我军快速部署的这一防空系统是成功的,船台上和码头上只有1艘德里级和1艘克里瓦克级各中了1枚反舰导弹,损失不大。
至于海上舰队的防空一向是我军的弱项。海上没有可资利用的复杂地形,战舰的特征太明显了;空射反舰导弹的射程又远大于舰艇的防空导弹;战机甚至直升机的速度都比战舰大得多,它们在空中可以作高速三维运动,战舰则只能在海面上作低速的平面移动。舰队防空确实是难度极大的系统工程。即使以美军的宙斯盾系统也不敢轻易尝试抗击敌机的导弹饱和攻击,而是组成一个多层次的探测和拦截系统。
我军预警机的高空警戒迫使印军不敢从东方的海上来偷袭,空中警戒战机就可以集中在西部和北部,所以警报一响8架歼-10H能有效地拦截2个方向的印机群。大范围部署的浮球式“微波炉雷达”在海上大显神威,印军的高速攻击机也难以攻击这些与海水一色的目标,反辐射导弹只要偏一点冲入海中也炸不坏玻璃钢保护的这些模拟雷达。预警机的无源探测系统和“天罗盾”的“冷眼”被动雷达更是免除了反辐射导弹的攻击,可以稳定地发挥作用。
我拦截机群虽然能将大部分敌机拦截在防卫圈外,但总有部分敌机能发射远程或超远程反舰导弹。此时就得依靠“天罗盾”系统自动指挥控制防空导弹、近防炮系统进行内层拦截。我军早在本世纪初研制的海面阻拦网系统在这次海战中经受了实战的考验。刚接到预警,吉林号、四川号和“广州”号就从坞舱中释放出6艘俄制德萨拉级、4艘“大沽II”级气垫登陆艇,它们当然不是去搞两栖登陆作战,而是利用它们的高速去释放那些导弹阻拦网的。
有2艘“德萨拉”气垫艇以100节的高速行驶到北部2艘东方级驱逐舰以北2。5公里处与驱逐舰保持平行的航向,只见它们的后部放下了一长串以浮球连接着长链,足有2千米长如同一张超长的渔网。气垫艇仍能保持30节的航速与驱逐舰同步航行。气垫艇自身有2座双37近防炮和近程防空导弹,有相当强劲的防卫能力。接到导弹来袭的警报后,艇上的操作人员启动按钮,后面的那串物体就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各个氢气瓶向气囊急速地注入了氢气,形成了一个个长方形的框架,竖立在海面上,每个长20米,高12米,下边离海面3米,上边离海面15米,中间是高强度的凯夫拉纤维织成的网。上部气囊的浮力还足以吊起网上的一些小天雷。气垫艇的动力足以拖带100个连在一起的此类反导弹网。
自从掠海飞行的法制“飞鱼”导弹在马岛海战中击沉了英军的“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后,现代的反舰导弹都很讲究掠海飞行的高度。当年“飞鱼”的掠海高度为14米,而“白蛉”甚至能在7-12米的高度超音速飞行,而新型“鱼叉”、“花岗岩”之类的号称能把高度降至4米。这对导弹的控制系统的要求极高,一丝一毫的偏差就会让它们钻入海中。当然好处也是极大的,受海面杂波的影响,任何大功率雷达也难以的5-7公里以外跟踪锁定这些在浪尖跳跃的小精灵。这样一来,留给战舰防空系统的反应时间就极为短促了。此类导弹有2种攻击模式,一种是直接撞击舷壁,此时战斗部为半穿甲型;另一种是在距舰1。5-2公里处突然仰升到500米以上的高空,再俯冲攻击战舰的上层建筑,此时战斗部为高爆型以破坏敌舰的上层建筑和雷达通讯天线,使它们失去战斗力。
这次印军发射的,既有Kh-41、Kh-35重型反舰导弹、Kh-31P反辐射导弹,也有从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弄来的“鱼叉”AGM-84D、AM·39“飞鱼”、P3T“海鹰”、AGM-65F“小牛”等等。护卫东方级的阻拦网拦住了4枚导弹,护卫航母的阻拦网拦住了5枚。那些触网的导弹不是被收拢过来的小天雷炸毁,就是拖着巨网钻入海中爆炸。一张网被弄坏并不影响其他网继续发挥作用。当然有导弹从无网的空间飞过来,战舰的近防系统的防卫角度就大为缩小了,提高了防空的效率。
我军赫赫有名的导弹快艇和护卫艇这次也发挥了突出的作用。自从埃及的导弹快艇以俄制“冥河”式导弹摧毁以色列的“埃拉特”号护卫舰后,军事专家一致看好导弹快艇,它们很快代替了鱼雷快艇的地位用于反舰作战。本世纪初军方又发现导弹快艇或导弹护卫艇也是很好的防空武器系统,它们可以很灵活地组合成一支有效的防空系统,它们可以通过数据链得到敌军导弹和战机的信息。由于它们可以快速机动,斜装的导弹发射架随时都能瞄准反舰导弹来袭的方向。经过实测,快艇雷达与驱逐舰的雷达在探测那些超低空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性能并无太大的差别,大家都是5-7公里。而垂直发射在对付此类目标时还不及发射架指向的导弹。
美军的垂直发射系统开创了导弹发射系统的标准化的先河,现在的护卫艇和快艇的导弹发射架或发射筒也已经实现了标准化,既可以发射反舰导弹,也可以发射防空导弹,甚至可以发射反潜导弹和巡航导弹。远征舰队的这些护卫艇和基地的快艇部署在阻拦网的空缺海域,它们在激战中也成功地拦截了7枚反舰导弹,立下了不朽的战功。
我航母、航母支持舰和巨型两栖舰装备的SP-1水平发射装置也经受了考验,它们都是以2对1的方式实施拦截的,成功地拦截了5枚漏网的反舰导弹,确保了主力战舰的安全。
印军混合机群的大规模偷袭,遭我战机的远程拦截、防空导弹的中程拦截,以及阻拦网和导弹护卫艇、战舰近防系统的近程拦截并未取得什么显赫战果。我军1艘海卫级海卫级、1艘现代级驱逐舰各遭1枚导弹的打击,经损管人员的忘我奋战控制住了火势,全部保持了航行能力。我军自行研制的舰队防空系统经受住了实战的考验。
印军却为这次行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得到预警就开始行动的歼侦-17和歼-17,绕到了印机群的后方严密地监视它们的动向。当印机群全部离开海岸后,歼侦-17发出了指令,靠近海岸埋伏的4艘041型防空潜艇突然浮升到海面,它们密集地发射了144枚防空导弹从后半球猛烈攻击印机,一举击落了25架印机,并打乱了它们的阵型。印军匆忙从野战直升机基地升空的反潜直升机则遭到歼-17的致命打击。我军在维沙卡帕特南和果阿基地升空的机群阻截了印军北方增援机群的南下通道,印军不敢再出动机群同我决战。因为印巴边境和北部中印边境的印军受到了沉重的压力,空中打击力量被抽空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我军的舰载机联队和埋伏在亭可马里、加勒港基地的224架战机痛下杀手,不是简单的拦截,而是来了个围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