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朕昔日在宣府督文武治事时,曾在宣府亲军大营里,建立了一座英魂殿,以祭奠那些为国捐躯者。而今,朕已为大明的天子,当国祭,以告慰天下,为我大明付出心血和汗水,乃至生命的人,都有权利,接受我大明万万黎庶之香火。”
朱祁镇这话,听得那袁彬等人内心里充满了感激之情,朱祁镇如今已登位为天子,却还记挂着那些出生入死的将士,想必日后,大明的将士们,定然会记得陛下的恩典,为国效死。
“陛下圣明……如此,天下将士必对陛下感激涕淋,为陛下效死。”袁彬还有那十数名跟随着朱祁镇到湖畔的侍卫皆尽拜下。
“起来吧,朕,只不过是在做自己应该做的而已。”朱祁镇深深地吸了一口寒凉的空气,昂首望向那乌云密布的天窍。此时,天空中,还是纷纷洒洒地降下了晶莹洁白的雪花。
这些话,不过是谦虚之言罢了,朱祁镇其实就是这么想的,自己必须要掌握住大明的军队,让这一只军队,完全服从于自己的意志了,到了那时候,别说是一个总兵,就算是跳出来十个总兵想要造反,也得先问问,那些忠诚于大明的士兵们答应不答应。
军队的建设与改革,甚至超过了收拾那些文官和科举的重要性,还是那句老话,揣着枪杆子,才能拿得稳笔杆子。
“陛下,石总兵那边……该如何处置?”袁彬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如今,石亨代杨洪总掌京师大营,而今日,其惹怒了朱祁镇,朱祁镇虽然未罢其职,却让他回府自省,如此一来,京师诸营该由何人来主掌?
“先让武安侯郑能暂代之,另外,让郭登去领三千营,让范广去领神机营……”朱祁镇想了想之后开口道。“朕信得过他们,朕也相信,他们定然不会让朕失望。”
“如此一来,那些官员们,肯定会对陛下感铭肺腑,为陛下效死。”袁彬看向朱祁镇的目光里,不禁又多了几分的敬佩之意,要知道那郭登可是在大同为总兵时,恰逢土木堡之变,朱祁镇为瓦刺所俘,而当队伍抵达了大同城下时,那郭登与那杨洪一般,同样阻了朱祁镇于城下,拒不允入。
而这两位,杨洪三子,皆为朱祁镇所信重,还有那郕王的宠臣爱将石亨其侄石彪,亦同样在朱祁镇的麾下效命。如今,再加上同样为郕王所信重的郭登、范广,朱祁镇这样的用人方略,足可让天下人看到其大度的一面。
重要的是,郭登、范广,皆颇有大将之才,虽为郕王宠臣,可是这样的人都能够为朱祁镇效死,那大明军方上层,不尽对朱祁镇归心才怪。
“对了,这些日子,杨俊和石彪做得如何?”朱祁镇缓步继续前行,一面询问道。
“杨将军与石将军照陛下您的吩咐,将亲军上二十六卫兵马完全打散,与陛下您的亲军将士混编整训,如果虽然不过半月许,不过,已然初见效果。”
“嗯,朕有时间,定会去亲眼看看,二十六卫之数,实在太过繁杂,待诸事平稳之后,朕是该动一动了。”朱祁镇笑道。对于杨俊和石彪两人的练兵手段,朱祁镇现在已经完全放心了。
先等把这二十六卫调教好,到时候,再慢慢收拾京师大营的兵马。毕竟,现如今宣府的火器作坊正在照着朱祁镇的吩咐开始向北京转移,一时之间,产量根本不可能完全地满足北京的二十余万大军。
不过这样也正好,先训练,增加将士们的凝聚力和忠诚度,再行更换装备。
良久之后,那袁彬朝着朱祁镇深施了一礼言道:“陛下言之有理。”
“呵呵,对了,那曹吉祥现今何在?”朱祁镇笑眯眯地点了点头,眼珠子一转,又想到了另外一件大事。
“曹公公现今执掌御马监,这些日子,陛下着令打散二十六卫以练新军,曹公公也多在内校场观摩。”袁彬答道。“说起来,这位曹公公,的确也颇有几分胆气和才干。”
“哦,是吗?”朱祁镇不禁转过了头来向着那袁彬问道。
“这可是杨俊亲口告诉微臣的,以那杨俊的性子,想来不会有假。”
“这倒是,杨俊之言,朕也是信得过的。”朱祁镇点了点头。“这样罢,一会,你让曹吉祥来见朕。朕有一件要事,想跟他聊聊。就是不知道他有没有三宝太监和王景弘的胆量和气魄。”
“陛下,您这是……”听到了朱祁镇这话,袁彬不由得一呆,三宝太监,这位,可以说,大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一位大人物,而且,还是一位少有的,几乎完全是正面评价的宦官。
而王景弘也是一位宦官,其身后的评价也差不了多少。
--------------------
郑和是云南昆阳人,乳名三保。郑和本姓马,云南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人,圣裔(穆罕默德先知后裔),生于洪武四年。郑和的先世是西域布哈拉人,即元朝的色目人。元世祖忽必烈推翻南宋王朝,建立元王朝。元王朝部队于一二五三年,攻占了位于云南地区的大理国,征服了当地各民族,并于一二七六年设置云南行省,派郑和的先世——回族人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统治云南。
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为阿拉伯语音译,“赛典赤”是贵族的称呼,“赡思丁”意为宗教的太阳,“乌马尔”是其本名,意为长寿。由于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治理云南政绩显著,深得民心,他死后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咸阳王”。
父亲原名米里金,汉名马哈只(马姓是汉化的阿拉伯语“穆罕默德”),袭封滇阳候,母温氏。原名:马三宝。洪武十三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宝十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
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为太宗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永乐三年六月起,奉朱棣之命郑和从南京龙江港《%%》,经太仓出海,偕王景弘率两万七千八百余人人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初二回国。永乐五年九月十三,回国不过十日后,立即与王景弘、侯显等率船队第二次下西洋,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
永乐七年九月又偕王景弘、费信等第三次下西洋。永乐十一年偕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四次下西洋。永乐十五年郑和率船队第五次下西洋。永乐十九年偕王景弘、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六次下西洋。宣德六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紧接着郑和偕王景弘、马欢、费信、巩珍等率船队第七次下西洋。宣德八年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七月船队回国,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郑和以长兄之长子马文铭为嫡,名郑恩来,字恩来,世袭锦衣千户侯,居南京三山街马府。
--------------------
ps:我喜欢郑和,也同样喜欢王景弘,大明没有他们,就没有七下西洋,大明的历史会少掉许多的传奇色彩。
……www。
第三百二十三章 重启大航海的开篇(一)
而那王景弘也是一名宦官,建文年间,王景弘随朱棣起兵,助朱棣夺取帝位,得朱棣赏识。WWw;永乐三年,奉朱棣之命,以副使身份协助正使郑和下西洋。郑和的七下西洋,王景弘几乎次次皆有参与,而郑和亡故之后,宣德九年六月,王景弘受命以正使身份率船队出使南洋诸国。船队先到苏门答腊,后到爪哇。回国时,苏门答腊国王遣其弟哈尼者罕随船队到北京朝贡。正统元年二月,英宗命王景弘停罢采买营造,不再使洋。
王景弘在担任南京守备期间与郑和共同掌管宫廷内务,多次主持宫殿、寺庙的建造修葺,富有建筑才能。在第七次出洋前,明宣宗还赐诗给王景弘,称其“昔时将命尔最忠”。内臣中能获皇帝赐诗,仅郑和与王景弘此二人。
而这两个人的事迹,不单为世人所诵,而且,还给大明的海贸事业,起到了推bō助澜的作用,可以说,无七下西洋,大明的商业贸易,不至于会如此蓬〖勃〗发展。
可惜的是,过去的帝王们,都缺乏真正的商业头脑,完全就把这下西洋,当成了政治任务,只是为了扩大帝国的影响,却没有想着怎么利用这七下西洋所获的经验,那开创更大的事业。
而朱祁镇观察那曹吉祥也颇有一段时间了,这家伙的的确确是一个有胆识,有能力的宦官,而且其之前的经历,也与那郑和与王景弘都差不多,在沙场之上出生入死过,有着武人的气质,而且为人颇为仗义,tǐng会笼络人心,至少他离了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