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应“勤劳针织,善经家务”。后来,她发现自己的大儿子已近而立之年,仍不专一做事,性情软弱,甚为着急。于是,她专为儿子写了一篇家训,勉励儿子立志求学。其家训的内容是这样的:
“一个仪表雄伟,身高六尺的男子汉,屹立在天地之间,不能振翅奋飞,而整日沉溺于平静的生活之中,贪图安逸,不接受教育,不求上进,这样与禽兽有什么不同呢?将来又怎样做人呢?你要好好想想,千万不要使爱你的人感到可怜,恨你的人感到很高兴!
“你要谨慎勤恳,从早到晚不得懈怠。碰到事情,必须对人表明其道理,并在自己内心对他做出决定。钻木取火,得到的火星虽然很小,却可以接替落山的太阳照亮黑夜,迎接朝阳;挥动羽扇扇出来的风虽然微弱,在无风时却能代替自然的风。有些东西很小,而用处却很大。难道一个人就不应该去做一切力所能胜任的事情吗?
“学习要聚精会神,做到足不出户,专心致志,要使意境高超,让自己的精神翱翔在万丈高山之巅,思想驰骋在遥远的太空之外。多动脑筋,心思就巧了。多注意词藻,文章就会像春花般的多彩、富丽。处理事情要思想集中,先不必担心会不会成功;做一件东西要全神贯注,也不要担忧能否做成一件像样的东西。只要尽了自己的职责,那就一辈子不会没落了。
“希望你经常勉励自己,把我的话作为箴言,千万不要浑浑噩噩,迷迷糊糊没志向。”
书中言辞虽有个别不当之处,但教子学习立志,对于我们今天教育孩子仍是可以借鉴的。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生、寂寞的生,却不如轰烈烈的死。
——巴金
惟有埋头,乃能出头。
——罗兰
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
——培根
没有理想就等于没有灵魂。
——佚名
什么金银财宝也比不上有用的知识
——古代学者王夫之教子的故事
王夫之(1619…1692)是我国明末清初的一位进步的思想家和爱国主义者,晚年居住在湖南衡阳的石船山下,他在这里写下了许多警世之作,所以学者们称他为“船山先生”。
船山先生不愧为思想家,他的所作所为总是与世俗不同。
有一年,船山先生的大女儿要出嫁了,当时社会上非常讲究陪送女儿的嫁妆。嫁妆贵重,能显出自己家庭的高贵;嫁妆少了就有人看不起。王家世世代代做官,于是人们就猜测开了——看王先生家的嫁妆吧。
预定的婚期一天天临近了,船山先生却不慌不忙,像是没有此事似的。女儿自己心里着急,但又不好意思问父亲。后来几位热心的邻居来到王家,问嫁妆料理的情况,有什么事需要帮忙。
船山先生拱起手来,笑呵呵地向大伙说:“多谢各位费心,我为女儿的嫁妆早就准备了,现在基本料理完了。”
“那嫁妆在哪儿呀,我们看看?”有的邻居一听,不由得睁大眼睛四面寻找了起来。可是,屋子里空空荡荡的,没见什么显眼的东西。
看到客人们不明白的神色,船山先生摸了摸花白的胡须告诉大家:“不急,不急,等我女儿出嫁的那天,你们再来看吧!”
一晃,女儿的婚期到了。天刚蒙蒙亮,附近的大人小孩都来看热闹,把王家围了个严严实实,还有些人索性进到船山先生的屋里,左右察看。
迎亲的花轿来到门口,热闹的鼓乐声一阵高过一阵。按规矩,新娘子应该离家上路了。这时候,船山先生不慌不忙地打开自己的书柜,从里面捧出一个涂着红漆的小木箱子,亲手交给女儿,郑重其事地说:“这就是我给你准备多年的嫁妆。”
“里面装着什么宝贵东西呀?”看热闹的、迎亲的都想弄个明白,连新娘子自己心里也不清楚。一位来迎亲的中年妇女实在憋不住了,借帮着拿东西的机会,悄悄地把木箱子的盖掀开一看——“哎哟,里边原来是书和稿纸!”中年妇女吃惊的样子,引得周围的人都伸过脖子来……于是,有些人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什么“没见过的事”啦,“值不上几个钱”啦,等等。说什么的都有。
船山先生的大女儿听到这些怪声怪气、怪言怪语的议论,心里很委屈,她转身跑回自己的屋里,伏在床边低声地哭起来。船山先生还是那样不慌不忙地朝众人摆摆手,然后走到女儿床前,轻轻地抚摸着她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好闺女,你平时勤奋好学,很对我的心意。为你的嫁妆我想了很多很多,可别小看箱子里的东西,那书册里,有我一生研究的学问;那稿纸上,有我多年写作的结果。它会教你怎样做一个有骨气、有出息的人的。什么金银财宝也比不上有用的知识啊!”
听了父亲的这番话,女儿心里亮堂起来。她抹掉眼泪,露出笑容,让人抬着那个红漆木箱恭恭敬敬地和父亲告别上路了。
自立自重,不可跟人脚迹,学人言语。
——陆九渊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
——高尔基
男儿当自强——谭嗣同述说母亲的教子情
谭嗣同(1865…1898)是近代改良派很有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的父亲谭继询原是一个贫寒的读书人,后来官至光禄大夫。母亲徐五缘是一位勤劳善良,又善于家教的妇女。父母从小对谭嗣同教育甚严,特别是母亲对他的成长进步影响极深。30岁时,谭嗣同写了一篇悼念母亲的文章(谭母因患病暴死,当时谭嗣同只有12岁),历数了母亲对他的教诲,现摘录如下:
“我的父母本性善良却又十分庄重,教育我们循循善诱。从简单的生活自理到如何做人、如何待人,讲得有头有尾、清清楚楚。母亲喜欢把过去的贫苦生活讲给我们听,让我们知道衣食来得不易。
“平时,即使在家里也坐得端正,没有一点儿歪斜懒散的样子。有时成天不讲一句玩笑话。要是我们有了过错,母亲必定拿树枝儿或竹扫帚枝儿责罚教训,从不宽容姑息。因此,当我读书时,暗暗怀疑老师说的什么'严父慈母'应该是'慈父严母'呢。
“母亲教育子女时一视同仁,并有一定的规矩和法则。虽然当时我们免不了心烦生气,然而事实上,正是因为这样长期严厉的教育,无形中使我们从小养成了良好品质,从而能促成我们所从事的事业。一旦永远失去母亲之后,我们常常因想起过去的事情而痛哭流涕。
“父亲原是一个贫寒的读书人,母亲就以辛勤劳作来帮助理家。鸡叫头遍就起来烧锅做饭,打扫洗刷,缝补衣物,纺线织布,忙到半夜都不能歇息。我家离私塾很近,其间只隔一堵矮墙,等我早晨到私塾时,杨老师就问:'你家老佣人怎么如此勤快?'
“我恭敬地说是母亲。老师大为吃惊,并赞叹道:'你父亲做四品大官已十多年了,你母亲仍然那样勤勉,不贪舒适,而你们有时还贪玩不愿学习,难道就不感到心不安吗?'因此我们兄弟的境况尽管日益优越舒适,却始终不敢放松自己去享乐作恶。这都是因为有母亲往日身教的影响啊!
“当我7岁时,母亲带着我堂哥回家给他成亲,把我留在北京,叫我不要想她。我坚决听母亲的话,在送母亲上车时,眼含泪水,我强忍着不让它掉下来。后来有人问我想不想母亲,我总是说不想。其实我想母亲都想出病来了,人也想得消瘦了。
“过了一年多,母亲回来了,询问我想不想她。我依然不承认。母亲看看周围的人,笑着说:'孩子真倔强,能够自立了,我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不放心的。'”
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
——虞溥
父母威信的主要基础只能建立在父母的生活和工作上,建立在父母的公民面貌和父母的行为上。
——马卡连柯
苦其心志,必成大器
——冯玉祥教子不当阔少爷
行伍出身的冯玉祥(1882…1948)是个有胆有识、为人豪爽的大将军。他一生留下了许多治妖祛邪、为民除害的斗智故事。他对孩子进行教育,说来也十分有趣。
1931年,冯玉祥任西北边防督办后,把全家搬到了包头。不久,他的大嫂侣夫人从保定赶来,一进家门,侣夫人就打听两个侄子那里去了。
冯玉祥笑着指了指门外,风趣地说:“他俩上学去了。”
侣夫人点了点头,心想:上学就好,但愿两个侄子像他们的爸爸一样,做个有学问的人。
冯玉祥正陪着侣夫人说话,大门咣的一声开了,两个小家伙衣衫褴楼、冒冒失失地闯了进来,像是扛活的。侣夫人不觉一愣,忙问:
“你们找谁?”
两个孩子噗嗤一声笑了,高兴地凑过来:
“大娘,您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