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12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乔公没想到杨锐会提这么一个要求,不由好奇的问:“怎么表现出来?”
  “我以日本为例。”杨锐道:“日本在二战以前,遭遇到的问题,与我们现在遭遇到的其实很像,那个时候,日本科学界不受欧美科学界的注意,许多成果虽然优秀,也不能被其他国家的科学家所重视,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日本派出了一支规模庞大的科学代表团,访问瑞典,并达成了多项协议,而这个代表团的最大任务,是向欧美科学界宣布,日本即将投入双倍的科学经费,用以支持日本人争夺诺贝尔奖。”
  杨锐看看乔公,道:“这样一支代表团,这样的访问和许诺,配合适度的宣传,是打开诺贝尔奖外墙的方式。否则,曾经身为圈外人的日本人,现在身为圈外人的中国人,是很难得到诺奖的。”
  “也不是没有中国人得过诺奖。”刘院士提醒了杨锐一句,更多的是给他解释的机会。
  杨锐果然跟上,道:“中国人或者第三世界国家的学者,能得诺奖的首要条件是离开祖国。在国外读研究生、博士生的外国学者,并且在国外完成主要工作的学者,是最容易得诺贝尔奖的,他们也被认为是圈内人的。但我不是,咱们国家大多数的学者都不是。”
  乔公“哦”的一声,看向刘院士。
  刘院士想了会,道:“是这样一个情况,细数下来,杨振宁45年赴美留学,李政道46年去的,都在美国的实验室里呆了十多年。丁肇中是美国出生的华人,也是美国读的大学,美国做的教授。”
  蔡教授道:“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往前数,84年获诺贝尔生物学奖的米尔斯坦是阿根廷出生的,也是在阿根廷读的本科和博士,但他后来又去英国剑桥读了博士,并且在英国长期任职。”
  “就是说,我们不光要走出去,让外国人看到我们。”乔公总结了一句。
  “是的。”杨锐尽可能的言简意赅。
  乔公点点头,却是道:“小杨,你为什么没有考虑留洋?那可比来找我容易的多了。”
  “有些事情,可以顺着他们,有些就不必了。”杨锐说着笑了一下,道:“我也想出去看看,但更想有了成绩以后,出国教教他们。”
  这句话,说的就有些张扬了,但以杨锐的年纪来说,却并不显得过分。
  乔公看着略显意气的杨锐,不禁笑了出来:“好,我同意了。”
  ……
  
第1247章 国家级推进(求月票)
  
  杨锐听乔公同意了,不禁精神一振。
  组织代表团这一项是最困难的,他第一个拿出来,并不指望着乔公能利落的答应,能得到部委的协助,他就很满意了。
  毕竟,这样一个规模的代表团,开销无论如何都是少不了的,还都是外汇开支,瑞典的物价是出了名的贵,后世的小资们都不见得玩得起,更不用说86年的国内了。而比经济因素更重要的,还有其背负的政治使命,日本人当年可以许诺未来投入双倍的科研开支,中国却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是否能有其他的合作协议,更不是杨锐所能参与的。
  然而,乔公就这样一个要求都没有的同意了,这种爽利,出乎杨锐的意料,竟是让他卡了一下壳。
  “不要急,慢慢想,能答应的条件,我还是愿意答应的。”乔公说的如此之坦然,更是令杨锐暗暗酝酿的气势为之一散。
  回想自己为此做出的准备工作,搜来的许多资料,杨锐表示很是无奈。
  蔡教授最是熟悉杨锐,莫名的一笑。
  杨锐被他笑的有些无奈,挪挪屁股,道:“代表团里,我想占个名额,最好能有个头衔,方便我和瑞典方面接触。”
  “这个你和外交部的人商量,做副团长都可以,总之,以你的需求为先。”乔公说话的同时,旁边的办公秘书就在速记,今天的谈话内容虽然不会公开,但都会记录在案的,就如起居录一样,随时可备查询。
  确定了此事之后,乔公又看着杨锐,笑道:“小杨同志也不要有负担,今年这个时机,其实是非常好的,前几年,84年吧,咱们中国代表团,到瑞典做国事访问的时候,瑞典的领导人就说,欢迎中国派遣各行各业的人才,与瑞典深入交流,后来我们就派了人去嘛。两国间的交往,就是这样,要你来我往,我们本来就是有相关的计划,只是我们以前更重视政治和经济上的交流,轻视了学术上的交流,现在补充一块过来,也非常好的。”
  瑞典作为中立国,是西方国家中,与中国关系较好的一批。瑞典本身就是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81年的时候,瑞典国王和首相访华,也是西方国家中较早的。
  而且,整个80年代,中国和瑞典之间的高层互访很密切,合作也颇为深入,一些从美国甚至苏联都买不到的高精尖仪器,中国都能从瑞典弄到。
  在医药领域,瑞典的投资也是先于其他国家的,与日本相当,属于比较谨慎但令人欢迎的稳定投资商。
  乔公说的时机好,也是因为最近两年的来往很密切,光是部长级的代表团,互相都派了好几个了,再加派一个,或者加塞杨锐一个,确实是很方便。
  杨锐知道更多的还是民间的新闻,对于政界尤其是高层的新闻知道的不甚了了。
  反正,他知道8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中国和西方都是蜜月期就行了。
  至于具体而微的地方,杨锐也就关心不到了。
  但是,对于乔公、蔡教授和朱院士等人来说,这个时机却是异常重要的。
  乔公紧接着亲切询问了杨锐实验室和项目的情况,看他说的顺畅了,笑问道:“看起来你想的很清楚了嘛,还有什么要求,就继续提出来好了,大胆一点,不要替我省着。”
  他说的如此大方,以至于做笔记的秘书都偷偷抬头,看了看现场。
  朱院士也趁机道:“杨锐,乔公都这么说了,你就放心提吧。”
  他太知道乔公,或者说上层对诺奖的态度了。
  当年国内获悉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奖之后,许下的条件比今天不知优渥到了哪里,若是能够得到一个原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的大方,或许会让某些西方国家相形见绌。
  这种大方是贯穿始终的,50年代的中国追逐杨振宁和李政道,70年代推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到2001年的时候,埃克斯篷在中国,还被问到,中国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科学家而不是国外的华人获得诺贝尔奖这已经属于病急乱投医的范畴了,埃克斯蓬的回答更加狗血和不负责任,他的建议是去中学,发现聪明的小孩,培养他们,给他们支持,在恰当的时间里,为他们的研究创造恰当的研究条件,并且允许他们自由思考。
  埃克斯蓬显然不知道,中国还有中科大少年班这种强悍组织的存在。不过,换一个角度说,中科大少年班正是因为杨振宁的建议而成立的,在这一点上,两个人的观点倒是出奇的一致。唯一的问题在于,中国人根本等不及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成长起来。
  70年代末建立的中科大少年班,成员多是十几岁,他们的研究高峰要到30岁乃至于35岁以后才出现,获奖或他类高峰还要晚上个十几二十年的,换言之,2020年前后的中国人,才能在朋友圈里刷到成批量的少年班鸡汤,虽然也是同样一批人,就在几天前,还在批评中国的教育制度。
  总而言之,国内政府尤其是高层,对诺奖的渴望是无与伦比的。
  只不过,这东西以前从未落到过中国人头上罢了。
  “那我就不客气了。”杨锐其实是不太适应这样的对话,略作思量,又道:“我还想希望能将自己介绍给瑞典科学界,用比较隐蔽的方式。”
  他露出腼腆的笑容,道:“是我国外听来的,用我的理解,想得诺奖的话,候选人要像是魏晋名士一样的,将自己介绍出来。”
  他这么一说,乔公立即就理解了,道:“我明白了,你想要国内怎么配合?”
  “最好是能由政府出面,再邀请瑞典的一些科学家访问中国,如果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流的话,我想他们是不会有所怀疑的。”杨锐说着停顿了一下,再道:“其实不以科研交流为目的比较好,也许可以采取医学交流的方式。”
  “请瑞典的医学家,到中国来,帮助中国提高医疗研究和临床医学的水平。”蔡教授立即给予了补充。
  乔公点头给予认可,道:“可以。”
  具体到怎么做,自然是要杨锐他们下去沟通与推进的。
  两项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