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现在特蕾西处于一个十分可怕的境地,虽然公众根本就不知道她就是最近沸沸扬扬的那个加害者,但圈内的名望和声誉都已经彻底毁了,这是她花费了十四年时间才建立起来的东西,这就相当于她的实力证明,现在却频临毁于一旦的处境。
不过虽然现在特蕾西的情况处于一个十分困难的状况,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地狱,毕竟她还是“告别有情天”的联合制作人,只要这部电影能够在奥斯卡打响一个翻身战,即使各大制片公司短时间不会和特蕾西合作,但依旧可以成为特蕾西履历表上的一抹亮眼数据,未来的事情就说不准了。
当然,如果“告别有情天”再彻底失败,那么特蕾西很有可能就要退出这个行业了,连续五部作品全部失败,不仅血本无归,而且在颁奖典礼也没有任何收获,这对于一名制作人来说就是“没有任何价值”;再加上现在各大制作公司避之如蛇蝎,还有不断追寻真相的媒体记者,一旦事情全部爆料出来,那么特蕾西要再次寻找到工作机会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所以,也许一切事情都会在奥斯卡落幕之后有一个最后的了解,地狱还是死缓,前者就是彻底结束了,后者则是一线生机——哪怕是十分微弱的一点点,结果全部寄托在了奥斯卡小金人的身上。
特蕾西始终都不明白,她隐秘的动作为什么会有人能够窥探得到,即使是史蒂文,也不合理。因为在此之前,特蕾西已经潜伏了一个多月,几乎没有任何媒体的焦点锁定在她身上,再加上她本来就是位居幕后的制作人,所以这一点她就和乌玛不同,没有狗仔队会跟踪她的行动。
但是,特蕾西所有的小动作、所有的阴谋,包括之前所有的动作似乎都处于一个被监视的情况,然后对方挖了一个陷阱,就等着自己有所动作。如果说特蕾西不再继续谋划,那么也许所有事情都不会发生;可是特蕾西有计划了,这就让对方握住了把柄,明明是特蕾西在给“辛德勒的名单”挖坑,但却最后把自己埋了进去,而她甚至不知道幕后黑手的真实身份。
真的是史蒂文吗?还是说……雨果?
特蕾西百思不得其解,她甚至没有办法理清一个思路,寻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去寻找到幕后黑手,可是,除了史蒂文除了雨果之外,她就想不到任何人了。这让特蕾西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一直以来,她都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她设计陷阱,她策划阴谋,她打击对手,但现在,她一心想要毁灭的雨果却在她的打压之下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现在已经强大到她都无法直接抗衡的地步了,更为可悲的是,她不仅无法抗衡,她还要先谋求生存才行,只有保留住了那一线生机,她才有继续下去的资本,否则一切就都结束了。
这真的是太荒谬了,太可笑了……
特蕾西躲在暗无天日的家里,她甚至就连灯都不敢打开,她知道今天是“辛德勒的名单”庆功宴举办的日子,但她却没有办法做出任何反抗动作,只能是静静得等待着判决的到来,这种折磨几乎要让她窒息。
雨果知道这一切都是约瑟夫计划的,只有约瑟夫。
虽然说史蒂文只提了一下感谢约瑟夫而已,但雨果的脑海里却忽然就想起了之前卡尔的话:约瑟夫那段时间很忙,真的很忙,甚至在公司都看不到他,而且不是凯奇的事也不是达蒙的事……
雨果知道,约瑟夫是在监视特蕾西,约瑟夫是在幕后调查,因为约瑟夫嗅到了危险的信号,从“告别有情天”和“辛德勒的名单”对决开始,或者从金球奖事件的时候开始,约瑟夫就知道,特蕾西永远都不会消停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让特蕾西彻底丧失战斗力。
约瑟夫,约瑟夫……真的是约瑟夫吗?真的是那个工作慌乱得手忙脚乱、被朗…梅耶的谣言弄得焦头烂额、因为作品选择和雨果吵得不可开交的约瑟夫吗?
提供。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哈阅读,给作品投推荐票、月票。您给予的支持,是我继续创作的最大动力!)
653雷霆一击
“国家询问报”至今都还没有完全从女巫审判的余波之中缓过神来,不过他们原本就声名狼藉,所以对于“名誉”这件事也并不是十分看重,这一次关于雨果的谣言,虽然其中有些蹊跷,但“国家询问报”为了抢新闻独家,希望报纸尽快从低谷之中恢复过来,结果还是犯了老毛病——在求证事实之前就把新闻见诸报端了。
当看到“国家询问报”的报道之后,紧接着,约瑟夫的动作就开始了,“美国周刊”马上就撰写评论强烈谴责“国家询问报”,不过詹姆斯…拉特撰写的这篇文章十分讨巧,他并没有详细说到底是什么事件,只是说“国家询问报”伤疤都还没有好就忘了疼,一直在捏造新闻,在没有调查的情况下就制造爆点、吸引眼球,这种行为对于整个新闻界来说都是一种可耻的存在。
“美国周刊”只是一本八卦杂志而已,他们的文章本来就是娱乐为主,当读者阅读到这篇评论时,更多是对“国家询问报”嗤之以鼻,等怀抱着好奇心翻开“国家询问报”阅读新闻时,先入为主的观念就会让大部分人一笑置之,认为“美国周刊”的话语实在是再正确不过,“国家询问报”又一次捏造新闻了。
毕竟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他们的视角和圈内人是不一样的。圈内人看待这个新闻,是看到雨果依靠潜规则赢得演出机会,这才赢得了展现自我的机会;但是在普通观众眼中,却是看到雨果在四部电影里展现出的绝对实力,自然认为雨果是依靠实力从试镜之中胜出。
这种观念的差异,再加上“美国周刊”制造的先入为主观念,普通观众自然是认为“国家询问报”故态复萌了。
最重要的是,除了“美国周刊”之外,就没有任何其他杂志对这次事件进行报道,也没有谴责“国家询问报”,就好像这只是一场八卦杂志之间的闹剧一般。所以泄露出去的流言只是掀起了一点点波澜,紧接着就没有了踪影。
但是,“国家询问报”的这一个并不成功的爆料却成为了约瑟夫下一步计划的突破口。不久之后,“洛杉矶时报”就惊爆一起好莱坞丑闻,被人们戏称为“刷票门”。
“洛杉矶时报”撰写了一篇文章,揭露好莱坞某位女性大牌制作人的恶劣行径,这位女性制作人曾经监制过奥斯卡提名的作品,也曾经奉献出票房出色的长红系列,是一位实力十分出色的资深人士,虽然近几年来因为作品的连连失利导致媒体曝光率急速下滑,但依旧颇具实力。
这名制作人近来的一件丑陋行径让人不齿,为了宣传自己最新推出的作品,她不惜利用职权之便进行了可耻的“刷票房”行为,虽然金额数目并不夸张,仅仅是几百万而已,但却完全破坏了圈内公平竞争的原则,北美票房市场应该是一个以观众为导向的存在,而不是由少数“权威人士”兴风作浪的游戏场。
该女制作人不仅进行了刷票房,而且捏造诸多负面新闻去打击直接竞争对手,最为可耻的是,她试图用潜规则的丑陋新闻将某位演员拉下马,对这位演员进行了无耻的污蔑和指责;但事实却是她看上了这名演员,求爱失败,潜规则也未能成功,因爱生恨,于是利用手中职权对其进行打压。
“如此恶劣行径,实乃是好莱坞业界毒瘤!”这是“洛杉矶时报”新闻的结束语,清晰地表达了尼古拉斯…麦克伦的深恶痛绝。
这篇新闻出来之后在圈内圈外掀起轩然大波,圈内人士震惊的是刷票房,这种行为其实已经逐渐被禁止了,因为这是破坏市场正常运作的行为,虽然依旧有人暗地里进行一些小动作,但基本上已经可以说是绝迹了,即使有,数额也不会太大。
这一次“洛杉矶时报”的报道如果属实,那么圈内人士势必要再次展开调查和肃清,因为这关系着整个圈内的正常运转,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
圈外人士对于“刷票房”的行为倒没有太多想法,因为几百万的票房比起电影总则上千万、上亿的票房数据,听起来就只是九牛一毛而已,根本不值一提;他们对于“女制作人潜规则未果进而打击报复”这样爱恨情仇、狗血八卦显然更加热情,人们都在纷纷猜测,事情的当事人到底是谁。
一时间,“洛杉矶时报”这篇报道引发了圈内外的一片热闹,人们都在推测着当事人的身份,凯瑟琳…肯尼迪、诺拉…艾芙隆这些女性制作人都纷纷躺枪,她们也不得不站出来表明自己的清白,一方面澄清自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