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着分得的一小把种子,农人半信半疑。商量之后,分别在田间划出一小块,挖出两排浅坑,洒下黄灿灿的种子。
数量不多,走几步就能种完。
即便不出苗,也不耽春耕。如果能出,且如杨大人所言,就是灾年的救命粮,说不准能活多少人命。
洒下种子,交给半大孩子看顾,农人们的精力重回谷麦高粱之上。
几场冰雹,冬小麦绝收。
有朝廷发的粮食,饿不着肚子,终究不能解决根本。
冬税免除,夏粮总是要交。
为一家老小,今年的春耕必要抓紧。
杨瓒不晓农事,无从帮忙。不懂装懂,胡乱指挥,怕是会越帮越忙。交代掌理农耕的主簿,记下出苗时间,便不再插手。
能不能种出玉米,只等出苗再论。
期间,杨瓒写成两封奏疏,将镇虏营重建及春耕之事详细说明。
这一次,没有通过厂卫,而是直接送入通政使司。
种新粮是好事。
农为国本,是封建王朝不变的根基。关系国计民生,内阁六部都会额外重视。
最显著的标志,每年春季,天子一家都要扶车下田,缫丝织布。如有皇子皇女,必会提着竹篮,同父皇一起劳作。
这样的活动,多在皇庄进行,今年也不例外。
皇后临近生产,不便出宫,朱厚照只能自行前往,和六部九卿一起,挽起裤腿,扛起锄头,下地种田。
和天子一起种田是难得荣耀。官至侍郎级别,方有资格到皇庄翻地。
锦衣卫护卫陇头,旗手卫羽林卫散布田庄四周。
田垄间,天子在前,三位阁老和英国公在后,六部尚书是第三梯队,最后才是通政使鸿胪寺卿等朝官文武。
朱厚照耕地时,张永丘聚在左,归京不久的谷大用和刘瑾在右,小心照看,时而递上布巾,送上水囊。遇到扒犁歪掉,还要扶上一扶。
朝官没这么好的待遇,只能咬牙坚持,到地头才能休息。
过分的是,朱厚照突发奇想,更改规矩,象征性的活动变成实打实耕田。
半亩地耕完,武将不觉如何,多数文官早眼前发黑,几乎扶不住铁犁。
朱厚照擦擦汗,回头看一眼,嘴巴咧开。
杨先生心忧国事,自请留北疆三月,种植新粮,促边民屯田。奏疏送入京城,有些人鸡蛋里挑骨头,说什么超出职任,当另遣朝官。
其目的,不言而喻。
少年天子心生不满,磨着后槽牙,冷笑两声。
无需到北疆,京畿之地一样可以屯田。
他XXX的,都来给朕翻地!
知晓民生疾苦,百姓不易,看还有谁站着说话不腰疼!
倭国的银矿石不断运回,朝鲜的大米一车车不断。双屿截获的走私船成倍数递增——当然,是在海域内动手,还是走出国门拦截,压根不在朱厚照考虑。
总之,少年天子不缺钱,不缺粮,底气相当足。有耐心,也有信心,和满朝文武耗下去。
今日的朱厚照,早非吴下阿蒙,驭人的手段越来越纯熟。
恢复圣祖高皇帝之法,是为肃清朝中,不是饿死两班文武。
识趣的,抛开不该有的心思,职业生涯无损,有好处还能分一杯羹。顽固不化,固执己见,死不悔改,别怪他下狠手收拾。
按照杨先生教导,扇完巴掌给颗甜枣。
只不过,朕给的甜枣,大可接着。不给你,若敢伸手,举刀就剁,谁求情也没用。
忙碌大半日,众人坐在田边休息。
朱厚照放下水囊,正撕开麦饼,忽见几名中官从陇头跑来。
“陛下,宫中大喜!皇后娘娘诞下……”
“什么?!”
听到此言,朱厚照蹦起来,不等中官说完,已是嘴角咧开,跑出几步,飞身上马。
“陛下!”
张永谷大用和刘瑾几个忙抱起大氅,快步跟上。
文武立在田中,面面相觑。
最终,目光集中到三位阁老身上。
宫中大喜,天子走人,他们是该跟上贺喜,还是留下继续翻地?
第一百五十三章 赏赐
朱厚照一路疾驰回宫。
至奉天门前,禁卫不敢阻拦,立即避让两侧。想起宫中传出的喜讯,不禁咧开嘴。
皇子诞生,皇统有续,乃国泰之兆,举国同庆。天子一时高兴,宫门跑马,应无大碍。
这样的喜庆时候,御史给事中也不会没事找事,泼天子冷水。
张永、刘瑾和谷大用几个紧追在后。
见天子纵马驰过宫门,来不及减慢马速,只能咬紧牙关,猛然拉紧缰绳,任骏马扬起前蹄。在嘶鸣声中,翻身滚落马下。
张永谷大用身手最好,勉强站稳。刘瑾丘聚差了些,倒退两步,双腿发软,险些坐到地上。
“快!”
天子之外,无人敢在宫内策马。御前大伴、厂公提督也不行。
满朝文武不扫天子兴头,未必不会找宦官的茬。故而,几人不得不小心,万不能被抓住把柄。
“快着些!”
不敢耽搁,张永谷大用随手扔出腰牌,一人抱着大氅,一人捧着玉带,两条腿奔出四条腿的速度,身后似有烟尘扬起。
刘瑾丘聚晃了两晃,取腰牌的动作稍慢,片刻落在二十步之外。
禁卫接住腰牌,没等说些什么,四个公公都只剩背影。
百户总旗互相看看,心生佩服,难怪能在御前伺候,腿脚功夫果真了得!
奉天殿前,朱厚照翻身下马,丢开马鞭,撒丫子开跑。
见此情形,殿前卫惊吓不小。天子就这样单人匹马,从皇庄奔回?
欲上前“护驾”,朱厚照却挥挥手,不耐烦撵走。
“别挡朕路!”
朱厚照脚步匆匆,金翼善冠歪到一侧,顾不得伸手扶,径直歪着帝冠,迈开大步,跑过三大殿,穿过乾清宫,直奔坤宁宫。
皇后早间发动,两宫得知消息,接连赶至,守在殿前。见李院使从内殿走出,立即上前询问。
“皇后如何?”
王太皇太后性格持重,纵然焦急,好歹能够稳住。
张太后则不然,情急之下,差点伸手抓衣领。
李院使惊吓不小,忙不迭倒退两大步,同两宫太后拉开距离。动作异常交矫捷,混不似须发皆白,年逾古稀。
“回太后娘娘,皇后娘娘安好。”
诊脉之后,确定皇后是足月生产,开出一副汤药,备好老参,交代医女稳婆小心应对,几名太医便退出内殿。
两宫却不放心,尤其是张太后。
老话说,女人生产,半只脚踏入鬼门关。
王太皇太后和吴太妃没有孩子,未必知晓其中凶险。张太后有亲身经历,想起当年,听到内殿传出的声音,更觉忧心。
“不成,哀家得去看着!”说话间,已穿过殿门,直奔寝室,瞬息不见踪影。
女官宫人没能拦住,匆忙跟上。
王太皇太后和吴太妃面面相觑。半晌,王太皇太后下定决心,拉了拉吴太妃衣袖,低声道:“咱们也去看看?”
吴太妃没说话,直接点头。
无视宫规,太后太妃齐入内殿,宫人中官集体傻眼。
寝殿中,隔一扇牡丹花屏,夏福散开发髻,半躺在榻上。
两名宫人捧来托盘,热腾腾的细面,金黄的荷包蛋,切成段的青菜,满满一碟艾油,瓷瓶装的陈醋,混在一起,光闻味道,就令人口舌生津。
张太后没那么多顾忌,绕过屏风,坐到榻边,亲自执筷,挑起细面,喂到夏福口中。
“多吃点才有力气。别看粗陋,最顶饿。”
夏福很听话,太后喂,她就吃。
有女官低声道:“太后娘娘,不合规矩,还是奴婢……”
“什么规矩不规矩!”张太后瞪眼,干脆端起碗,道,“儿媳妇生孩子,哀家还不能喂碗面?”
女官冒出冷汗。
话虽不假,但宫规如此,当真不成啊!
“太后娘娘,奴婢斗胆,这是规矩。”
张太后压根不理。
作为正德帝的亲娘,执拗起来,能哭得弘治帝头疼。遇到皇后生产,决意守在榻前,岂是女官几句话能够劝住。
僵持熟息,女官落败。
张太后将宫规踩在脚下,碾得粉碎,大获全胜。
“好孩子,别怕。”
放下筷子,张太后握住夏皇后的手,拂开黏在她额前的一缕黑发。
“哀家陪着你。”
“谢太后娘娘。”
夏皇后眼圈泛红,声音哽咽。
年纪轻轻,初次生产,性格再稳重也会害怕。
见皇后这样,张太后愈发心软,令人搬来圆凳,坐到榻边。
“放心生,哀家就在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