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照片。”罗麒手指一划,将文件转给叶涵。
叶涵点开文件,一张照片马上浮现在他眼前。
那是木卫二的俯视图或者仰视图,拍摄角度不是南极就是北极,照片上的木卫二一半沐浴在阳光下,另一半隐没在黑暗中,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三十多艘战舰也在照片上,激光束把战舰和木卫二连在一起。
照片上的木卫二看起来就像个轮毂,激光束就像辐条……嗯,就是没有轮胎!更形象一点,看着像个特殊的齿轮。
叶涵不禁失笑:“这玩意哪来的?”
罗麒道:“旗舰说是国际舰队发过来的。”
叶涵诧异地挑了挑眉:“不会吧,这角度不对啊!”
木卫二和木卫三在一个平面上,而且两颗卫星都被潮汐锁定,跟月亮一样,永远一面朝向行星,不管怎么飞,都没有拍摄这张照片的角度。
罗麒为难地说:“旗舰没说!”
“没事,我就是随便问问。”叶涵随手一划,把照片发给其他人:“都看看吧,这个角度不错。”
大伙看了不由地啧啧称奇,都觉得叶涵说的太对了。
何路忍不住道:“要是有个角度再正一点的,亮度再强一点的就好了。”
照片上的木卫二半明半暗,实在有点美中不足。
叶涵听了眨眨眼睛:“罗麒,给旗舰发个建议,放一颗卫星,从南极或者北极方向拍几张照片,看看有没有外星人活动!”
他倒没什么特别的意思,就是觉得这张照片拍的不错,可以留个纪念。
罗麒嘴一咧,差点没笑出来。
不就是拍张照片么?这理由找的,传说中的唱高调就是这么回事吧?
不过旗舰能发这么一张照片,雷山号反过来建议一下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眼下战舰虽然在执行任务,但不在真正的作战状态,只要不影响任务,舰队并不禁止这种无伤大雅的互动。
几分钟后,罗麒收到了旗舰的回复,看完之后马上就咧嘴笑开了:“头儿,旗舰说卫星已经放出去了!”
叶涵笑笑没说话,心里突然想起自己这些年的经历。
回忆这种东西,都是开始了就停不下,要不写文章的怎么总是把“记忆的闸门”挂在嘴边呢,不就是因为回忆这玩意跟洪水一样么?
不想还好,想起来叶涵才发现,自己这些年的经历还真是曲折,想着想丰,突然有点后悔这些年没多拍点照片。
好在动力装甲有摄像功能,装甲把每一次作战的过程都拍了下来,等有空的时候,可以把这些年积攒的视频整理一下,将最有价值的部分截图留念。
正思索间,叶涵突然听到了罗麒的惊呼:“通了通了!”
叶涵猛地回神,第一反应就是看木卫二,可是雷山号下方什么异常也没有。
扭头看罗麒,视线扫过玉山号方向,恰好看到玉山号正下方的地面上涌起一股激荡的水流。
这股水流涌出冰洞迅速冲上高空,并在飞高的同时沸腾,散逸的水气快速凝结,变成直冲天空的柱状冰雾。
这道冰雾越喷越高,很快就挡住了附近几道激光,叶涵不禁吃了一惊,这特么起码得有几十公里高吧?
早就听说木卫二上有间歇喷泉,却没想到能在激光打出的冰洞里看到这一幕。
几乎是出于本能,叶涵立刻连拍了几张照片……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看到的景象,错过这一次,这一辈子还有没有机会再来都是两说。
冰雾已经严重影响玉山号的光束,玉山号干脆停止射击,没多一会儿,各舰就接到冀洲号的命令,要求各舰立刻停止射击,尽快把无人机放下去。
嗯,时间确实差不多了,继续开火,打穿的冰洞可就不止这一个了。
各舰先后停火,并且向地面空投无人机,雷山号也不例外,几十个空投箱扔下去,每个冰洞都能分到一个。
无人机先后落地,爬出空投箱的无人机马上爬向冰洞。
叶涵没看别的方向,目光直接落在正下方的冰洞上。
其他冰洞多少都有一点角度,无人机哪怕是滑也能滑到底,只有战舰正下方这个是直来直去的竖井,无人机爬进去倒是容易,但是想在洞壁上站住脚可就难了,搞不好就是一直落到洞底,摔它个七零八落。
叶涵的担心很快就变成了现实,几只无人机爬到冰洞边缘后立刻止住脚步,其中一只蜘蛛始终张开机械腿,可是它的腿还是太短,伸直了也还差一大截。
机械蜘蛛死板的控制程序告诉它们,这个直径不下一米的冰洞不能走。
叶涵看到这里,无奈地叹了口气:“咱们有能下去的无人机吗?”
“没有。”何路摇头。
“那算了,看别的洞吧。”叶涵说。
目光转向附近,正好看到几只机械蜘蛛抱成一个球,许多只虫腿从这个特殊的球里伸出来,然后这个球滚进了一个几近垂直,只比那个竖井好上一点点的冰洞。
叶涵登时松了口气,如果最靠近中心的冰洞没有问题,其他的肯定更没问题!
他不禁开始期待,想象无人机究竟传回来的到底是些什么东西。
这时几只无人机爬进最边缘的冰洞,它们腿勾着腿,沿着四十五度的冰洞迅速下滑,转眼就没了踪影。
第1422章 奇怪么?
无人机一群群钻进冰洞,就连竖井上那群无人机也跳了下去,叶涵眼前的景象迅速分割,由完整的木卫二变成四十八个小屏幕。
每个屏幕都非常小,但屏幕上的影像非常清晰,而且叶涵的目光挪到哪里,哪个屏幕就会自动放大,让他看的更清楚。
屏幕一个个放大又一个个缩小,但叶涵始终没发现自己想找的东西,所有屏幕上都是没有半点弯曲的笔直冰洞。
他不禁有些疑惑,是自己运气不好,所有冰洞都打偏了;还是无人机的位置太浅,没到外星人藏身的深度?
叶涵知道自己太着急了,可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不断告诉自己一定要耐心,怀着几分期待外加几分不安,默默地继续等待。
五分五十三秒后,一号屏幕定格,何路立刻喊道:“舰长,一号竖井无人机触底,失去信号!”
叶涵有种吐槽的冲动,不就是摔碎了么?说的这么文艺干什么?
他的目光转向一号屏幕,屏幕上的画面立刻以幻灯片方式逐一切换——无人机都是成群行动,所以传回的画面也不止一幅。
第一幅是笔直的冰洞,应该是从洞底向上拍摄,但是只能看到冰洞,无论如何放大都看不见洞口。
叶涵瞅了瞅屏幕左下角的数据,拍摄时的深度是82641米,也就是说,一号竖井垂直深度超过八十二公里。
无人机的镜头不是大型望远镜,再加上镜头焦距在洞壁上,所以根本不可能看不清八十多公里外的东西。
画面切换,换上一张洞壁的照片,一个非常平整的圆弧柱面。
再切换,这一次换成了洞底。
叶涵本以为洞底是个平整的冰面,没想到画面上是厚厚一层颜色纯白,看起来非常细腻的东西,跟冬天的雪一模一样。
稍微琢磨一下,他就明白了,打洞的过程是激光融冰成水,水又在激光的照射下沸腾,蒸汽沿着冰洞一路往上飞,直到飞出冰洞为止。
但是没洞有八十多公里深,激光停火之后,洞里仍有大量水汽,这些水汽在零下一百六十度左右的低温中逐渐凝结,再慢慢落到洞底,最后形成字画面上的影像。
如果是在地球上,这些微小的冰粒受空气阻力影响,肯定是慢慢往上飘,无人机落下的过程中一定能拍到落雪一样的场景。
但在木卫二上就不一样了,这里的空气非常稀薄,阻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雪粒也好,无人机也罢,都是以忽略空气阻力的理想条件自由下坠,根本不存在谁追上谁的问题。
这时叶涵又听到何路的声音,汇报另外几个洞里的无人机落地,不过结果跟竖井一样,没有任何一架无人机生还。
叶涵没管其他冰洞,先把一号洞的影像调出来,几台无人机传回的信号各占一个屏幕,以快进方式高速播放,将近六分钟的视频,只用了三十秒就放完了,结果是没有任何发现,一号洞就只是一个洞。
再把另外几个冰洞的视频调出来,结果没有任何区别。
就这样,叶涵不厌其烦的挨个看了一遍,每一次他都告诉自己,下一个洞肯定有发现,但是直到最后一个洞看完,仍然没有任何异常,所有冰洞都只是单纯的冰洞。
叶涵无奈地叹了口气,摘下头盔揉了揉眼角:“罗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