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不愉快一样。
大太太对三个侄子的关心,也还是那么诚挚。
几个孩子就忙倒过热酒,一人饮了一杯。
唯独七娘子与九哥都是滴酒不沾。
敏哥是大哥,一手执壶亲自给弟妹们斟酒,到了七娘子和九哥跟前,见两个弟妹不约而同地摇头婉拒,不免有几分讶异。
侧头一想,却也就明白了过来。
他的眼神就微微地黯淡了下去,只是冲七娘子并九哥点了点头,也没有多劝。
自从二太太事发后,敏哥这孩子就越发的沉郁了。
好像一夕间就长成了大人。
七娘子与九哥若无其事,吃过了饭,各自回了偏院休息。
到了黄昏时分,才各自带了丫鬟,进堂屋给大太太请安。
大太太正和大老爷对坐着吃茶,见了一双儿女并肩进屋,一时间,都有目眩神迷之感。
九哥与七娘子过年就是十一岁了。
虽说长得相似,却也有了显著的区别。
九哥很“活”,瓜子脸上的一双大眼,永远波光粼粼,似喜非喜、似怒非怒,叫人捉摸不定。
抿起的双唇,却又带了一股说不出的倔强。
就好像一头还没有成年的小豹子,虽然力量还不足够,但遇事也已经有了自己的主张。
七娘子就很静。
剪水双瞳波澜不兴,举手投足都是慢悠悠的,却自带了灵醒的味道。
这一双儿女联袂而至,又都穿了洒银满绣的鹤氅。
就是金童玉女,都没有这般醒目。
大老爷就心满意足地长叹了一声。
“孩子渐渐地都大啦。”和大太太感慨。
大太太却是满心的酸楚。
“孩子都大了。”她低声应和着丈夫。
两夫妇就又带着七娘子并九哥,进了先贤祠。
以大老爷眼下的声名地位,为独子的生母讨一个九品诰命,那是易如反掌的事。
毕竟,这也是大老爷的家事,抬举一个二房太太,还不至于有人会不识趣地告到御史台去。
不过,为了抬举二房的事特意开个家祠,就有些过于隆重了。
索性提前到腊月里,乘二十九祭祖的时候,禀告祖宗,把九姨娘的神位抬举到小条案上,也就算是告诉过祖宗了。
姨娘毕竟是上不得台盘的东西,进门是在黄昏,抬举她也要在黄昏。更不值得为此邀请亲戚朋友观礼,也就是主人主母并生身子女参与罢了。
大太太既然答应了抬举九姨娘,也就没有在这些事上作梗。
几个人在念先祠前立定,大老爷大太太略微鞠躬为礼,九哥与七娘子却是结结实实地二跪六叩。
才由九哥亲手请了九姨娘的神位,摆放到了屋子西侧下手的小条案上。
毕竟是偏房,就算有了上条案的殊荣,都只能另辟小桌摆放。
摆放好后,大老爷与大太太便先行离去,九哥与七娘子还要打扫屋宇,再次祭祀九姨娘。
两个孩子一个捏了扫帚打扫地上的浮尘,一个拧了手巾,擦拭着九姨娘的神位。
杨门封氏四个简简单单的黑字油光锃亮,其实根本没有多少擦拭的必要。
七娘子却擦拭得很认真。
九姨娘的音容笑貌,在在重现眼前。
“寄人篱下,只有忍……”她的苦涩。
“想不到嫁到了杨家,还要凭着这手绣艺养活我和囡囡。”她的自嘲。
“要听话……太太这个人……心地其实还算软的。”她的盘算。
“正是你出头的好机会!”她的筹划。
就算现在被写进了大太太名下,她心底却一直很清楚,她真正的母亲是谁。
擦拭过了神位,她又和九哥一道给九姨娘行礼。
二房太太,不过是二跪六叩就全了礼。
但不论是九哥还是七娘子,都结结实实地行了三跪九叩的全礼。
屋外已是晚霞满天,藏青色的天空里,血色肆意涂抹。
不知哪里来的寒鸦,落到了念先祠外的松树上。
……………:新鲜**地一章送上
天气又热了,唉……
团年
二十九祭祖,三十就是团年。
有了二老爷和三个堂哥,这个年就过得分外热闹。
古代的人家,日子兴旺不兴旺,就看守岁的人数。
杨家已经过了好几个冷冷清清的年,屋里屋外,统共就是大老爷和九哥两个男丁。
就算女儿再多,也都不觉得热闹。
今年就不一样了。
二老爷带着几个子侄,里里外外地贴挥春、放鞭炮。
又率众去厨房偷了炸物,什么炸丸子、炸小鱼儿……
惹得大太太笑骂:“自个儿当家做主了,还是当年长不大的样子。”
几个女儿家也被带动得高兴起来,以五娘子为首,往下的几个小姑娘都拿着棉布做的小老虎彼此嬉戏,还有各种各样的玩物,羊骨头做的骨拐、沙包、双陆……
平时,这些大家女儿要行动贞静,就算是五娘子这样的性子,也只敢打一打双陆。
这种蹦蹦跳跳的玩意儿,也只有过年的几天,能拿出来玩耍一番。
几个小姑娘都玩得满头是汗。
大太太、二太太和三娘子、四娘子就要文雅多了。
三娘子并四娘子一拨,同大太太、二太太抹骨牌,后来两个长辈打得兴起,索性给了几个姨娘脸面,大家就坐下来凑了四个人的方阵,让三娘子和四娘子到一边去抹骨牌。
大老爷反倒空闲下来,就让浣纱坞的三姐妹给他捶背捏脚,在里间闭目养神。
大太太就得空叮嘱几个小辈,“进出的时候,动作轻一些。你们父亲一整年劳顿,也就是这几天能歇一歇。”
“是。”几个小娘子响亮的回答,反而惊扰了里间的大老爷,让他微微的鼾声,为之一顿。
大太太不由好笑,“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大老爷却也没有生气,反而叫了三娘子进去,和她说起了闲话。
屋内屋外,和乐融融。
到了晚上,就在西次间、西稍间开了宴席,众人热热闹闹地吃过了,就各自分了几拨,或是搓麻将,或是掷骰子,都拿金瓜子做赌注,也不计输赢,就图个喜庆热闹。
七娘子也混在姐妹堆里,和几个姐妹丢骰子抢红,早早地把一把金瓜子都输了出去,倒是五娘子的手气好,面前的金瓜子足足有一小堆。
六娘子也输得快,眼前渐渐地就没有了筹码,就拉了拉七娘子,两个人同时出手,快若闪电,就把五娘子面前的金瓜子抢了一把回来。
三娘子倒被逗得大笑,就连四娘子都露出了笑意。达哥、弘哥更是早笑得捶胸顿足,五娘子气得直拧六娘子腰侧,“吐出来吐出来,看我不撕烂了你的嘴!”
从今到古,跨越百年,什么都变了,这份年味却是不会变的。
到了快交子时的时候,全家人又团座着包饺子、元宵。
杨家是西北人在江南做官,北方人交子时要吃饺子,南方人却要吃元宵。杨家索性各包一份,都吃几个,也算是入乡随俗,又不忘本。
二老爷就轻声细语地教弘哥。
“拿虎口来挤一挤上头,再用力一捏,双手一个使劲。”
一边说,一边就包出一个俏模俏样的小饺子来。
“试试?”
弘哥到底是男孩子,心粗,笨手笨脚的,倒是捏破了现擀出来的饺子皮。
就连六娘子,平时穿针引线,最巧的一双手,都包不出一个好饺子。
倒是大老爷、大太太同二老爷,都是一捏就出一个,最标准的元宝样式。
二老爷看着丫鬟们把孩子们包出来那歪七扭八的饺子端走,倒是有感而发。
“从前家里哪里有这样靡费,虽说也不至于短少钱财,却也是断断不敢浪费了物力……还记得大嫂过门第一年,包出来的饺子一下水就散,后来竟成了一锅糊汤,大哥还不是硬着头皮,点了香醋全喝下肚子里?大年初一的,进了茅房就不肯出来……”
众人便哄堂大笑。
大太太连手里的饺子都笑得捏不住了,冬菇虾皮馅撒了一桌。
“二十多年前的往事了!”
她看着二老爷的眼神就温存了起来,“才进门的时候,二叔连个大字都不识,成天和族里那一等下三滥的无赖子弟厮混,衣服也不好生穿,一件破褂子敞开着,露个油光黑亮的肚子!”
几个儿女看着眼下衣冠楚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