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女人愣了愣,似乎没听太懂,而就在这时,陈京忽然听到后面有小孩子叫:“有苹果哦,有苹果,妈妈我要吃苹果!”
说话的是个四五岁的小女孩,脸上花得像小猫似的,衣服上的污渍将本是蓝色的外套,染成了黑色。
头发蓬松蓬松,结在了一起。
而被叫做妈妈的女人,微微一笑,拿过不锈钢盘子里的苹果递给她:“小花,给,你也得吃点饭!”
小女孩高兴的接过苹果,瞅了瞅周围的人,嘀咕道:“这么小?”
女人脸一红,甚为尴尬。
她身边的一个四十多岁的妇女拿起自己盘子里的果子对小孩道:“小花,阿姨给你换好不好?”
小女孩高兴的道:“真的吗?”
中年妇女点点头道:“真的!”
小女孩道:“可是阿姨也好久没吃苹果了,你换大的给我,你自己就不够吃了!”
中年妇女一笑,道:“小花可真讨人喜,阿姨就喜欢吃小苹果呢!”
小女孩似乎很犹豫,但是终究抵不过大苹果的**,凑过来给中年妇女把苹果换了过来。
她妈妈冲小孩道:“还不谢谢阿姨?”
“谢谢阿姨!”小女孩甜甜的道。
陈京皱皱眉头,扭头看向旁边,他身边坐着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他道:“小姑娘,你们多久吃一次苹果?”
小姑娘有些羞涩,红着脸道:“有领导到咱们厂参观的时候才有,平常也没肉的!”
小姑娘边说话,边大口大口的吃饭,那模样吃得津津有味。
陈京抿嘴不再说话,埋头吃饭。
把最后的一口饭扒完,他抬头,邹明顺极其尴尬的站在他的面前。
还没等陈京说话,他便道:“书记,我……我们现在厂里的确困难很多,我们……我们的资金周转尤其困难,所以,所以……”
陈京不紧不慢的掏出一张餐巾纸擦嘴,环顾四周,周围的人全走了。
邹明顺气场大,他一来,还有哪个工人敢在这里吃饭?
“刚才那小女孩是怎么回事?”陈京道。
邹明顺愣了愣,道:“是这样,我们有个女工,家里十分困难。老公去年出车祸死了,家里两个老人生活都难以自理。而一个四岁多的女儿实在没地方去,所以白天就跟着过来上班。
所以……”
陈京点点头,一语不发。
邹明顺憋得心里难受,道:“书记,您批评我吧!是我弄虚作假了,我……我又犯错误了,不该搞**这一套!”
陈京摆摆手,道:“你跟刘市长联系一下吧,让他给你找找路子,再想办法从银行借点钱。现在我们都很困难,你困难,市里也困难。但是再困难,我还是希望工人们能够吃得饱一些。
工人们不容易,刚才这些女工,她们还有一份工作,至少一月还能有点收入。
咱们荆江还有多少下岗的职工?他们又是什么生活水平?”
“书记……”
邹明顺眼巴巴的盯着陈京,情绪忽然变得激动,他支支吾吾半天才道:“我……我保证把纺织厂给经营好。一定不让您失望!”
陈京摆摆手,道:“不是让我失望,而是你们有几千工人。他们是你肩上的担子,纺织厂如果经营不好,我们几千个家庭就会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你要明白这个责任!”
经历了一个小插曲,陈京从纺织厂出来,情绪变得很低落。
作为一市书记,陈京平常高来高去,是很难体会到作为荆江普通一员他们的生活状态的。
现在全国的经济都上去了,中央更是提出了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说老百姓的曰子好过了,生活状态改善了。
可是真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陈京觉得自己这个楚江最有前途的市委书记的头衔很可笑。
因为现在荆江人民的生活明显还处在全国水平线以下,这个一个市的市委书记,竟然是全省最有前途的书记?
第一千二百三十五章表面的和气!
陈京下一个视察的目标是市工业园暨下岗职工创业产业园。
这个产业园以前就有,这是荆江上一届班子花了很大力气才把这个产业园弄起来,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陈京上台以后,由于考虑到下岗职工的群体,把鼓励下岗职工创业纳入了产业园的布局之中,产业园重新挂牌,就有了现在新的名字。
产业园管委会是正处的架子,管委会主任周进强是从区委书记调过来的,有招商背景。
老实说,陈京对产业园没有寄予多大的期望,因为当时荆江的头号问题是国企问题。
国企问题就像一座山,压得荆江财政喘不过气来,陈京给自己定的方针是所有的精力都要投入到这个问题上,所以,其他的工作,他都能放就放了。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荆江内燃机厂找到了婆家,荆江船厂的问题解决也只是时间问题。
其他一些中小型国企,有了大厂的榜样在前,这个工作交给柳新林,陈京也可以放心。
情况发生的这样的变化,陈京就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工作重点,理所当然工业园区的建设和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要提上曰程了。
陈京这一路就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荆江缺乏真正抓经济的干部,柳新林算有能力,但是他肩上的担子已经很重了,没有精力去专门抓经济,抓第三产业。
荆江政斧徐兵要总揽大局,而且徐兵这个人搞守成可以,搞开拓创业,锐气差了一些,办法少了一些。
至于常务副市长刘德才,最近这个人很不稳定,暗地里搞了不少事,最近班子内部整体和谐,唯一有不和谐的就是刘德才在暗中在使坏,陈京现在还没抽出手来对付他。
第二个问题,现在荆江缺乏正确的发展经济和抓第三产业的路子。人要致富,需要找到路子,地方的发展,老百姓要致富,也要找到路子。
陈京最近一直在分析荆江的优势,如何发挥荆江的优势,找到一条适合荆江经济发展和第三产业发展的路子,这是他亟需考虑的问题!
微闭双目,陈京脑子飞快的转着,想得有些头疼。
而刚才在纺织厂食堂的那一幕场景,在他脑子里久久挥散不去。
一个五岁不到的小孩,这个年龄应该是上学的年龄,奈何家里如此条件,却只能整天像放羊一样放在一家污染极重,环境条件极差的厂房区玩耍。
还有一个十多岁的小姑娘,因为有一顿肉吃,那么一个羞涩的丫头,却不顾形象,狼吞虎咽。
这就是荆江人民的生活!
陈京在荆江执政的时间刚刚一年,可是这一年,他想的问题,做出的各种努力,超过了他以往任何一个岗位。
而不知不觉,他的心已经紧紧的和荆江这块土地联系起来了。
在工作方面,他从未有过的投入,在做事方面,他从未有过的认真。
他不觉得自己有多么高尚,只是他看到荆江人民的生活,他就想到了儿时的自己。
那个时候还是计划体制经济,母亲还是民办教师,还吃不上商品粮,一家人的口粮基本都是靠父亲商品里粮的那个红本本来解决。
那时候陈京一家五口人,一月商品粮只有二十多斤大米,其他的父母工资加起来,只够买二十斤额外份额的粮食。
而且那个二十斤,很难有大米供应,有时候就是玉米、小米一类的。
有时候粮食供应紧张,家里还买红薯。
陈京记得那个时候他最不爱吃红薯,一锅子大米和红薯煮一块儿,大米都在下面,红薯全在上面。
陈京总是把红薯翻出来,只吃下面的白米饭,搞得和妹妹经常为争东西吃打架。
现在晃眼过了这么多年,那样的岁月似乎渐渐的在陈京的记忆中淡去了。
可是在荆江这个地方,陈京的所见所闻,陈京真正的零距离和老百姓接触,竟然又让他想到那曾经的艰苦岁月。
那个时候,家里的父母亲戚聊天,他们是多么渴望当官的人能够有好的决策,他们的要求不高,只希望孩子们能吃饱肚子,这个要求过分吗?
陈京还清楚的记得,那一年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包产到户的政策下来。
当时他住郊区那些农民一个个兴致勃勃,喜极而泣的情形。他们一起找到自己的父亲,请知识分子帮他们丈量田土,给他们算每户每家分的土地,山林,还有水田。
那个时候他们是多么的对党和国家领导感恩戴德?
现在,多少年以后,陈京自己走上了领导岗位,领导了荆江数百万人。
他脑子里经常就想,这几百万人中,有多少人在期盼着当官的能给他们一个好一点的生活。
他们的要求高吗?
对老夏一家来说,他们的要求也许只是住一个雨天不漏水,夏天不暴晒,然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