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人也都说:是。
“俄看这样吧,大家按人口开垦,够吃就行不得多种。所有土地,不得独占,开垦种植各家自理,收获归己。每块土地只种两年,撂荒三年以上的土地谁都可以再种。”
道理中肯,无人反驳。李家人多,本想开田占地,碍于共同逃难,也唯唯听命。再说冷庙沟附近几十里没有人家,土地广袤,有的是厚厚的荒土,不愁轮作开荒。老荒地比熟地打粮多,这是谁都懂得的道理。
中军提议,大家同意,共同遵守,“土地共有、自种自收”就成了冷庙沟的村规,延续了上百年。
随后,贾中军带领大家建庙修祠。商定庙名,寒日进沟,大雪落定,为不忘初时艰辛,定名“冷庙”。不拜神仙,只敬天地,做了个龙卷祥云、烈火环日的木盘供着。来时艰辛,体恤路人,把庙台做成暖炕,人可暂住,庙火烧台,可以取暖,但不能久留。依据商议,由白锡文撰文,众人述传,村规民约,凿石立碑,镂刻铭记,告诫后人,举杯祭天,视同兄弟。共享一方水土,共保家园永康。(那就是后来秀才在段和贵家看到的碑文)
5。2。3娶妻遗恨
岁月经年,各家丰衣足食、子嗣满堂,唯独贾中军还独守浅窑,空对冷月。大家不忍,纷纷保媒拉纤。中军不应,大伙儿着急。李姓年长,官名李金才,召集段、曹、白、吴五姓集中到李家坐堂而论,如何把贾中军婚姻大事办好,才能报答中军的救命之恩、开拓之劳。
李金才原是县府钱粮,兵祸以前,凭些手段,揽了些钱财,家道殷实,除了正房以外,还收了一女,当丫环养着,想收为妾,可惧正房是个河东,正值旺年,甚能生养,战事前后一连给李家生了五个儿,虽落魄冷庙沟,必定人丁兴旺有功,收妾之事不敢提起。
李家正窑两侧各有一个侧窑,正房婆姨住在左侧,丫环小环住在右侧,李家女眷各自在侧窑旁听李、段、曹、白、吴五家议论贾中军的婚事。听到半截,右侧的小环在帘后叫声:“主人。”
李金才人厌烦:“叫甚呢!”
小环又叫。
李金才走进侧窑,骂道:“小贱人,没有规矩,再瞎叫唤,打出沟去!”虽是吓唬,言语甚惧,冷庙沟已富足有余,一出沟就难以活命,这是谁都惧怕的事。
小环说:“打出沟去,不如把俄送给中军。”娓娓道来:各家女眷轮流照料贾中军之际,小环有幸接触到这个英俊青年,美女英雄,怦然心动,甚是热心,照料最勤,细心周到。落难安家,各家女眷家事繁忙,照料之事小环主动承担,到最后只剩小环一人殷勤照料中军了。眼神交往,中军感动,日久生情,但始终不敢造次。
李金才愕然。
段、曹、白、吴在帘外已然听得明白。大叫李哥:“甚好,甚好。何不成全了此事。”
金才犹豫,小环美貌年轻,只等河东狮子吼不动时,揽入身边。让其让出小环,形同割肉。
吴家吼道:“大哥再不要小气了,不就是个女人嘛,等俄出去,给你掳个比小环更好的来。”六姓虽未正式结拜,还是论了年纪称兄道弟。
“要不是贾家兄弟拼死相救,咱们六家早都被砍死在大路上了,哪有小环。”白家说。
“就是、就是!”曹家应承。
“贾兄弟久未成家,是没有情投意合的,现在小环自愿,两人有情,不用再苦苦相劝。贾兄弟成了家,也就落了根,更可保咱一方平安。”段家说。当时周围甚不平安,兵匪交患。村中虽说人口渐多,但也只有贾中军懂军事、武艺高强,带领大伙儿抵抗兵灾匪祸。段家一席话说到大伙儿心坎上了。
李金才再不舍,就形同小人了。做个人情,何乐不为。但有个条件:村中的公产归他管理,公开的理由是原本就是个钱粮师爷,喜好操持本行。听着是热爱本行,为大伙儿操。“可以可以!”吴家大叫。段、曹、白心中虽悟嫌,为成全贾中军婚事,也就支吾着没有反对。新村新屯,本无保甲,少有公产。贾中军带领大家避祸有恩,大家伙都听他的招呼,算是无名头领。李金才要这个名分也是他爱财欲官的本性所致。
贾中军先是死活不肯,哪有夺兄之爱的道理,义气铮铮。五家死劝,边置办婚事。择良辰吉日,硬是把小环送进浅窑。英雄美女,恩爱似火。从此安顿下来,渐少管村中之事。
众人因小环之事认可了李金才出来管村中公产,又因李家是六姓之长,尊重兄长之情,也就顺从他的管事之权。渐渐地李家不仅管钱财,村中大小之事都揽在手中。本来送走小环,李金才还有点儿耿耿,大权在握,钱财在手,弥补了失去小环的不快。
好在贾中军成家后落入温柔乡中,除了匪盗来扰带领男丁抵御一阵,乐得清闲自在。地不多种,够吃就行;柴不多砍,不冻则可。小环本也苦命,贤惠勤劳,不计奢寒,家里收拾的干净利落。把浅窑挖深扩洞,盘炕起灶,硷畔下栽了一溜核桃树。加之全村老少对他的救命义举,感恩戴德,见面都敬礼恭维,不要说过年过节,平常日子有好吃的、多余的好东西都往贾家送,帮衬着种地打柴挑水磨面。中军悠闲的日子就多,优哉游哉,满山闲逛,常奔东山,一览众山,意在青山绿水之中。因白锡文有几分文采,两人结交甚好,在杜梨树下饮酒赋诗,下棋论道,好不自在。因此常常感慨万千,感恩上苍,给了他们这一处落脚的好地方,比皇帝老儿还强百倍。在村里见了娃们就唠叨:“只要保住冷庙沟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就可长此以往,福居安康。”他生了娃儿后,这句话就成天挂在娃儿的耳边,成了代代相传的祖训。
贾家这一族人丁不算兴旺,一代也就一两男丁,不像李家,儿孙满堂。但贾家传下来的这一支男丁,总是高大英俊,兼有中军的英武、小环的倜丽,不仅是冷庙沟,就是在北川这一片也难找这么壮美的汉子。好汉要好女配,历代贾家汉子眼光极高,不是靓丽、聪慧的女子,任媒婆踩断门限(hàng),也不会娶进门。要是看中的女子,千难万难等多长时间都行。因此贾家历代下来婚娶皆晚,又是造成香火不旺的原因之一。贾中军还遗下一个奇怪的观念,在冷庙沟不能再跟李姓通婚。原因是六姓避逃冷庙沟,共患艰难,情同兄弟,中军因娶小环,夺了李家大哥所爱,一直心有内疚,不愿后代子孙再伤和气。其实,贾家只是义气,并未立死规。李金才却为小环之事一直心耿,悄悄立下遗训:李家后代不论贵贱、无论出身、不论男女,不得再与贾家联姻,如有冒犯,逐出家门,李家各房相互监督,不得有误,代代相传,暗暗遵循。这个遗训只在李家遗传,不予外姓知晓。但是,几代下来,这种事情总会有些蜚语流传,六姓皆知。贾家并不以为然,一是因为祖先也不愿再与李家联姻,二是李家也没有中眼的女子,为此相安无事。
冷庙沟原是荒山野地。六姓最早在此建村立屯,那时东西南北六条大沟,几十里地几无人居住,任其开垦耕种。稻谷满仓、牛羊遍地,富裕安康。甚至把锅塌沟一条沟不种庄稼,光养牲口,牛羊猪鸡满山皆是,为了抵御外侵,在锅塌沟放牧战马,雇了一帮难民来饲养这些牲口,并训练兼做兵丁。
贾中军还是干他的军事老行当:在冷庙沟只管保境安民。他把全村精壮男丁,还有雇来的长工,组织起来,农闲时就加以训练,雇来铁匠,锻打正规军中的正规武器,买来当时先进的火铳、抬杆、大量□□,练习骑马射箭、打枪开炮,形成一支强有力的武装。并不修墙筑垒(山坡地也不适于),倒是把道路修得四通八达,特别是东山上的官道,直通县城。只要有敌来犯,马队临高顺路一冲,就都冲垮了。
时局转换,陕北人口渐多,一方宝地,岂容你一家独占。四方饥民、难民陆续迁来、黑吃黑种,霸山侵土,渐渐多起来。一些人干起了苟且勾当,偷掠冷庙沟粮食牲口,打劫冷庙沟路上的人员财物,侵扰不断。贾中军只好带领冷庙沟的男丁四处出击,以保冷庙沟的土地不被侵占,村民不受侵扰。
陕北地辟,侵扰的多是下来的小股饥民,或逃难来的难民。即使是土匪,也是穷苦饥民组成的地痞无赖,武器不精,多为棍棒,武功稀松,人员不整,最多十几个人就算大帮了。且缺少马匹,打不成正规的战阵。经不得贾中军的一两次冲击(追击)就被冲散了。
贾中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