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谨道:“这种事跟我们没什么关系了,当年提了一个醒,偌大的朝堂会有人提及的,如今若是还要我们亲自说的话,也太过刻意了。”
和彦伸手拽了拽韩谨的发梢,还是觉得柔软,一边听着韩谨说话,感慨这样的人隐居山野说来也不知是幸事还是不幸,又听到韩谨接着道:“还有一事,说不得我们还得往临安跑一趟。”
和彦疑惑:什么事?
韩谨难得瞧见和彦迷糊的模样,轻笑一声才道:“南梁国库虽称不上空虚,可就怕某些个有心人将主意打到了你们家那莫须有的玉矿上。虽说我们隐姓埋名,可总还是有人盯着的。”
和彦也笑道:“你不说我都快忘了,那什么时候启程?”
韩谨回道:“再等等,等皇帝陛下安抚好灾区百姓的时候,等北黎俯首称臣的时候。”
“啧,这些年南梁朝堂之上已经开始涌入北黎之民了,但距北黎俯首称臣还是需要些时日的,短时间只怕成不了吧!”
韩谨道:“没什么成不成得了的事,南梁北黎户籍之制已近统一,婚丧嫁娶已无隔阂,只剩少数的北黎之人抱着他们的旧制不肯撒手,可那哪里是对旧制不肯撒手,只是放不下旧制带来的利益,他们要,那就给他们。”
和彦眯着眼睛颇为享受地听着韩谨说话,回道:“你的意思是北境划入南梁国土之后,可让他们沿袭旧制?”
韩谨笑道:“有何不可?北境划入南梁国土,自此再无异族纷扰一说,政令法度类同,只当是封了个异姓王,封地的政令依着他们自己来,左右那些手里握着权势的人都舍不得以命相搏,如此一举两得的好事哪会不乐意呢?”
“你说的不无道理,没人愿意放着生路不走,何况这两年南梁国力日渐强盛,北黎反倒毫无长进。只有一点,北黎怎么可能心甘情愿俯首称臣,南梁率先挑起事端,逼迫北黎投降的话搞不好还会适得其反逼得他们殊死一搏。”
“不会,我汉家子弟怎会背信弃义,容他们入我汉家籍,那就是我汉家人了,是我汉家子弟不计前嫌,他们能吃饱穿暖,子孙得以绵延,还不感恩戴德。
而那些进过书院的人在南梁朝堂上有了一席之地,与北黎却还是有牵扯不清的关系,你觉得他们会说服北黎称臣还是放下眼前搏出来的前程?”
和彦想了一想,近年来朝堂之上多出来好几股势力,北黎如今与南梁关系密切,再加上书院的作用,北黎之人入书院便可有南梁户籍,通过科举出人头地,甚至门槛还要比南梁本籍人士稍低一些,所以不少人愿意试一试。
寒门新贵依旧是以祁相为首,门阀世家反倒是将手里的产业一点点地分了出来,说起来如今的皇帝陛下掌了军政要务,再加上中原文化一点一滴地侵蚀着北黎,如今于衣着文化上是分不大清楚了。
“你等着瞧,那些与南梁已有姻亲甚至已是南梁户籍的,却还是与北黎脱不了干系的人,总不会愿意左右为难,尤其是近几年南梁对这些人太好,好到能让他们忘记所属。”
“你这会不会有些太想当然了?北黎有血性部落首领定不会甘心如此的。”
韩谨笑着道:“你莫不是忘了北黎的王上是谁了?当年北黎有名望的草原部落家眷大多入了南梁,夏孟瑜一手将他们手中的权利分出来,恰好得南梁礼遇,他们总归是要做臣子的,自然是哪边的好处多就往哪边站了。”
这话说得有些太薄情寡义了些,但事实就是如此,夏孟瑜想让蛮夷融入汉家血脉,自然是要付出些代价的,总不能南梁接纳了北黎,到头来反倒成了祸国的根本,所以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有北黎之人身先士卒,做了连接南梁和北黎血脉的筹码。
这样一来,那些出于两国交界处的人必然会向强势的一国倾倒,都是黎民百姓谁也不愿意打仗,到时候受降书一到,北黎顺势而为也算是为南梁成就了千秋功业。
☆、第 31 章
和彦很是怀疑韩谨的脑子是怎么长的,实在是把力度拿捏的分毫不差,只是眼下的这场蝗灾到底还是伤及了百姓,他二人囿于一方天地怡然自得,但也知晓这场灾害不会造成太大的损伤,只是作为一个时机合理废除稷存司。
崇安五年末,蝗灾激起民怨,顺应民意,稷存司得以废止,北黎王上夏孟瑜感南梁实属□□上国,得神明庇佑,亲自前往南梁国度临安交予投降书,南梁天子感其心诚,为彰其仁义,特敕封黎王,食万户,爵位世袭。
北境之民户籍登记造册入南梁国籍,另设政令法度专人专司其职。
崇安六年,这天下才真正成了大梁的天下。
史官提笔记下来这国土归一的盛况,确也没意识到这才只是一个开始,一个盛世篇章的开始,当然这都是后话。
和彦和韩谨只是感念于这么多年过去了,终于是达成了他们当年那样异想天开的宏图伟志,而他们两人也终于打算去临安一趟见见故人了。
与其等着不知道某一天被找过来,倒不如他们自己去把事情说清楚,临安城故人皆在,也算不上有什么为难的,只是他们二人初入临安时就遇上了新封的黎王。
打马穿街风流肆意的儿郎如愿以偿,满是春风得意,再见之时,都已褪去了少年青涩。
夏孟瑜拉着和彦上他的府上的时候还颇为得意地炫耀了一下他的大宅院,前临街市后临曲水,和彦见他兴致这么高也不好意思打击他,这样的宅子是他自小就住的。
见和彦和韩谨一道来的,招呼人上茶之后就坐下话家常了,和彦开口道:“黎王殿下如今可是得意得很呐!”
夏孟瑜笑着回道:“哪里比得上表哥你,有意中人相伴在侧,我也就剩了这么个虚名,叫我家老祖宗知道了只怕活撕了我。”
“何出此言呐,您这不也是为了天下百姓考虑吗?”
韩谨点了点头,似是十分认同和彦的话。
夏孟瑜见状才道:“总而言之,我也算是求仁得仁,偏激也好,背弃族人也好,但达偿所愿。”
和彦点点头,夏孟瑜生母之事知者甚少,但因着这层关系,他也能猜出些什么来,夏孟瑜所为,无非是教化蛮人,说来他与韩谨倒称得上是同病相怜。
转而一笑,若说是同病相怜,他们这三个人都算得上是如此了,夏孟瑜因着生母身份势要将蛮俗消弭,韩谨因着双亲之故幼时遭难,他算是好的了,只是自家爹心有郁结留下个烂摊子,怪不得旁人。
夏孟瑜也不太想谈这个话题,只问道:“你们俩不是归隐山林了吗?这怎么有什么事还要劳动您二位出山?”
和彦笑道:“不是什么大事儿,就是当年遗留下来的祸害,与祁寒说明白之后我们就离开了。”
夏孟瑜像是对此也不怎么感兴趣,只是听和彦提起了祁寒,才接着道:“祁相如今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你们是不知道京城里多少姑娘排着队想嫁他呢!”
“这不是很正常吗?依着你现在的身价京都里只怕也有不少人愿意嫁你。”
夏孟瑜回道:“可不敢耽误人家,我这异姓王说不得那一天就做了刀下亡魂了。”
和彦只是笑笑,临安城中三大风流人物,祁寒、王景知、夏孟瑜各有千秋,除却这前两人年纪有些大了,但还是炙手可热,可若说这祁寒心里为姜意留有一席之地尚且能理解,可这王景知 王大人,出身世家,又有才华,总不至于到如今还打着光棍吧?
和彦这么想自然也就问了出来。“这王景知是怎么回事儿?”
夏孟瑜笑了笑,“倒是一笔糊涂账,当局者迷罢了。”
韩谨见状了然,“你还记不记得当年姜姑娘出殡,王景知也来了。”
和彦惊讶,“他不会是因为愧疚不愿娶妻吧?”又觉得自己问的话有些无聊,若真如此简单何至于算到“糊涂账”上。
夏孟瑜见状打岔,“你们俩现在是不在乎这些了,他们的事自会有分晓。你们是今天就要见祁寒,还是等两日再说?”
和彦回道:“肯定是越快越好啊,我们俩这身份不尴不尬也不好长留。”
夏孟瑜了然,“那今天就请祁相过府一叙。”
祁寒接道黎王邀约的时候,还当是风雅之事,见到韩谨的时候就已经明了,这是故人邀约啊!
可和彦总觉得这些人怎么见了他与韩谨总是讽刺嫉妒地开场白。
和彦将此归结为他们还没找着媳妇儿的原因。
祁相:“什么风把你们吹来了?”
和彦:“西南风,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