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至因为杨锐给的方案太一步到位了,以至于大家对于g蛋白偶联受体的晶体结构的猜测,都是不是很完整的。
理论上,谷强可以做出任何一种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并将之当做是g蛋白偶联受体的晶体结构,所谓指鹿为马是也。
当然,这种作假是很低级的作假,但历史上暴露的那些科研作假,又有几个是高级的。例如美国有实验室做艾滋病疫苗,注射入兔子体内,竟然产生了抗体,当年简直惊呆了药学界,结果始终重复不出来,只好承认造假。这就是典型的弱智造假,理所当然的重复不出来了,那要是能重复出来了,那不就等于疫苗成功了吗,也就不叫造假了。
离子通道实验室里,有熟悉谷强的研究员,也有不熟悉谷强的助手们,在信息不全的情况下,免不了质疑谷强。
实际上,看看白墙上的进度表就会觉得,质疑才是正确的国外顶级实验室的进度连10%的都没有,谷强竟然一口气将杨锐的方案给执行了下来,可谓是不合常理之极。
在初期的赞叹与震惊之后,大家的怀疑也就接踵而至了。
当谷强忙活了一天一夜,却宣布重复失败的时候,怀疑不可避免的露出一些尖尖角。
甚至谷强,也免不了要怀疑自己:我是不是弄错了?我是不是看错了?我是不是阴差阳错的得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结果?
回到实验室里,谷强憋着一口气,自顾自的开启了新一轮的重复实验,但是,他的外表远没有他的内心平静。
呀!
马的!
这一次,不等到晚上,谷强就再次失败了。
杨锐听到声音,来到谷强的实验桌看了看,问:“操作失误?”
“恩。”谷强懊恼之极。
“这样,我们先分析你上一轮的实验。”杨锐说着就点名道:“满海教授,陶学林教授,你们比较有经验,恩,再加个吴奇,过来,咱们一起帮谷强分析。”
满海明显有些不乐意,问:“您想怎么分析?”
“从头到尾,全部分析一遍,看看成功和失败的实验,有哪些差别。”杨锐回答。
满海讶然:“这要花很多时间吧。”
“也许吧。”
“我们……是不是不要把宝全部押到这里?”满海不免有些迟疑,他并不熟悉谷强,也就不愿意将宝贵的时间全部耗费于此。若是最后证明谷强的实验有问题,全面分析所花费的时间,或许会将离子通道实验室带向失败的深渊。
杨锐对此嗤之以鼻,道:“两次重复不出来,就要独辟蹊径?我给你两年时间,你能做出结果吗?栈道是那么好走的吗?”
他说的是极不客气了,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批评的语气了,满海身为北大的教授,被杨锐训的顿时满面涨红。
而在旁边的谷强同样是涨红了脸颊。
对他来说,杨锐此时的肯定,可谓甘露。
“那个,全面分析,是不是找出所有的不同的地方?”吴奇小心翼翼的举手,顺便岔开有些凝重的气氛。
杨锐转头,道:“没错,所有的不同之处都要标注出来。”
重复试验并不是轻松实验,照着书本做不出实验的学生对此应该更有感触。
“我之前就有看到一处,不知道算不算。”吴奇看看杨锐,又看看谷强。
杨锐和颜悦色的道:“你说。”
吴奇咽了一口唾沫,道:“我看了谷研究员的实验记录,他第一次做缓冲液的异戊醇是从3号柜拿的,第二次做缓冲液的异戊醇是从4号柜拿的。”
“有什么区别?是同一个公司的产品。”谷强原本还带着些期待,此刻就觉得无趣了。
他自己的实验桌距离3号柜比较近,换了桌子以后,就距离4号柜更近了,自觉没必要专门拿一个位置上的试剂。
吴奇有些紧张,道:“虽然是同一个公司的,但是我不知道算不算,4号柜的异戊醇是上个月送来的,专门放到这边,是给我们做练习用的。”
谷强的脸色登时一变:“怎么不标出来?”
吴奇小声道:“我们用的时候也是没问题的,就是不知道是不是影响到你这边的实验了。”
“我再做一遍。”谷强也不去与吴奇去争,展开实验桌,就操作了起来。
众人知趣的散开,但话题还是集中在谷强和他的实验上。
……
第1240章 胜利的号角
一间实验室内,四个实验组做同一个相似的实验,亦是蔚为壮观。
正常的实验室并不是此种模式的,无论是苏联的实验室、美国的实验室,还是中国的实验室,多元化的实验是实验室运行的先决条件,这就好像站在无数条岔路的中心,将所有人都往一条路上赶,时间长了,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另一方面,科研直到21世纪,其实仍旧是很私人的事,就像是现在,杨锐的设计和方案,以及谷强的个人能力与强运,乃是此项实验的主干,所以,强制要求别人来做配合,在越大的实验室里就越难。每个学者都有不同的想法,都有想要实践个人想法的意图。
不过,杨锐此时只是要求众人临时配合,加上有科研竞赛的存在,包括满海教授等人在内,大家虽然有点不自在,还是跟着做了起来。
三组重复试验,一组实验检查,真正运行起来,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离子通道实验室在多次扩容之后,也是终于体现出了它的价值。
多名高阶研究员,在20名科研汪的配合下,立刻将简单的狩猎,变成了规模化的围猎,一项项收获,很快就冒了出来。都是谷强当日没有注意到的细节,随着这些成果的出现,大家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所谓查遗补缺,虽然没有发表cns的机会,总归不是一无所得的。
杨锐坐镇实验室内,本身并没有去尝试着操作实验,他的手里拿着论文,状似阅读的样子,却是心绪难平,看不进去。
老实说,就算是重生了一次,杨锐也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能掌握一个规模如此庞大的实验室。
是的,如今的离子通道实验室,就可以称作是庞大了。
即使放眼全国,杨锐的实验室规模都可以排的上号。
普通的高校实验室,其实就是个人实验室,普通的地方高校教授、副教授们,申请一笔经费,弄一间教室或者面积更小的专用实验室,趁着大四的学生做毕业论文,骗两个过来就可以开工大吉了,没有学生就自己一个人做,倒也能忙得过来。
稍微高档一点的就是有资格做硕导的教授,能骗三五个研究生,剥削的久一点,训练的熟一些,就像是古代的铁匠招学徒一样,嘴里说着跟着学是又快又好,心里想的是怎么让他晚点出师。
博导级的教授更舒服一点,主要就是博士生的剥削年限更久,若是自家硕士考的,科研的延续性还能得到保证。
但是,就算到了博导,手底下也不一定能有几名非学生的助手,在学校较好的情况下,能有一两个属于正常,但一个没有的也很不少。
再大规模的实验室,在国内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松散的实验室大联盟,这是最常见到的模式,许多就是在一个研究楼里做研究,有表面上的隶属关系,实际上还是该做什么做什么,财权物都分的清清楚楚,不过是另一种称呼的院系大实验室而已,另一种就是杨锐目前所拥有的实验室,多名教授、副教授互相配合,可供调派,经费财权则由实验室主任提供。
这种模式,对实验室负责人的要求是超高的,首先一点,是你能凑够充沛的经费,其次,你得年富力强做得了一线工作。
养活一名科研员很容易,给几个钱就差不多了,不管是80年代的科研员,还是21世纪的科研员,平均工资都赶不上建筑工地的大工,但是,养活一个科研组是相当贵的,教授级的研究员运作起来,更是花钱如流水,一年用掉一栋楼的经费都很轻松。
“年富力强”则是一项更高的要求,如果不是年富力强的实验室负责人,通常很难维持得住一支紧密合作型的科研队伍。之所以要说“年富力强”,是因为经费好得,人的精力却是有限的。
例如同为超牛的屠呦呦和施一公,前者在一线工作的时候,是带着队伍的,当年为了做抗疟药物,国内组织的科研队伍人数上万,但是,在得了诺奖之后,屠呦呦却不可能借机建立起一个大型实验室了,无他,精力不济而已。
相比之下,施一公就称得上“年富力强”一词了,而且,他始终没有脱离一线工作,这才是最重要的,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