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个就是台词深度,看似平常普通的对话却值得让人一再咀嚼,细细品尝台词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层层推进、徐徐渐进,不经意间完成主题推进和核心思想升华,令人拍手叫绝。
又或者说,创新点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台词。
台词作为剧本构建的重要元素,其实这些年来已经逐渐被好莱坞遗忘,因为好莱坞更加鼓励结构的创新。在这一点上,“日出之前”和“生死时速”就是两个极端案例。
“生死时速”里面的台词完全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情节推动力,基本上就是用来放缓节奏的缓冲带和填补时间空白的废话,整个故事完完全全是通过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来推动,这是九十年代之后好莱坞电影的典范:视觉,视觉,视觉,一切都和视觉有关。通过视觉制造*,通过视觉制造亮点,通过视觉营造气氛。
但是“生死时速”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向人们展示了不同于“终结者2”这样视觉大片的复古效果,用最低廉的成本、最简单的方式将电影的视觉效果呈现出来,从而引爆观众热情。
而“日出之前”则恰恰相反,故事情节没有任何推动力,台词才是电影的核心,用台词来推动情节,用台词来控制节奏,用台词来升华思想,用台词来完成沟通,这几乎是将伍迪…艾伦的“话痨式电影”推向了一个全新巅峰。
人们总是认为伍迪的电影是最典型的话痨电影,“安妮…霍尔”就是其中的典型,通篇充斥着无数的独白、旁白和对白。但事实上,伍迪电影的对白只是辅助,他有一个情节主线,然后用对白去解说这个思想、去推动这个内核。
可是“日出之前”却比伍迪更加大胆,它完全用台词来构建整部电影,甚至没有主线。这比“低俗小说”也更加出格更加勇猛,但却是一种几乎无法复制的模式。原因就在于台词的生命力。
“日出之前”的台词几乎每一句话看起来都是废话,但每一句话也都是有深意的,几乎可以把电影里的任何一个段落摘抄下来,然后细细品味研究,其中所包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遍布了人生的角角落落。看似随意的台词却是精心安排,却又让观众察觉不出来。
如此深厚功底,完全体现了编剧的出彩和能力,同时也可以看出编剧的深厚文学底蕴和生活历练。这才是“日出之前”的最大亮点,可以说,剧本的深度足以成为专业编剧学院的教材范本。
所以,在罗杰看来,“日出之前”在“低俗小说”之后出现,两部都是话痨电影,却用不用的方式向人们阐述了台词的重要性,这对于现今好莱坞创新至上的剧本模式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和推动,这也会让人们再一次重新认识编剧位置的重要性。
基于如此原因,罗杰对“日出之前”赞不绝口;基于如此原因,罗杰给了“日出之前”九十五分的高分和四星满额的推荐;基于如此原因,罗杰认为雨果是一名天才,他认为雨果在编剧的位置上奉献了满分的首次演出!
第1075章备受追捧
如果雨果阅读了罗杰…埃伯特关于圣丹斯电影节、关于“雌雄大盗”和好莱坞再一次面临转折点的文章,他绝对会惊讶地下巴都脱臼了,难怪罗杰是好莱坞最权威的影评人之一,他对于整个行业的敏锐把握确实是高人一筹。
按照历史发展轨迹,好莱坞电影的确在九十年代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并且在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之后进入了大制作全面爆炸的年代,高投资高回报成为了好莱坞的极端发展模式。但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后半段,大制作却逐渐开始疲软,高投资也就意味着高风险和巨额损失。
“低俗小说”为独立电影打开局面之后,经过圣丹斯电影节长达十年的孕育,独立电影在2006年打响了翻身战,一部“阳光小美女(little。miss。sunshine)”从圣丹斯横空出世,惊艳了全美国,票房、奖项、口碑和人气全面丰收,不仅让好莱坞的各大制作公司都蜂拥到圣丹斯寻求下一步“阳光小美女”,而且还改变了好莱坞大型制作公司和独立电影制作公司之间的力量对比,狮门影业的强势崛起改变好莱坞版图就是写照之一。
所以说,罗杰几乎可以说是预见了未来十年的好莱坞发展轨迹。
虽然雨果没有阅读到罗杰的这篇专业评论,但是罗杰对于“日出之前”的赞誉评论却是在整个圣丹斯电影节广为流传,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由于圣丹斯电影节并不受瞩目,前来的专业影评人有限——来凑热闹的大部分都只是记者,负责报道,不负责写影评,像尼古拉斯那样的,虽然他撰写影评,但却不是完全专业的,更多是依靠他作为圈内专业记者的视角对电影进行评论。
“日出之前”在圣丹斯首映之后,首批评论一共只有八篇,综合评分在满分十分之中落脚于八点四分。最主要是因为除了官方场刊之外的四家媒体,评分都过了九分,所以一下就把平均分提高了起来,一举超过了两位竞争对手,目前高居圣丹斯已经放映电影之中的榜首位置。
其中,罗杰关于剧本的评论得到了不少认可。
必须承认的是,“日出之前”在登陆圣丹斯之前,其实人们对于雨果的编剧功力是有不少质疑的。
虽然过去三年时间里,雨果创造了无数辉煌,无论是演技还是音乐,雨果都交出了令人折服的答卷,经过金酸莓奖的低迷之后,雨果就好像是凤凰涅槃一般,创造了不可思议的奇迹,甚至改变了媒体的看法,将原本负面连连的马太效应改变成为了赞不绝口。
但是,即使是马太效应,也无法让媒体们认可雨果的编剧能力。即使是门外汉都知道,编剧和演员、乐队是截然不同的工种,这并不是触类旁通就能够学会的技能。所以,大部分新闻媒体虽然没有对雨果冷嘲热讽,但他们还是普遍认为,这就是一次玩票性质的尝试。
现在,“日出之前”闪亮登场之后却亮瞎了所有人的眼睛,人们不由自主就想起一件诡异的事:那就是“肖申克的救赎”编剧名单之中有雨果的名字,甚至还让雨果在金球奖上占据了一个提名席位。更为有趣的是,经过“美国周刊”的“提醒”,人们才记起来,雨果的学历背景可是耶鲁大学的古典文学。
刹那间,所有疑惑都得到了解答。
“兰开斯特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台词的魅力,当所有人都忽略了对话的真正意义时,当好莱坞已经对台词不再重视时,当台词逐渐沦为充斥故事框架的填充物之一时,他用台词作为框架、用台词展现深度、用台词勾勒灵魂,告诉了所有人:即使只有台词,也可以造就一部经典佳作。”
这个简短评论是来自于言辞一向犀利的“纽约客”,不同于“纽约时报”,“纽约客”作为纽约地区的“小资媒体”,他们一向很挑剔也很尖锐,他们只是坚守着自己的阵地,讲述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纽约客”对于圣丹斯电影节一向也颇有关注,虽然并不连续,但他们并不排斥来到帕克城去挖掘一些不同于好莱坞的作品。
这一次,“纽约客”就找到了“日出之前”。
不同于其他媒体,“纽约客”几乎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剧本身上,虽然人们都在讨论故事的浪漫唯美,在讨论电影呈现出来的爱情真谛,在讨论导演理查德的出众掌控能力,在讨论两位主角的化学反应,在讨论雨果和查理兹精彩绝伦的演出……但是“纽约客”却固执地把视线聚焦在了剧本之上。
“电影里出现的每一段对话都是有意义的,而且前后会形成呼应。
在电影开篇阶段,以一对夫妇的吵架开始,而男人和女人的第一个话题也就是关于婚姻的,’夫妻到了一定年龄,就丧失了互相倾听的能力‘,随后,这个话题也成为了两个人关于爱情所有讨论的争议点:爱情到底应该守护瞬间还是奢望永恒?瞬间的意义在哪里,永恒又是否真的存在?几乎他们每一个关于爱情的讨论都可以追溯到这个本源核心,从而引发激烈的争论。
同样是在开篇,女人曾经说过一句话,’我害怕死前几秒的意识,你知道自己就要死了‘,这句看似随意出现的话也贯穿始终,爱情从瞬间迸发转入永恒享受的过程就面临着对’永恒与死亡‘的恐惧,而两个人面临分离时错杂而纠结的情绪更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这样的细节有许多,贯穿整部电影始终。所以,这部电影适合大家静下心反复观看,细细地品味那些台词所带来的内涵和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