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微笑是友善的信号,赞美是赏识的外溢。
有一首歌,歌词中的一句话我一直铭刻在心:“一句亲切的话语,也许胜过万钧雷霆。”我想,微笑和赞美有时真有这样的“威力”。
女人最需要微笑和赞美。男人对女人的微笑和赞美是对女人最好的激励。然而,现在的女人容易得到周围同事、朋友的微笑和赞美,却很难得到丈夫的微笑和赞美。丈夫的挑剔、指责、埋怨,常常使女人望而生畏、心灰意冷:炒菜怕丈夫嫌难吃,不敢做;买衣服怕丈夫嫌难看,不敢买。久而久之,就没有了做饭、买衣的兴趣,谁愿意干“费力不讨好”的事呢?
一些和妻子闹矛盾的男士来找我调解或倾诉时,我为他们开的“诊断书”上写的是“缺少微笑和赞美”。我对他们说:妻子工作一天,下班回来做好了饭,你却挑剔说:“你炒的叫什么菜呀!”于是妻子就会说:“你嫌我做得不好,以后你自己做吧。”如果你不服气,再添一句:“做就做,大不了我去饭馆里吃,那儿的菜好吃,还不用听人唠叨!”……这样一来,你们俩准打架。你不妨换一种心态,想着妻子干了一天工作,回家还要做饭,多么辛苦,就会觉得饭菜很香。你如果能发自内心地赞美说:“我妻子做的菜就是好吃,比饭馆做的又干净又好吃。”那你的妻子一定乐意为你服务。
我有一位女友在回忆因车祸死去的丈夫时说:“每次他的朋友们来我家吃饭,我下厨房去炒菜,他一定要等我上桌再开饭。他总是在朋友面前夸耀说:‘我最爱吃我妻子做的菜。’他的朋友们都很羡慕他有一个漂亮能干的妻子。我心里很高兴,多累也不嫌烦……”
妻子从丈夫的微笑和赞美中得到的是爱的信息。这种信息,是女人保持激情的源泉。
有一个日本人与妻子相处得很紧张,面临着离婚的危险。他的心理医生告诉他:“你没有什么毛病,就是不会微笑。”他听了以后并未十分在意。第二天早晨,妻子拿衣服来给他穿,他忽然想起心理医生的话,朝妻子微笑了一下。妻子惊讶之余欣喜若狂,于是做了一顿十分丰盛的晚餐,等着他回来吃。吃晚餐的时候,他又想起医生的话,便又笑了一下。结果,夫妻关系竟一天天好起来。他的妻子幸福地对别的女人说:“我觉得像新婚一样。”这位丈夫,什么都没有做,仅仅是微笑就挽救了这桩婚姻。有许多男人,在外面对别的女人嘻嘻哈哈,一回到家里就对自己的妻子满脸“阶级斗争”,这没法不引起夫妻间的感情不和。
夫妻之间要互敬互爱,对别人的关心要及时表示感谢,对别人的成绩也要及时表示赞美。
父母之间这种微妙的合作,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他们也会学着与他人友好地合作。
婆媳之间的合作
每一位年轻的妈妈都是婆婆的儿媳妇,因此有必要说一说与婆婆的合作。“婆媳是因一个男人而相遇的两个时代的两个女人。”婆媳关系历来被认为是最难处的。作为成长在新时代的年轻女性,应当体谅上一个时代过来的老人。婆婆心里希望让儿子得到母亲和妻子双重的爱,这也是人之常情。有的年轻媳妇爱当着婆婆的面让丈夫为自己盛饭、倒水……显示丈夫对自己的爱和顺从;婆婆则看不惯自己的儿子被支使,希望儿子得到别人的照顾……这些矛盾,并不难处理。如果你能勤快地为公公婆婆和丈夫做一些事,丈夫会觉得你很尊敬老人,一定会感谢你。
在这方面,我自认为做得不错,所以婆婆很疼爱我,我也很爱她。我总想:多得到一份妈妈的爱有多么好!跟婆婆对着干,给婆婆难堪,无疑也给丈夫难堪。自己有个儿子,早晚你也会成为婆婆,你愿意自己的媳妇也跟你别别扭扭的吗?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在他的著作中曾写过这样一段发人深思的话: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
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
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学会忧心忡忡。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周围的人们。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试想,我们的孩子从小能够生长在一个充满文明、祥和、赞美和友谊的氛围中,那么,他们一定会是有情有义、有合作能力、善于与他人友好相处的乐观的人,他的一生将充满爱,充满快乐和成功。作为妈妈的你,一定会倍感欣慰,觉得自己的一生辛苦没有白费,你奉献给了人类一部最辉煌的作品。
让我们为了这样的日子努力吧!
写在前面
今天的父母比以往任何一代父母都更加关注孩子的教育。
我自己感受到家庭教育的热度,是从我写的《写给年轻妈妈》一书的发行中体验到的。这本书三年内印刷46次,发行量达到213万册。为此《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报道,题目是《一本书引出一股热潮……年轻父母渴望家教知识》。文章中说:
……很多家长连夜读完了这本书,含泪给作者和出版社写去了自己的感想。北京太平路小学学生家长赵燕华在信中说:“这本书写得太好了,许多章节催人泪下,它像一面镜子,鉴别出我做母亲经历中的对与错,它是开启年轻母亲们走进成功教子之门的一把钥匙。”很多小学生也纷纷写信或打电话告诉“知心姐姐”,他们的爸爸妈妈看了书后的确变了。一个同学说,他们年级最近进行了考试,由于题目有点偏,大多数同学没有考好。他们像往常一样准备好了回家挨揍,但是出乎意料地没有一个人挨打。他代表全体同学给“知心姐姐”鞠躬,谢谢“知心姐姐”改变了他们的父母。
一本有关家庭教育的书,在社会上竟然引起如此之大的反响,是出版界甚至作者本人都始料不及的,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巨大的社会需求:家长们渴望了解孩子,渴求家教知识。
这种渴望,并非“中国特色”,它也带有很强的国际性。
几年前的一天,一位名叫侯明的年轻女士来找我,她说,她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考察了美国的家教,撰写了一部书稿《美国人的家庭教育》,希望由我来写序。
我对她说:“我感谢你对我的信任,但写序最好请德高望重的人,我是一个普通人,从未写过序。”
侯明非常诚恳,我答应看了再说。看完书稿,让我惊讶的是,书中大量发生在美国家庭的故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如果不是书中的孩子叫“艾米”、“卡特”、“杰西卡”……我甚至忘记了这是一本介绍美国的书。我看到,我们国家今天所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家庭教育遇到的问题是何等相似!
这种相似并非偶然。孩子的成长始终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他们生存的环境是不可分的。美国社会在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一段大动荡,主要根源来自在60年代成熟起来的年轻人。这批青年成长的过程中,美国经历了其历史上最辉煌的发展年代。经济与综合国力的强盛给整个美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变化。人口向大中城市的集中,家用电器在一般家庭中的普及,人均收入的迅速增加,社会公共福利的改善,都象征着一个民族富裕时代的来临。物质相当丰富的社会大环境无疑为青少年的成长与教育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小家庭独居代替了大家庭相邻相伴的格局,孩子们与祖父母、亲戚的关系由朝夕相处转为节假日相逢,电视的出现阻碍了孩子与社会的更多接触,其结果使孩子增强了对小家庭的依赖,同时又失去了以往与大家庭直接相连的安全感。
在家庭中,孩子的地位也有很大变化。往日贫困生活所加在孩子身上的责任与义务渐渐被淡化,多数孩子不必为家庭的温饱操心,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更多地转向孩子的未来,希望他们做好学生,将来有好出路,并不要求他们为家庭做什么贡献。社会经济的增长,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物质享受的选择。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开始渐渐丧失以往因为能替家庭做贡献带来的自豪与自信,取而代之的是以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与孤独感。美国的父母终于觉醒,开始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并从各方面给予关心。
这种情况,与我国的现状有相似之处。同时,中国的家庭教育已经由“多子女家庭教育”向“独生子女家庭教育”转变。这个现实,给今天中国的家庭教育带来三个变化。
一、家长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