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玩明-第1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啊!”听到了万磊这话,刘璟不由自主地低呼一声,脸色更加惨白,一时之间不知该说什么好。
而刘璟是个明达事理的人,也知道这事不能全怪顺天府,是自己过于好奇才跑到北平城来的,而种种误会之起源,主要还是因为锦衣卫疑心太重,自己与人家见面的一幕又非常不幸地被他们的眼线看到,这只能说是倒霉起来喝凉水都塞牙缝。
当然,他不知道的是,这些事接连发生,一环套一环的,背后还真有不可告人的一面,不过这些是他这一辈子都不可能知道的,也不是他能猜得到的。
铁铉见刘璟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就低声提醒道:“锦衣卫敢于劫狱,在北平城中定还埋伏有很多人,只怕把那些人追回来也不能防止消息南传回到朝廷。此事如何处置,刘先生可得早做打算啊。”
“啊。”听铁铉这一提醒,刘璟就更急火攻心,一拱手作告辞状,道:“鄙人身陷是非,不宜在此地久留,这就告辞。”
“刘先生,您这是要上哪去?”铁铉却一把拉住了对方。
“鄙人这就南归,自缚于朝廷以申明心志。”刘璟甩开铁铉的手,大踏步离去,而铁铉还是有些不甘心,大声劝道:“朝廷是非不分,忠奸不辩,恐先生此去将是飞蛾投火有去无回啊。”
刘璟却还是不听,自顾自地离开了,铁铉忙对万磊道:“贤侄,刘先生可是大贤,咱们不能眼睁睁地看他身陷囹圄,何不。。。”
万磊一挥手,打断了铁铉的话,淡然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拦不住的,随他去吧。”
“可是。。。”铁铉还想说,却听到万磊冲赵雪儿招了招手,道:“派几名精忠卫,沿路暗中跟着。”
“为什么只暗中跟着?把他圈在北平城内不是更省事?”赵雪儿有些不解地问道。
“人家是忠于朝廷的,咱们不能强夺其志。不过他被锦衣卫误会,我们也有些责任,所以暗中跟着,如果他的有性命之忧,就设法营救。”
“贤侄如此处置,倒也不错,只是。。。”铁铉眉头紧皱,一方面是担心刘璟的安危,一方面是担心精忠卫的安危,毕竟派出去的精忠卫只有几个人,他们能不能保刘璟的平安,又能不能从明朝境内全身而退,这都是揪心的问题。
“为了这个冥顽不灵的小老头,却要我们精忠卫冒此大险,哥,你对外人也太过于仁义了!”赵雪儿抱怨了一句,转身就去传令了。(,..,“  ”,) 
第192章文化扩张六
第192章文化扩张六
相比于顺天府的百废俱兴,明朝可谓是四处受敌,到处都是一头包。虽然盘踞在东北的朱高煦承认了建文帝的正统,并接受辽王的封号,不过还是个军阀,无时无刻不在积极备战。
至于蒙古各部,地外辽东的朵颜三卫部倾向于汉王,时常兴兵进犯永平府和山海关。北元部虽然刚刚垮台,不过新上台的鞑靼首领鬼力赤倾向于府天府,多次兴兵进犯河套和侠甘地区。地处西北的瓦剌部和亦力把里部则不时兴兵进犯哈密等地,北边的边防早就捉襟见肘了。
这些还不是最要命的,要命的是南边。西南的安南国闹独立也就算了,居然勾结广西和云南的土司,公然北侵。朝廷自然不会容忍这些跳梁小丑,所以把徐辉祖派任为总兵军,统领三十万征蛮大军负责平定安南。
可问题是,云广和安南一带穷山恶水,明军水土不服,开战之初就多染疫病,战斗力大减。而夷地带民风彪悍,多产俍兵也就算了,安南人还有一种特产,那就是大象。面对来势汹汹的象兵,明军本能地就畏惧,打起仗来更是艰难。
战争打了两个多月,征蛮大军都没能取得决定性的战果,反倒是让朝廷陷入了战争泥潭中无法自拔。由于云广一带山长水远,道路系统很落后,而大批军用物资要运用的难度非常大,总之这场战争拖的时间越久,明朝就越是不利。
虽说安南的叛乱够让朝廷头疼的了,不过更让朝廷寝食难安的是江南的倭患问题。这个问题自明朝建立之初就有了,元末一些起义势力失败之后,与倭人勾结为冦,劫掠沿海,是明初一大祸患。
后来经过朱元璋十数年的努力,才把沿海的倭寇清剿完。不过现在倭寇似乎有死灰复燃之势,因为不久前浙江水师传来急报,说有十几条战船海上被劫,似乎是倭寇所为。听到这个消息,朝廷上下哗然,搞得建文帝连年都过不好。
倭国与中原一衣带水,之间的关系却真是一言难尽。远的不说,就在元朝建立之初,元帝曾对倭国两次用兵,示过海上刮起两场大风,把横行天下、不可一世的蒙元大军吞没。自此,元朝再也不敢贸然发动对倭国的袭击。而明朝也吸收了教训,不敢轻易对倭国用兵。
不过此时倭乱死灰复燃,不但连正常的朝供贸易受到影响,恐怕连海运都无法正常开展。而现在黄河发生水灾,永平府的军粮还得靠海运来补充,所以海运畅通与否,事关山海关防线的稳固,是刻不容缓的。
为了解决倭寇劫掠的问题,明朝从正月就开始频频开朝会商定对策。而对明朝而言,最首要的问题就是找出这支倭寇的藏身地,才能想办法将之剿灭。可是一向号称无孔不入的锦衣卫被派出去好几千,却没找到倭寇的一丝踪迹,反倒是不久前一个从北平军中叛逃出来的小兵,给朝廷带来了一条震惊的消息:倭寇的基地就在顺天府沿海。
听闻这条消息,朝廷上下愤怒了,各路文官纷纷上书,表示要出兵教训顺天府。好在一些老成的武将们还算头脑清醒,一个“黄河泛滥,大军难以北上”的理由,就把言官们的激情给浇灭了。
事实上,黄河决口的危害往往要比长江等大江决口更甚,因为长江的洪水只是一时的,洪锋一过洪水就退去了,堵住决口就没事了。而黄河由于泥沙淤积而成为地上河,一旦决口,就会在华北平原上形成数百里宽的黄泛区。
在黄泛区内,由于黄河水四处蔓延,带来无数沙石和黄泥,就此变成泥潭沼泽,兵马钱粮根本就无法经过。再加上黄泛区内死尸无数,正是瘟疫的温床,这个时候过黄泛区,无异于自寻死路。
而明军要想真的攻打顺天府,除了从海路运兵北上永平府之外,就只有绕道山西,绕远路不说,军粮也难运,因为山西一带多山路也难行。如此情势下,朝廷还真难以对顺天府用兵。
没法派兵去打,不过各级官员们只得暂时咽下这口气,纷纷掉转枪头,上书请求朝廷出动水师,先将位于顺天府沿海的那个倭寇据点给剿灭了,并借机在永平府集中兵力和粮草,时刻准备对顺天府用兵。
讨论完倭寇的事,接下来另一个更头疼的事就摆到了朝堂上。据那个脱逃的小兵所言,又据锦衣卫驻保定府百户的奏报,已故诚意伯刘基之子刘璟私结顺天府奸党,反迹已显,如何处置此事,成了朝议的焦点。
以齐黄为首的进士党不发一言,因为刘璟不是进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勋贵武臣们也是沉默无语,因为刘基本是一介文人,不是他们一路的,而刘璟只不过是一个伯爵之子,在他们眼中什么也不是。
反倒是帝师方孝孺出列,之乎者也地说了一大通,意思是:刘氏有大功于国,又是天下读书人之楷模,且刘氏忠于朝廷,不可能参与造反,请建文帝不要轻信流言,以免错杀忠良。
刘孝孺的这翻话,还是有些道理的,不过建文帝压根就听不进去。因为顺天府对他而言,已经是一个耻辱和仇恨代称,凡是涉及到其中的人,都被他恨屋及乌了,所以,他心底里早就把刘璟当反贼看了。
而刘璟这老家伙自己跑回到保定府自首,说北上只是探察民情,并不是私奔顺天府。不过,他这话只是越描越黑,反正建文帝不信,并且早就下令锦衣卫把人押解回京受审了,连带地,刘家上下几十口人也被地方官府控制起来,一场大案就要开展。
朝廷那边又是搞风又是搞雨,顺天府境内却是一派安静祥和,此时雪已经化尽,农田上处处能看到绿苗,很多民夫在地里浇水施肥。一条还算平坦的官道上,一支马队疾驰而过,道旁劳作的劳夫见了,大都站起来,脱帽示意,目送队伍远去。
这一队马队以万磊为首,此次东行,就是去大沽口与北上的刘夫人会商开年大计。经过数月的抢工,刘夫人已派人在大沽口建立了一个小型的军港,港口上时常有商船出没,从事各种海上走私贸易,刘夫人摇身一变,俨然就是一个海上走私集团的头目。
万磊一行二十几人,看起来人不多,不过随从都是千挑万选的精忠卫,个个长得都很彪悍,就算是被千人队围住,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