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魂断大明-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悟道静凡心。”轻风吹拂着平静的心,沉醉于大自然之中,哪还管什么皇权富贵,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
多年以后,朱允炆触景伤情,咏联一副:“家从京畿而来,回首五岳峨眉,此等山川甲天下;帝似尧舜以后,伉怀秦皇汉武,如我王孙旷古今。”这既是对湄江美丽风光的衷心赞美,也是对自己一生坎坷命运的高度概括,更是对无奈现实的宣泄、壮志难酬的遗憾的真实写照。
终隐江西三清山入道
传说:建文帝晚年终隐在江西三清山,担任三清宫住持道士,亲自规划布局建设了三清宫、龙虎殿等数十个道教建筑体系,把三清山福地打造成了伏羲先天八卦和文王后天八卦交相融合的两重八卦『迷』宫。三清宫竣工后,他在正殿左右两根顶梁大石柱上亲自撰题“三天无极存道气于玉清上清太清,一统大明祝皇祚于百世千世万世”楹联一幅,在三清宫前牌坊石柱上刻:“天颜咫尺登坛皆俯首之恭,云路迢遥入门尽鞠躬之敬”对联。从联语中可以看出,建文帝虽遁入清静空虚之门,但仍然难以完全断绝红尘世俗之念,寄希望于三清尊神保佑大明皇位传承千秋万世。而三清宫殿正门楹联“殿开白昼风来扫,门到黄昏云自封”,与朱元璋龙兴之地凤阳龙兴寺内的一幅对联:“庙内无僧风扫地,寺中少灯月照明”有异联同义,相承继袭之妙,为祖孙两人一个前,一个后同入佛、道空虚清静之门的无奈经历留下了意味深长的注解和佐证
明朝的那点事儿 第一才子
前段时间,有读者问我,在明朝第一才子的美誉到底是解缙还是唐伯虎?
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想回答,但因为一直没有时间整理,所以一直在拖。今日花了点时间,正好可以回到这个问题。
首先,小景个人认为,二人都很有才,但说到明朝第一才子,我还是认为是解缙。他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个三元(会元,解元,状元)及第的大才子之一,而唐伯虎只是解元及第。解缙主编了著名的《永乐大典》,在成祖晚年,立储问题上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唐伯虎只是在江南民间又一定的知名度,充其量只是江南第一才子,甚至有学者质疑是否真有唐伯虎其人。虽然二人并非同时代的人,但二人的成就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若不是周星驰和巩俐演的一部《唐伯虎点秋香》,又有几人知道唐伯虎呢?
说到这儿,我们来看一看解缙的人物生平。
解缙,正史多有记载,野史亦有说法。解缙生于 1369年,卒于 1415年。明史有《解缙传》,说其 “字大绅,吉水人 ”。“缙幼颖敏,洪武二十一年举进士。授中书庶吉士,甚见爱重,常侍帝前 ”。这段文字,说明解缙自幼颖敏绝伦。据说解缙 5岁,父教之书,能应口成诵;7岁能著文,赋诗有老成语;10岁,日诵数千言,终身不忘;12岁,尽读四书五经,贯穿其义理。洪武二十年(1387年)参加江西乡试,名列榜首(解元);次年,赴京会试列第七,与其兄解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选为庶吉士。解缙初入仕时,常侍朱元璋左右,以致太祖皇帝曾说过一番推心置腹的话:“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足见解缙出道之早,以及其受器重之程度。
照理说,解缙侍奉太祖,“义则君臣,恩犹父子 ”。这层关系,似乎可以飞黄腾达。然而,实话实说,解缙文才出众,做官却是不够老练的。朱元璋说“知无不言 ”,他居然也信了。这说明他年轻气盛,却有点幼稚。于是,他给太祖皇帝上了一个万言书,慷慨陈词。这篇东西,《明史 ?解缙传》有 “转摘 ”,通读之下,言辞显然是有诸多不敬的。不久,解缙又写了《太平十策》,再次向朱元璋陈述其治国之策。朱元璋的反应是什么呢?“帝称其才 ”。
呵呵,居然是肯定的。但是,这样的文章,这样的词句,以朱元璋之为人,他居然会高兴,似不足信。不久之后,朱元璋便借口一件小事,责备解缙 “散自怒 ”,将其贬为江西道监察御史,将他从身边赶走了。或许,解缙应该引起警惕了。然而,解缙又干了几件傻事。比如,他居然替郎中王国用捉刀上疏,为韩国公李善长辩冤。这种文章,朱元璋一眼就能看出来。朱元璋滥杀功臣,及致杀李善长,自有其政治心计于胸,岂容你解缙说三道四?于是,朱元璋将解缙之父召进京,说“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一句话,将 22岁的解缙打发回家了。也够狠的,一批就是 10年的 “长假 ”。
倘若说,解缙回江西吉水老家,专心闭门著述,说不定其人生轨迹将重写。然而,解缙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文人。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解缙以进京吊丧为名,重返京城,居然就待在那里不走了。他的目的是明显的:伺机重出江湖。在他看来,以才报国,一展所长,当是人生理想。但是,建文帝对解缙并不太欣赏,加之有人进谗言,说解缙 “诏旨,且母丧未葬,父年九十,不当舍以行 ”。古人重孝,这种事,大致属于不孝之为。建文帝便将解缙外放到河州去了(今甘肃兰州附近)。若不是时任礼部侍郎的董伦为解缙说情,解缙估计也就待在大西北了,他的才华,也可能埋没在漫天黄沙之中了。建文四年,解缙才被召回京师,任翰林待诏。人生所得所失,都是辩证的,没有好坏之说。
因此,“靖难 ”之初,解缙义无反顾地站在了朱棣一边。永乐元年(公元 1403年),朱棣登基。解缙即受重用。据说,朱棣知道解缙,也是从当年的万言书开始的。重其文才,是朱棣的主要用意。朱棣擢解缙为翰林侍读,并与黄淮、杨士奇等进文渊阁参与机务。朱棣派给解缙的第一件事,就是总裁《太祖实录》。这个东西,对朱棣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关于他的身世(如其是否马皇后所生)以及关于太祖皇帝对其的评价,对他这个篡位之人,显然太重要了。其后,解缙又奉命编撰《永乐大典》,“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 ”,最终使其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编纂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广的一部百科全书。这一时期,实乃解缙人生的辉煌之时。朱棣对解缙的信任,也无以复加。他曾对大臣们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明史说 “缙少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里洞达 ”。这是他一贯的风格。
然而,他也有 “善称之不容口 ”,“无顾忌 ”。在为官老成、奉事低调等方面,他比同朝为官的杨士奇等人,似乎要差远了。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解缙之败,一般而言,败在立储之事。他持礼数而直言,因而得罪了汉王朱高煦,“遂致败 ”。当年,朱棣在立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为太子的问题上,左右为难。其内心,是喜欢朱高煦的。长子朱高炽形象差,脚又不好,而朱高煦则相反,英武强壮,且有政治手腕。然而,解缙看人还是准的。他认为,朱高炽仁厚,而朱高煦毒辣。这一点,当年朱氏兄弟的舅舅徐达之子徐辉祖也是有评价的。在徐辉祖看来,这个朱高煦,将来连老子也是要反的。
这一点,他算是说对了。解缙对朱棣说了两句话,最终决定了长子朱高炽的太子地位。他对朱棣说 “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 ”,又说 “好圣孙 ”(你的长孙更好)。自古以来,立长立嫡,是为正统。解缙之举,都是一个臣子的本分。但有人以此推断,说他在太子身上赌博,似乎是欠公允的。这就是解缙的历史功绩,他促使朱棣作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也才有了后来明朝的 “仁宣之治 ”。不可否认,朱高炽和他的儿子,都是公认的好皇帝。
史书评价,汉王朱高煦本是一个无赖之徒。他若要损人害人,估计谁也逃不了。“太子遂定 ”,“高煦由是深恨缙 ”。梁子就此结下。朱高煦对解缙之恨,无以复加。于是,他拿出看家本领,诬陷迫害解缙。有两件事,被朱高煦拿来说事。一是所谓的 “泄禁中语 ”。解缙是内阁之人,自然知道许多事,而皇帝最忌的事情,就是将枢密之事外泄给别人。这种事,就是放在今天,也是犯忌的。但是,朱高煦所说解缙所泄之事,似乎是与他无干的。二是所谓的 “廷试读卷不公 ”。解缙曾主持两次会试,一次是永乐二年,一次是永乐四年。说其读卷不公,永乐二年的会试,似乎还有点谱。因为那一年,解缙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都是江西人。但是,这些人都是人才,这也叫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