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刘亦婷的推荐人拉瑞的努力下,刘亦婷在没有艺术特长,没有大赛奖牌,没有SAT成绩,课外活动贫乏,没有骄人经历,其他方面都乏善可陈的情况下被哈佛等大学录取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她走入哈佛的最大原因就是她结识了拉瑞这个推荐人,而这个推荐人又是这样的有能量、如此地热心助人。
也许上面这段文字会给读者这样的提醒:如果你真的按照“刘亦婷培养模式”克隆出了第二个、第三个刘亦婷,你若想把她弄进哈佛大学还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没有更强的对手与你竞争这一两个名额,就像当初的刘亦婷一样。不过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经过《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的启蒙,中学生申请美国本科生名额的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
第二,必须得有足够的运气结识拉瑞,或者比拉瑞更有能量的推荐人。
拉瑞为什么会推荐刘亦婷
拉瑞为什么会推荐刘亦婷,是因为她“不寻常的优秀素质和综合能力”吗?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这个说法不大可信,因为拉瑞毕竟与刘亦婷接触时间短暂,而且又有巨大的文化上的隔膜,仅凭数面之缘就做出这样的判断未免草率。
我将这个问题拿给几位专家、学者征询意见。他们几乎众口一词地说,“私人交情”而已。一个研究心理学的学者甚至给我上了一课。他说,人与人的交往常常是非理性的因素起决定作用。比如,有的人很优秀,你可能就是看着不顺眼;有的人不咋样,两个人偏偏就对上眼了。
另一个专家给我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角度。他说,一个中国人如果满口社会责任啊,中美友好啊,为人类作贡献啊,如果他没有什么实际行动,在中国人看来,多半会有唱高调之嫌。但是,如果你在老外面前说这些,他们立刻会肃然起敬,异常惊讶于为什么这么小的年纪就懂得这些,而且还能满脸真诚地表达出来。
老外为什么这么容易激动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从小没有被灌输这些东西,只有到了一定年纪,一定层次的人,才有可能有这样的境界谈论这些话题。外国人把中国小孩从小训练的必修课当作了高境界的表现,哪能不激动异常,感动异常呢?
这位专家的话提醒了我,我仔细翻看了《哈佛女孩刘亦婷》那本书,发现了许多值得玩味的地方。我们知道,刘亦婷在读中学时有一段颇让她引以为豪的经历,就是作为成都外国语学校的代表访问美国,那么,她究竟是如何脱颖而出,被最终选中的呢?
与刘亦婷竞争的一共有4位同学,这4位同学要和刘亦婷一起接受拉瑞的面试。然后,拉瑞会从他们5个人中选出来一个人。据刘亦婷介绍,这几位竞争者可都是强手。
她们都是本年级表现突出的同学。我经常在她们身上发现很多值得学的东西。比如说王兰,她不仅英语口语非常好,其他各门功课也都学得特别轻松,每次都像是在漫不经心之中,她就冲刺到了别人前面,而且很有亲和力;樊甜甜,初中和我同桌,她学习从来都是一丝不苟,初中6个学期她一人独揽3次第一,她的记忆力也好得让我吃惊,而且还有“书法二段”的特长;李海蓓,从初中起就一直名列前茅,看过很多文学书籍,颇有“腹有诗书”的味道;梁晶,除了英语和其他功课都相当出众之外,还有“拿手好戏”———弹得一手好钢琴,凭我的耳朵听起来,那就是专业水平,她在小学还没毕业时,就已经拥有了相当高的“段位”———钢琴10级。
(引自《哈佛女孩刘亦婷》增订本第325页)
说实话,看到刘亦婷介绍的这几位强手,我的感觉是似乎人人都比刘亦婷优秀。论成绩,刘亦婷不如樊甜甜,论才艺,刘亦婷不如梁晶,论英语水平,几个人看起来半斤八两,可是令我纳闷的是,既然对手实力如此强劲,那么,刘亦婷获胜的秘诀是什么呢?她如何给拉瑞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并最终脱颖而出呢?对这个问题,刘亦婷在书中有着绘声绘色的解答。
回家之后,我把情况告诉了爸爸妈妈,他们都说这是个好机会,并很关心明天我打算谈些什么。对这个问题,其实我还没有好好想过,几天紧张的军训,我经常困得迷迷糊糊地只想睡觉。我打着哈欠说:殷校长提醒我们最好做点准备。妈妈好奇地追问,那你准备了些什么呢?
“有人说可以看看美国的历史呀,几大山几大湖呀……”
“什么?”妈妈忍不住喷笑,“一个美国人,万里迢迢跑到成都来面谈,就是为了听你告诉他美国有几大山几大湖吗?依我看,哪怕是出于好奇心,他也更想听你对美国的看法吧?”
妈妈虽然并没有接触过美国人,却能从人的共性入手抓住问题的实质,打中我的要害。我明白了,我不管怎么人困马乏,都应该认真准备一下再去睡觉。
我洗了个冷水脸,振作起精神,请爸爸坐在我的身边,问他有什么高见。我知道,爸爸对好多国家的人都很有研究,常常说出一些令人叫绝的见解。
果然,爸爸一张口就吸引了我和妈妈的注意力。他用惯有的沉稳语调说:“我想,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比人们想像得更为深远。你还记得吗,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曾是中国最大的援助国,不仅援助武器、弹药、药品,还有好多美国飞行员直接来华参战打日本呢。当时,成都的新津机场,就驻有美国飞行员。为了打击日本鬼子的气焰,美国飞机从成都起飞,把炸弹扔到了日本本土……”
“是啊,”我一下被点醒了,不禁接过爸爸的话,一口气把平时积累的的知识都抖了出来,“当日本鬼子截断了中国的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后,美国将军陈纳德的‘飞虎队’又承担了从云南直飞印度的任务,为中国建立了又一条获得国际援助的新交通线。”
就这样,我利用睡前的时间,跟父母一起详尽地讨论了可谈的话题:
———中美两国有不少值得回忆的史实。
———中美两国人民过去就存在着友谊,将来更需要友谊。
———美国人搞现代化有不少经验,中国正需要行之有效的经验。
这一下,我真正理清了自己的思路,知道该跟这位友好的美国律师谈些什么了。
(引自《哈佛女孩刘亦婷》增订本第325页)
看完刘家这段颇为自豪的谈话,我不禁唏嘘不已。说实话,连我这旁观者都能感觉到,用这段话来对付拉瑞这个对中国国情知之甚少的老头儿,肯定会有极大的杀伤力。
而刘亦婷那几个单纯的对手,在中美关系这个话题框架下,估计只能想到《望厦条约》,想到八国联军,想到辛丑条约,想到司徒雷登,想到抗美援朝……
对于自己的表现,刘亦婷也不无得意,她喜滋滋地追忆了那次与拉瑞面谈的经历:
后来,拉瑞告诉我,他那天面谈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觉得我很特别,马上引起了他的注意。
(引自《哈佛女孩刘亦婷》增订本第328页)
我想,哪怕刘亦婷的四个竞争对手本领再强,也只能自认倒霉,甘拜下风了,因为他们的竞争对手实力更为强大。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在刘亦婷及其父母的联手出招下,搞定拉瑞这老头儿并非难事。
当然,对这个事情,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加以考虑,那就是父母和孩子联手准备台词应对面试,这是否有不公平竞争的嫌疑呢?是否有“作弊”的嫌疑呢?这样的面试能反映出面试者真实的水平吗?刘亦婷敢不敢告诉拉瑞,她面试时所说的话是前一天晚上一家人“密谋”的结果呢?我相信她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否则她根本不会得到这个美国老头儿的赏识。
为什么这段上不了台面的面试经历,刘亦婷的家长还颇为自豪地当作经验之谈在大庭广众之前津津乐道呢?我觉得原因不难推测,是社会上广为弥漫的应试思维使得不择手段对付考试成了一件光彩的事情。不管你采取了怎样的手段,只要拿到了高分,只要通过了考试,那么,你就是让人羡慕的成功者。
故事还没有终结,好戏还在后头。
刘亦婷终于如愿来到美国进行访问,而且还在拉瑞的安排下,应邀参加了一个电视访谈节目。其间,有一个片断异常的精彩。
访谈快结束的时候,主持人向我们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将来计划干什么?是否想到美国上大学?
我的同伴们都说将来希望能到美国上大学。
当主持人问到我的时候,我平静地回答:“我不准备到美国上大学。因为我认为一个人应该先学好自己国家的文化,然后再去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