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名战士,支持无地农民的抗暴斗争,是4支游击队中实力最强的。他们也知道世界上只有中国这个大国还在坚持社会主义,在高举共产主义大旗。因此我军一占领大吉岭,他们就派人来与我军联系。后来祝宏广副部长也派了特种兵去他们的营地考察,给了他们不少武器和物资。谢拉姆也到噶伦堡来与祝副部长促膝长谈,倾诉了他们的理想,也介绍了印度农民的苦难生活,阿萨姆地区确实是典型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双尖锐的地区。双方谈得很投机。
今天的会商进行得相当顺利,推举谢拉姆为新成立的“阿萨姆解放阵线”的主席,4支队伍合并组建了阿萨姆解放军,谢拉姆兼任总司令。我国派出了以军事专家为主的顾问团帮助他们进行斗争,以尽快建立稳固的根据地。解放阵线的总部暂时设在纳萨尔巴里的山区,在噶伦堡设立了办事处,以及巨大的培训和后勤基地。后来在提斯浦尔、阿帕龙和迪布鲁格尔又建立了3个大型基地,不但为阿萨姆解放军培养了大批的军事人员,而且为解放阵线培养了一批建设人才。在随后的讨论中,顾问团建议按照4支游击队原来的活动区域划分为4个军分区,保留一部分部队做种子,成立守备团。然后集中的部队首先组成第1军,成为各解放区的机动保卫力量。经过短期培训后全部换成了我军的制式装备,自动步枪、35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60毫米无声迫击炮,前卫1/2单兵防空导弹等步兵武器,还有一批人员在培训TJ-1火力突击车、“电甲虫”微型战车的使用。最重要的还是为各个作战单位配置了精巧的通讯设备,总部可以控制到连一级的部队,整个解放阵线和解放军士气大振,将在浴血苦战中很快成长。
王刚敏锐地觉察到中印边境冲突的激战阶段很快就会过去,指示顾问团让“阿萨姆解放阵线”的解放军抓紧时机取得实战经验。于是我军各特种兵部队乃至各路大军全力为他们保驾,带领他们打了许多恶战。原来那些刚正规化的阿解阵解放军虽然群情激昂,但很怕印军,因为他们从来也没有战胜过印军的准军事部队,更不用说正规军了。
他们首先在纳萨尔巴里建立根据地,很顺利就攻占了县城,并逐一消灭了周边的各支地主武装,而后发动周围的无地农民分配了地主的土地,搞得热气腾腾。很快就惊动了印度中央政府,从新德里派来了“游击战专家”来指导围剿游击队。专家一到就命令当地的151师出动一个团去清剿,亲自向清剿部队面授机宜,还让师里组织一支后勤部队从政府的粮仓里装运了不少粮食和食油等,准备分给农民,以收取民心。师长赫明斯准将尽管不满总部仍然把他们当作准军事部队,但信心是很足的。部队已经强化训练,装备也改善了不少,甚至有了4架直升机了,还与中国人打了几仗,尽管都是败仗,还是取得了不少实战经验。去消灭那些昔日的手下败将-游击队应该是十拿九稳的事,况且游击队居然占领了县城,目标明显,不用费劲去找他们了。
结果却大出准将的意料,在我军特种兵团手把手的指导,连一架去撤运伤员的直升机都被击落了,大败而归。尽管实施战时新闻管制,还是引起了印度朝野的震惊。印度政府还苦于无法指责中国,因为是他们首先支持西藏叛军的,又长时间明目张胆地支持达赖喇嘛搞西藏独立,现在遭到反击了。他们决心加大镇压的力度,可是阿萨姆全境都爆发了武装斗争,让他们忙得不可开交。
更大规模的武装斗争还是在利多以南的那加兰邦展开的,这里山高林密,背靠险峻的那加山脉,一向是克钦族武装活动的地盘。6月中旬我军攻占了萨地亚、利多等地后,把这里的印度人全部弄走了,但留下了克钦族的村民。并派遣了强有力的工作组做工作,给了他们不少粮食、布料等生活用品。经过大量艰苦的工作,并且得到缅共和缅甸境内的克钦族长老的帮助,双方达成了协议。原来印度人占领的地方全部由我国的移民接管,我军将提供武器、物资和训练方面的援助,支持他们到印军占领的地区去发展。原来那加兰邦境内的克钦族武装,装备非常落后,甚至要依靠长矛和弓箭与印军的准军事部队作战,由于熟悉地形印军也不能彻底消灭他们。现在得到了这么多的现代化武器,自然士气大振,他们连连出击,基本上把山区和半山区控制了起来,把那里的印度人和地主、农场主的私人武装都消灭了。印军只得再把前线的升了级的阿萨姆步枪队组建的旅重新调回来进行平叛。
那些旅长们倒是很高兴,可以摆脱前线激烈的拼杀了。印度中央政府已经觉察了中国的战略意图,重组了阿萨姆步枪队,一方面加强了各营的装备,同时保持旅的编制,各个旅配备了直升机中队和防空导弹营,决定一举平息东北战区各处的分裂主义武装。于是在野人山麓展开了又一轮激烈的搏杀。
那加兰邦伽兰特村8月29日
印度自从1950年1月26日宣布独立后,从原英印殖民当局手中接收了原属缅甸的阿萨姆地区,他们学习其前主子“分而治之”的手法,将阿萨姆地区分割为很多小邦,其中那加兰邦是克钦族的聚居区,印度中央政府动员了大量的讲印地语的印度斯坦族人移居到这里,克钦族人被迫迁入了深山。克钦族人民当然不甘心自己的家园被夺占,纷纷揭竿而起,展开了武装斗争。而印度政府则组建了阿萨姆步枪队来镇压负责东北各邦的反政府武装,它完全不同于著名的廓尔喀步兵团,那是完全由尼泊尔的廓尔喀族人组成的雇佣军,而它却是由印度人组成的镇压阿萨姆人民的准军事部队。阿萨姆步兵部队建制上隶属内政部,行政上受东北地区各邦邦长直接领导,作战上受当地陆军指挥,是一支实力较强的地方武装,其基本作战单位为营,总兵力5。25万人,编有31个营,主要各级军官为陆军军官,训练较好。所属部队驻防整个印度东部边境地区,司令部设于西隆,下设5个山区司令部。
除了这支准军事部队外,印度族的地主也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在政府的支持下武器也十分精良。克钦族武装虽然身体素质好,对地形又熟悉,但武器装备相差太远,在战术上、部队的编制上也很少有章法,因此他们的地盘越来越小,斗争也越来越艰苦。然而印度政府始终也没有能扑灭克钦族反抗的烈火。
6月中旬以后,我军攻占了萨地亚、利多等地,情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我武装工作队把印度族人全部赶走,却留下了克钦族人,并通过缅共和缅甸的克钦族长老做了大量的工作,最后达成了协议,我军控制区的印度族人的土地全部由我国移民使用。克钦族人的土地仍归他们所有。我军则以最精良的步兵武器:5。8毫米枪族,35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反装甲火箭筒、反坦克导弹、肩射防空导弹等装备克钦族武装,当然更艰巨的任务是培训这些游击队员,让他们掌握先进的战术,采用更有效的部队编制。我军为每个克钦族游击小组配置了加密/猝发无线电话和收发报机。那些苦大仇深的克钦族游击队员苦练的劲头实在令人感慨,我军的教官则是严格要求,因此队员们的技战术提高很快。
当然最有效的练兵还是在实战中磨练。从7月中旬开始,我军的特种兵分队率领他们投入了驱逐印度族地主的战斗,缅印边界的那加山脉下,顿时枪声四起。有我军的保驾,克钦族游击队几乎是战无不胜,很快把接近险峻山区的印度族人都赶走了,收复了大批的地区。不过那里的人口密度并不大,印军东北战区并未重视这些事,还以为是我军分散印军兵力的诡计。通过实战,游击队员的进步更快了,而且把我军视若神灵。他们也只是把那些地区建成出击基地,最终目标当然是把印军赶出这块祖居之地。
到了8月中,情况再次突变。东线我军沉重地打击了东北战区的印军主力。我军的参战部队进行了第一次轮换,战线也相对稳定了下来。我军的特种兵团几乎全力以赴地支持阿萨姆反政府武装和克钦族游击队。5天前的凌晨,一支100多人的克钦族游击队在我第1集团军1个特种兵班的支持下,以优势兵力、精良的武器和规范的战术,一下子就突入了那加兰邦的伽兰特村,消灭了村里的印度族地主武装,夺取整个村子。
伽兰特村是个大村,位于那加兰邦首府科希马东北60公里山区的一个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