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盘炕,把土台整平,垫上些麦秸,再铺些谷草,找了块炕席盖上,铺上褥子床单,再把窗户纸贴上,硷地打扫干净,还算光鲜亮堂,就住下了。总算有了自己的窝,愿逑咋地,听天由命吧。刚住下还行,清静宽敞,四人还美滋滋的。住着住着就不咋地了。陕北窑洞,冬暖夏凉,越住越好,越不住越荒废。这里说的住,是要生活:要烧饭、要暖炕、要婆姨骚、娃娃叫、要鸡进窑、猫上炕。要有人气。知青的新窑,潮气重,无烟无火,无炊无气,门窗一漫关不严实。硷畔挨着坝基,积了小半年水,阴气就更重。虽然平整过的炕台离地还有两尺高,但那是直接和黄土相连的土台台,四人实际上是睡在了地上,住了一阵,就浑身不舒服,腿疼、腰酸、起疹子、闹肚子。加上四人都懒得打扫,臭鞋烂袜到处乱放,味道熏人,因此除了睡觉,轻易不在窑里生。见他们这样,其他知青能找到再差的老窑,也不愿意住这新窑。后来,除了灶房由知青自己拾掇出来以外,其他新窑,始终空着。直到知青都走完了,七个黑洞洞的窑洞就一直把守着村口的小路,为冷庙沟永远印证着一个时代。
后来建光搬过来,才把这展新窑收拾得利落。
第二节 吃
其实比“住”更急迫的是“吃”的问题。
2。2。1 派饭
知青刚来的时候都是分散在各家吃饭,叫派饭。队里把知青供应的口粮按下放干部的标准,计算好顿数再分配给各家。各家吃啥,知青跟着吃啥。开始村民和知青觉得这事很好。农民做派饭,吃的是自家杂粮,给的却是商品粮,一点儿都不亏,都争着往自家引知青。知青觉得即然是来受教育的,就应该和农民打成一片,不管吃啥,同吃同住同劳动才像个插队的样,不便计较。
第一轮派饭,柳树青和小芸(赵熙芸)在老贾家吃饭;苏元兵和李新华在广生婆家吃饭;孙建光和大豆芽在老申家吃饭;文莉(周文莉)和邢飞在同升也就是二女子家吃饭;金豆(金解都)、耿四(耿瑞)和胖涛(杨涛)在宝财家吃饭;秀才(葛振文)和汪燕在刘树生家吃饭,陶玲和梁子(梁大山)在胡干大家吃饭。
之所以男女搭配,是村民觉得男生吃得多,女生吃得少,参差着谁家也不占便宜,谁家也不吃亏。当然,第一拨干部都得到分派。男生多女生少,多出的男生本来似乎便宜少些,有些犹豫,李宝财就抢着要了,心里小算盘:多一个人就是加一瓢水、添一根柴的事,不费事,多一个人赚一个人的,那三个男生他全包了。说好了,一月一轮,村里各家都能轮上。知青来之前,为知青派饭之事还开了村民大会,吵的不亦乐乎,各家的小算盘拨得哗哗响。
吃派饭就要到各家各户,虽说陕北生活习惯大致相同,但是各家各户光景不一,人口不同,劳力差别,脾性各异,有会过日子的、也有那饥一顿饱一顿的,有大方热情的、也有那悭吝各色的。因此上饭食质量大不相同。特别是各家做饭婆姨的手艺不尽相同,同样的光景,做出来的饭差的很远。
到了陕北,只有吃了派饭,才能真正了解陕北的风土人情,借此派饭,单表知青柳树青派饭的这家,看看陕北人是怎样吃饭的。
2。2。2 老贾家的饭
柳树青、赵熙芸在老贾家吃派饭,实际上是在老贾兄弟俩家轮流吃饭。这一吃饭才知道,老贾两家和其他村民大不一样,既不住前沟北坡、也不住后沟,却住在麦场崾岘的东边,向东转过一个山墚(本村人就叫它贾家墚),紧靠着北坡修了一溜院墙,一隔两半,弟兄两个各有两眼窑。这窑实际是修在了山顶上,座北朝南,硷畔下就是篦子沟,山川沟壑一览无余。在山顶上建窑在陕北不是没有,而是实在太少了。山高水远,住高点儿,对于陕北人来说爬坡上梁不算什么,唯一的缺点就是吃水困难。每天上工,如果是在坡下或北边干活,兄弟两都要担一对空水桶下坡,把桶放在井边,收工后担一担水上山,要不就是两个婆姨下山担水。不过树青从来没感觉在贾家用水紧张,喝洗随意。可是贾家为什么住这么远、这么高,柳树青一直心存疑义。
显然弟弟贾顺茂光景要好一些。不是多富裕,顺茂家里窗明几净,收拾的利利索索,当然就有一个年轻能干的婆姨。也不是顺祥婆姨不能干,主要是早年顺祥当干部犯下些事,惹下些饥荒,顺祥婆姨就拼命下地挣工分,家里就顾不上收拾了。除了婆姨理家有差距,两家的娃也不同。顺祥家是个男娃,十四五了,是个憨憨,整天鼻涕老长,走路一摇三晃。跟着他娘天天下地挣工分,问什么只是憨笑,嘴里说不清什么字。能跟着他娘后面做些简单农活,大家看是书记的儿,也就一天给个几分工。一般不惹事,还帮他娘拾柴拣野菜。有些儿娃子没事爱逗他,说什么都可以,但是不能说:“脚心儿(小名),我夜黑里把你媳妇睡了。”马上就急了,拿起镢头就砍人,追的人,真砍!吓的娃们满山跑。只有他娘能把他叫住。脚心儿已经说下媳妇了,才十一岁,前沟贺团峪的,常来他家蹭饭吃。树青在老贾家吃饭时见过,是个挺灵性的小女娃。看来也是个光景不好的人家,穿的破衣烂裳,满脸土泥麻花,头发蓬乱,分不出哪是小辫。还没过门,自己常常就一个人走七八里山路来到婆家,人太小也帮不上什么家务事,给上一只碗,狼吞虎咽的吃光舔净。小芸看不过去,给她抹把脸,头发梳了再重新扎上小辫,脸光目清、唇红齿白,出落得也是一个小美人。
要说小美人,顺茂家的小女子才真是美。树青和小芸第一眼见到就惊叹不已:陕北出美女真是不假,俗话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在贾家可真是见了世面。那天到顺茂家吃饭,顺茂婆姨在灶上忙活,顺茂陪柳树青在炕上说话。小芸不好意思与树青坐在炕上,就要到灶上帮忙,顺茂婆姨死活不让。一会儿顺茂婆姨就叫:“宝心儿——,宝心儿——快来端饭。”从窑门外进来一个约莫八九岁的小女娃,接过她娘手中的碗,小心翼翼的端了过来。树青和小芸顿时看呆了,粉白的小脸蛋,翘鼻子、小嘴红缨缨的,大大的眼睛,收拾得干净利落,对襟小褂可身的裹着那小巧的身材,头发梳理的光滑整洁,两只小辫匀称紧凑的挂在肩膀上。不知比脚心儿的媳妇强多少倍。不但在冷庙沟没见过这么美的小女子,就是在京城——现在不兴说大家闺秀、小家碧玉——也应是最好的幼儿园或小学出来的校花儿。柳树青赶紧接过大腕,也不管热腾腾的碗里是什么,把碗放在炕桌上,赶紧拉过宝心儿的小手端详,小芸也伸手抚摸宝心儿的脸蛋和小辫,直个劲冲顺茂说:啧、啧,你咋养了这么个漂亮女子。原来顺茂婆姨就是个从米脂来的美人,顺茂疼爱的不行,也不常让他下地,生了个宝心儿,就好长时间没有再开怀,把心思都用在了拾掇宝心儿身上。缝袄、梳头、做鞋、编辫,把个小女子打扮的粉白水灵的。陕北女人本来皮肤就好,多数都是大眼睛、细身腰,这娘俩就集中了陕北女人优点,一个赛一个美。
不过小宝心儿不爱笑,树青小芸见她的时候眉头总是耸得老高。问她为什么不高兴,她就转脸盯着她娘的肚子,原来顺茂婆姨的肚子已经高隆,快到分娩期了。这婆姨不但长得好,也真是能干,挺这么个大肚子,在石板上擀杂面,擀得风生水起。陕北做饭没有木头案板,家家户户在灶头要砌一块大石板当案板。到窑里一看石板大小、材质、光滑程度就能看出这家的光景,特别是板面油光锃亮、漆黑乌滑,那说明主家富足,婆姨能干。那油光锃亮漆黑乌滑的石面完全是婆姨们长年累月碾糜擀面、油刮布抹出来的。
擀杂面是陕北婆姨最显本事的饭食之一。村里别看种了不少麦子,多数都交了公粮,一年到头吃不了几顿白面。要想改善伙食,只好用杂粮擀面条吃。玉米面(这是好的)、黑豆面、豌豆面、荞麦面、桃黍面、糜面(这也是好的)、甚至麸面、糠面、豆渣混合在一起,这些东西哪能像白面那样揉到一起呀,混到一起就更不粘了。婆姨们就有本事按一定比列配料(这个比例很重要,各种不同的杂粮配比是不同的,这都是婆姨们从娘家学来“密不外宣”的)。柳树青惊讶的看到了两种配料,一种是碾成面的榆树皮(这是顺茂告诉的,说是有粘性,还带有特殊的香味),还有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