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开元公主搞事日常-第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是皂团么?”他指着一块用彩纸包裹着的长方形物体说道。
  店家点头应是,又说了这皂团许多好处,说是这是他一个亲戚家买了方子自己做的,别看现在经营皂团的商家多,但只有他们亲戚家的用料实在,据说贵家娘子用来洗练净手的皂团,也不过就是多加了些名贵香药罢了。
  庞帆在车盟见人用过皂团,是给他们这些赶车的洗换下来的“工作服”的。他知道这东西用起来有多便利,他眼前浮现阿娘搓洗得通红的手。
  “多少钱?”他认真地盯着店家。
  店家没来由地一抖,差点脱口而出的“十五文”瞬间就转了个调子。
  “十、是免费送的!”
  庞帆又不傻,他才不信。
  “那就当十八文吧!我身上只有这么多钱了。”他将剩下的十几枚铜钱都放在店家身前。
  店家喜出望外,又惊又喜地目送庞帆的背影离开。
  庞帆回到待贤坊,没有回家,而是径直来到坊中东北角一座不小的院子前。
  包括待贤坊在内的四十九坊地广人稀,坊中土地大多做了园林、耕地和祠堂寺庙,坊中空置的地方原本就多,这座院子,虽不知是哪家人家的,但早已经荒废良久了。
  院子的院门没关,门边立着块木牌,庞帆现在已识得不少字,他勉强辨认了一会,发现果然是自己认得的“女子惠生院”几个字,木牌的最下方还写着“xx坊”几个小字(不认得,但肯定是待贤坊),小字上方印着一方朱红的大印。
  今日大雪,待贤坊原本也冷清,但院门这里的落雪却被清扫得干干净净,庞帆还能听见院子里传来的说话声。
  “庞家嫂子你说得对!咱们这里都是街坊邻居,谁还不知道谁了?那刘家的药篓子不放人,咱们就一起去问问他,他以为他每日吃的药钱要从哪里来?!”
  庞帆听见这一句,脚下加快,几步就走到了院子里一座屋舍跟前,又一掀帘子,走了进去。
  “阿娘可要儿帮忙?”他进来就喊,同时在心里盘算着今天有哪几个兄弟不上工,他出去溜一圈能拉起多少人来。
  马氏一听见儿子的声音,再看他那个眼神,就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
  “二郎莫要捣乱,”她说,屋里的其他妇人也顿时安静了下来,她们不都是待贤坊的人,其中有几人用好奇的眼神打量着庞帆。
  马氏说:“这是我们女人的事,都是讲道理的人家,你不要一上来就喊打喊杀。”
  庞帆默默点了头,他原本的念头立刻就被他自己抛在一边。
  他将手里灰色的布袄递给他娘。
  “今儿天冷,娘要去别处,还是穿上的好。”
  马氏看了一眼,知道这是儿子刚买来的,她眉头不由一皱。
  他娘不接,庞帆就这么直挺挺地举着布袄。
  还是一旁的卫家婶子看不下去,她原本就是这对母子的邻居,又是待贤坊中的惠生院建起来之后,最早被马氏拉来的人之一,此时她一把将庞帆手上的袄子拿过来,不由分说地披在马氏身上。
  “二郎真有孝心,知道你娘今天一大早就来了,那时候雪还没这么厚哩!”卫婶子笑眯眯地道。
  庞帆对她感激地点了点头。
  “对了,”卫婶子又说,“二郎没事吧?那一会也跟我们去吧,你什么也别说,就站那儿就行,刘家那病秧子,有时候我真是不惜的说他。”
  庞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等庞二郎稀里糊涂地跟着他娘以及一众婶子们出发,在路上,他才明白他娘最近在惠生院都在忙些什么。
  却原来,虽说惠生院是为了妇女们互相帮助、为有需要的人找活计而建立的地方。但实际建起来之后才发现,即便没有活计可干,附近的妇人也极乐意一大早就带着自己的孩子上这里来。
  这一来,是因为带孩子是件极耗费精力的事。若是有人搭把手还好,但若是那些家里只有一对夫妻的,丈夫出去干活之后家里就再没别人了,娘子忙活着家务的时候,往往对孩子就看不过来,这样的日子久了,难免出了不少意外。所以,她们这样的人家,若是有地方能一起帮着照看孩子,再轮流回去做家务,这可就要让人放心多了。
  换句话说,惠生院一来二去,竟变成了附近几坊中的托儿所。
  而二来呢,又是因为这时正是冬日,小门小户家,原本过冬的柴薪就要花费不少,但若是所有来的人家凑一凑,反而都能给自己家省下不少用度。
  再有第三,虽说义学是办了不短时间了,但能带着孩子过去听的还是少数,尤其是在这围外诸坊里。而这惠生院里的管事,又大多是在义学里学了几门手艺的,为了做活,也是得了主办这件事的官府的吩咐,她们对来惠生院的人都不藏私,这便也成了一个小义学的模式。
  有了这几个好处,惠生院就已经是大家伙儿都乐意的去处,更别提这个冬天,惠生院还确实给她们提供了不少能赚钱的活计。
  所以,这些妇人每日天不亮就起来,打发了家里的劳力出去挣饭钱之后,有孩子的带上孩子,没有的就带上自个儿做活儿的针头线脑或是别的什么,再拎上些前日说好柴薪或是食水,就这么往本坊最近的惠生院一坐,然后便可以开始一边闲话,一边专心看孩子,或是专心做活儿了。
  等手头的活计做得了,就交给这里管事的(大都也就是本坊的人,比如待贤坊,就是马氏在领着这个衔),管事点检清楚,就给对应的妇人记上报酬。可以当天就结算,也可以先记着,等急用钱的时候来取,又或者是和其他妇人说好了,直接换成别人家的菜蔬米面之类,改天带回去。
  这也是为了防着某些家里的烂赌鬼,对于他们,是任何一点活钱都不能带回家里的。
  可以说,这个冬天,每个去过惠生院的妇人,心中都只有一个遗憾,就是这惠生院,怎么不离自家更近些呢?
  不过惠生院这样好,也有不少人说怪话的。
  首先就是那些被扔在家里不管的丈夫们,一日忙活,他们原本回来就有暖和的被窝和食水,但现在倒好,他们每每还得等娘子想起他们来,又或者是他们找上门去,才能将老婆孩子接回家吃顿热饭。
  而自家娘子和孩子都并不必吃他这份没滋没味的饭,还在一旁说什么“哎呀今日阮家婶子带来的咸菜真好,和于娘子的好汤饼正相配”之类的风凉话。
  这就难免一家之主们要说怪话。
  只不过,怪话说归说,还没有一个说让自家娘子不要去了的。毕竟,娘子们带回来的钱米总是沉甸甸的,儿女们的脸色和精神,也眼见得越来越齐整。小户人家都很实在,只要有实惠入手,又能节俭用度,这样的好事,难道还当真要放走喽?
  那才真是傻到家了!
  所以这些人还好,难办的,反倒是那些男人没有正经营生的家庭。
  而马氏在惠生院开起来的这十几天里,几乎每日都要拉起所有姐妹,到类似这样的人家走一趟,把被她们的丈夫关在家里不许出门的妇人们“解救”出来。
  庞帆听到这里,已经开始盘算,若是他来办这件事,他要带多少小弟才能把人硬抢出来,还能保证不造成太大的破坏。
  结果他这个念头还没说出来,就被他娘狠狠地嘲笑了。
  “你就知道硬来!”马氏冷笑一声,“人家回去还要过日子的,哪里能像你小子和别人打架一样,冲进去莽就完事了?”
  庞帆摸了摸头,“那还能怎么办?”他问。
  于是他就被以他娘为首的热心大婶们集体教育了。
  作为邻里斗争经验丰富的本坊大婶子们,她们深知家长里短的威力,所以她们斗争的手段,说白了也就一招,那就是流言蜚语。
  大婶们手中牢牢掌握着本坊的舆论大权,原本就已经是一坊之内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决定着街坊邻居之中,谁家的名声好些、谁家的名声差些。在这所有人都只是勉力维生的围外四十九坊里,这一点差别,也许就决定在关键时刻,是否有人伸出援手。
  而这股力量,在有了一个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之后,更是一改往日的低效和分散,一举成为一件指哪打哪的核武器!
  马氏她们在经历过几次实战之后,已经总结出了足够的使用经验。
  庞帆很快就亲眼见证了一次“解救”。
  刘家有一个病蔫蔫的男人,一个脑子不好的老太婆,以及一个家里家外一把抓,但对丈夫和婆婆唯唯诺诺的媳妇。庞帆往日还挺同情这一家,但今日一见,发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