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蔡京和李师师均暗暗松了一口气。其他茶客直后悔自己的胆子小。
琴声再起。
茶博士笑道:“茶道之道,不在于复杂的道理,而在于悟出人生的哲理。考的是人的勇气和胆识,而非死记硬背的知识。其实真正的真理都是简单的。”
白先生一听,顿时大喜:“唔,言之有理。好吧,我来回答这个烹茶四宝:一是风炉,把水从水坛中装入釜中放在风炉上烧沸,然后才能冲茶;二是釜,即烧水的水壶;三是泡茶用的小茶壶;四是喝茶用的小茶杯。”
茶博士道:“然也。请奉上奖品。”
礼仪小姐奉上龙井一箱,车迟国一月游券一张。
白先生笑纳。
掌声雷动。
这时,老板娘笑吟吟道:“斗茶暂告一段落,请大家稍稍休息一下,品一下新上市的茉莉花茶,观赏本店新编排的《采茶舞》。接下来的斗茶更精彩,奖品更丰厚!”
欢快的琴声中,一群身着绿衣的山村少女背着茶篓,蹦蹦跳跳地走上来,跳起了动人的舞蹈。
舞毕,茶奴将准备泡茶用的茶壶、茶杯、茶盅以及所需置茶器、理茶器、涤洁器等相关用具搬了上来。茶客们兴奋起来,斗茶的**就要到来了。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在形状奇特、材质各异的茶壶上。
茶博士指着那一堆奇形怪状的茶壶笑道:“大家想必已猜到了,下面这个环节,是识壶。一把好的茶壶不但使用方便,更能泡出茶叶的真滋真味。因此识壶是茶艺的一门重要的学问。谁能说出这些壶的名称。”
应伯爵应声站起,一一指点着那些茶壶,侃侃而谈:“依形状而论,这壶叫‘肩壶’,那叫‘茄形壶’,这叫‘文琳壶’,那叫‘海壶’……依材质,左边的这些都是竹壶、右边的那些是木壶、前面的这些漆器壶,右边的是瓷器壶,这中间的是金属壶,应该是锡壶……哎说了半天茶博士,请问有奖品吗?”
茶博士笑道:“当然有。这把锡壶是唐明皇的御茶壶,归你了。”
应伯爵眼露绿光,喜得浑身发抖,几乎拎不起壶。还是谢希大帮他拿走了奖品。应伯爵跟在**后头:“哎哎呀,我说你可小心点儿,可别把我的宝贝跌坏了!”
逗得众人一阵哄笑。
茶博士道:“我们接着茶壶的材质这个话题,我要考大家一考。请问:中国历史上第一种用来制作茶具的材料是什么?”
众茶客一时无语,是啊,那么多种材质,哪一种最早?可要想想。
谢希大却信口叫道:“这还不简单?土烧的陶器嘛。”
众人无不称奇。我们想得太多了,倒不如一知半解的好。
茶博士笑道:“恭喜你答对了!确实是土陶。奖励你竹制茶具一套。”
谢希大没想到真的蒙对了,喜孜孜地领走了奖品。
众茶客见门外汉都领走了奖品,不禁跺脚捶胸,后悔不迭。
茶博士安慰道:“大家稍安毋躁。以后还有机会。刚才提到土陶最早的茶具,其实后来的釉陶、彩瓷都不错。下面我们马上就要进入斗茶的实战阶段也是最精彩的环节。现在我手中有十八个签,其中只有五个签上画茶叶图案,抽到的可以参加PK。然后通过回答签上的问题再淘汰两位,也就是五选三。”
抽签结果,白先生、蔡京、潘巧云、谢希大、李师师入围。
谢希大签上的问题是:匈奴是否有茶叶?
谢希大的回答是:有。
这回可没蒙对。在众茶客的哄笑中率先被淘汰。
琴声唏嘘。
潘巧云签上的问题是:大红袍的产地是哪里?
她的回答是:武当山。
又被淘汰。
琴声嘶哑。
茶博士读着第三个签上的问题:“在所有茶壶茶最出色的是什么壶?并要回答理由。”
蔡京从容不迫,沉声道:“最出色的是紫砂茶壶,保温性强,透气度高,茶水即使久放也不会产生腐化的馊味。以紫砂茶壶泡茶不但不影响茶叶的香气和滋味,更可贵的是,还能衬托出茶叶的品质。当紫砂茶壶经过长时间密集的泡茶动作滋养,壶体本身吸附茶汁,积增茶锈,壶面生成光洁的颜色,这种非先天养成的茶壶气质,更增添它的后天价值。”
茶博士笑道:“妙极。蔡大人请坐。识壶,还要识水。我们知道斟茶首先讲究的是泡茶。师师小姐的问题是:泡茶的水有什么讲究?”
李师师道:“要泡出一杯色香味俱佳的好茶,用的水质极其重要。水有软硬之分,除了雨水、雪水之外,自然界中的泉水均属于硬水。泡茶宜用软水。但硬水一旦煮沸,也可以成为软水。”
茶博士笑道:“妙极。师师小姐请坐。白先生的问题是:泡茶的水温有什么讲究?”
白先生轻摇折扇,朗声答道:“泡茶既要在乎水质,更要在意水温。从外观看,色泽较绿,水温较低。像铁观音、水仙、冻顶乌龙之类的陈年茶,宜用高温。香片、红茶、薰花等细碎茶叶宜用中温。龙井、碧螺春之类的绿茶宜用低温。”
茶博士道:“妙极。斗茶具有技巧性强、趣味性浓的特点,而且对于用料、器具及烹茶方法都有严格的要求。请三位选择自己最拿手的工具,展示各自的茶艺吧。”
三人不约而同的均选取龙井茶叶,茶具均选紫砂茶壶。
蔡京动作稳健,沉着冷静,一丝不苟。
李师师冉冉站起来,婷婷玉立,美艳逼人。李师师取出泡茶所需茶叶轻轻置于茶仓,烧煮热水,热水注入茶壶中,温烫茶壶。每个动作都像舞蹈,其魔鬼身材更显得丰姿绰约,曲线玲珑。众人都盯着她人看得痴了,哪里还去注意什么茶艺。
琴声也清柔悦耳,如痴如醉。
这边白先生也已温烫过茶壶,正将选取的茶叶置于茶荷中,仔细观赏茶叶的外形和颜色,并优雅地嗅闻茶香。
那边蔡京已用茶匙将茶荷中的茶叶轻拨入茶壶,注水入壶。
三人几乎同时用茶桨拨去水面表层泡沫,盖上壶盖后立即将水倒掉,让茶叶吸收温度和湿度。
然后将适温的热水冲入茶壶,盖上壶盖,计时1分钟。
再将温盅水倒入茶杯中温热,将茶壶中浓度恰当的茶汤倒入茶盅,再持茶盅倒入茶杯约八分满。
茶博士开始一一筛茶。
蔡京先闻茶香,再啜饮茶汤,含在口中品尝味道,然后慢慢咽下去感受滋味变化。一盅茶分三次啜饮,显得韵味十足。
白先生双手接茶、三转茶碗,轻品,慢饮,奉还,说不尽的儒雅。
李师师正襟危坐,敛眉聚目、屏息静气,小心翼翼非常呵护地捧起茶杯,慢慢地凑近嘴边,那神情仿佛在和上苍交谈。
少女的琴声也似有若无,恍如天籁。
正是: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第二十三回 吴用说书
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
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
《临江仙》
茶博士道:“斗茶趣味在斗,茶艺境界在品。在坐都是茶道高手,都知道以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程度、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没有水的痕迹来衡量斗茶的效果。要想斗茶夺魁,关键在于操作:一是“点”,即把茶瓶里烧好的水注入茶盏;二是“击拂”,即在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其泛起汤花。应该说今天的三位都是当今茶艺顶极高手。实在难分伯仲。但斗茶既是斗趣,也只得选个好中之好。恕在下直言,蔡大人今天在‘点’的时候,不如以往沉稳,手轻微抖动了一下,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水痕,故只能屈居季军。师师小姐追求姿体语言的完美,本身没有什么不妥。但茶道不是舞蹈,有刻意之嫌,与茶道讲究自然的精神不完全吻合。我冒昧地认为只能得亚军。只有白先生从头到尾,一以贯之,无懈可击。来之前沐浴焚香,进门后闻琴致意。答题时胸有成竹,斗茶中气定神闲。“点”的功夫炉火纯青,把茶瓶里烧好的水注入茶盏,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丝毫没有水的痕迹。“击拂”的技巧登峰造极,在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程度恰到好处。最值得称道的是品茗。白先生抿一口汤,用舌尖在口腔里来回打转,让茶汤与与口中味觉细胞充分接触,然后用鼻子呼出口中气味,再将茶汤慢慢咽下,入喉产生圆润舒爽的感觉,并出现滋润甘美的回甘现象,暂停片刻仍然余味十足。纵观白先生的茶艺,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质朴自然,温文尔雅,潇洒至极。乃是今晚当之无愧的茶艺冠军。现在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