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段誉此时心中更为纠结,十余年前的那次三十七洞蛮长叛乱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次他以为国家,是大家的国家,不是他高家的,也不是段家的。为了国家,他走下宝座,伸出手来,和高泰明开始了联合。如果当时自己稍微变心,或者,心里稍微龌龊一点儿,狠毒一点儿,联合三十七部,强强联手,订立盟约,内外夹击,给高泰明背后一剑,他不丧命,也得脱层皮。
可是,段和誉没这样做,甚至都没这么想过。他知道,分裂,不利于国家,也不利于民生。因此,他一咬牙,丢弃了致死高泰明的机会,丢弃了夺取权力的时机,而是和高泰明组成统一战线,净化内部,消除矛盾,以皇帝之名号召大家平叛,甚至为了取得高氏的信任不惜主动封他儿子高明清为鄯阐候爵,领兵镇守鄯阐,
鄯阐,那可是高泰明的根本,是高氏的根据地,占住这儿,提一旅人马,就可以遥控朝政,宰割天下,睥睨江湖。段誉知道高家那点私心,担心自己到前方去了打得热火朝天,和叛军玩命,后面的皇帝却不甘寂寞,突然发动兵变,把自己一家老小都炒了,那可是哭天无路,因此他自断后路取信于高家。
最终大理在战乱之后,走向和平,走向兴旺,走向繁荣昌盛;高家,保住了相位,保住了权力,保住了他们的荣耀;段和誉呢,失去了一次可以主宰大理的时机,作为古代君主能做到这点,就足够伟大了,足够流传千古了。可他生存状态虽然有所改变,依然没能换来高氏的让权,仍处在高家权力压迫下,如磨盘下的一棵树,如夹缝中的一棵松,处在一种尴尬的地位。
现在历史再次重演段誉却犹豫了,自己为了巩固帝位费尽心思终于取得了大宋的敕封得了一道护身符。当大宋也向他伸出橄榄枝欲与大理联合开发东川郡矿场、重建榷场,这可以说是一本万利的好事,既能进一步拉近和大宋的关系,又有丰厚的利润回报,却因为高氏的私心一次次的拒绝了大宋的善意。
高氏所为使段誉十分不满,可又无可奈何,因此在叛乱发生后,他没有第一时间下诏支持高氏的军事行动,而是抱膀子看戏!原因很简单,他想看看高氏如何处理这次危机,自己能否找到机会。此刻大宋使节已经到了羊苴咩城,告知其大宋已经师出大理,要求其召集大理各部蛮长由他们调停各部之事,以便早熄兵火。
段誉听了眼睛一亮,大宋的国书没有交给高氏,而是越过他们直接送到了自己的案前,其中的意味呼之欲出…
第二百三十二章心动不如行动
赵柽在采用和平手段无法取得大理国的铜矿开采权之后,不得不另觅它法。军事手段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但也是后遗症最大的方式。首先宗主国擅自出兵灭掉一个恭顺的藩国,在大义上有亏,难以服众也会使其他藩国心生警惕;再者大理国地处边陲,民风彪悍,艰苦的生存环境养成好斗的性格,而且那里山高林密,瘴气肆虐,若想征服他们将花费很大的力气,弄不好就要陷入无休止的镇压、反叛的怪圈中,将大宋拖入战争的泥潭。
因此赵柽想到了现代的颜色革命,内部的动荡会给他们制造机会,大宋可以凭借平时一文不值的宗主国身份参与其中,即便动用武力也是合情合理的。其后可以建立一个亲宋政府,利用他们操纵大理国内政,左右他们的政治方向,实现间接的统治,即可以使大宋免于深陷其中,也可避开舆论的谴责,而且还能确立自己老大的地位。
赵柽也知道自己这事情办的不地道,完全是为了掠夺对方的资源而发起的一场有限度的战争,搞得大理国鸡飞狗跳,四邻不安。但是这就是弱肉强食的世界本质,没有足够的资源就无法维护自己的利益,保护大宋的安全,怪也只能怪高顺贞太不识抬举,为了他自己的那点利益触动了大宋的利益。可是做得是龌龊事,却需要给其披上一件华丽的外衣,以正义之名去干!
而大理国的现行体制和内部矛盾也给赵柽提供了条件,因为大理国建国之初便实行原始的封建分封制度。就是以族人心腹戍守各地以为屏藩,就是将族人分封到并津要害。使其戍守富沃之区,聚敛钱财。希望借助他们拱卫中央。高氏当政后,同样采用这种方式,将族人分封各地。大理国逐渐形成一个个以血缘为纽带的地方势力,往往爷爷是省长,儿子们是市长,更多的孙子们是县长的局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落又分化成数个小部族分治,所以大理三十七洞部落也只是个虚数,实际数量恐怕他们自己也弄不太清了。到了这时社会危机逐步加深,阶级冲突与民族冲突此起彼伏。边夷各地纷纷拥兵自重,政府的有效控制渐被弱化,高氏弄权更加深了部族间的矛盾,整个国家体系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
为了实现控制大理国的目的,赵柽派出了明暗数路队伍。明的便是大宋使团,他们以通商,建互市为诱饵挑拨地方和中央之间的矛盾,为动乱的发生埋下伏笔。再者就是以金赫**师为首的僧团,他们以传法论经为名进入大理。利用辩经的机会将君重臣轻的理念灌输给段誉,影响他的判断力和心性,加深其对高氏掌权的不满。
暗的一路也分为两组,一组是以盛字堂中的几位掌柜组成。他们巧舌如簧说动东川部的蛮长将那些蕴藏丰富的铜矿卖给了自己,花的那些钱看似不少,其实与这些铜矿产生的效益相比不过是九牛一毛。而这些钱也成为他们敢于和高氏对抗,脱离中央的动力。成为动乱发生的导火索;还有一组是由特战大队和情报司行动队派出,他们的任务是先期进入大理国。进行战术和战略侦察,了解地理水文和民情,掌握大理兵力和装备情况,为后期大军进入提供有力的情报。
与此同时,高宠得到皇帝的授意,调动部队秘密向大理国靠近,同时针对大理国的地形和军队战术特点进行战前训练,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而他也得到皇帝的授权,全权处理大理相关事宜,战斗的开始和结束及强度由他掌握。而文的方面则由马扩和泸州知府负责,协助高宠把握时机处理好相关事宜,总得原则就是‘恩威相济,有限武力,多极并立,乱中得利。’…
如今大理国已经是内乱迭起,群雄逐鹿,多极势力已经呈现,大宋势力也成功的介入其中,而段誉的态度也变的暧昧,在国家面临分裂的情况下并没有主动站出来表态平叛,只有高氏在苦苦支撑危局,显然他已经对高氏擅权已经有了想法。这一切都朝着赵柽构想的方向在发展。
赵柽于是向大理国发出明旨,表示了对其国内形势的关切,希望各方冷静不要以武力解决问题,而是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朝廷和地方之间,各部之间的矛盾,保护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号召大理百姓和各部蛮长团结在国王的周围,迅速结束动乱,恢复和平。
同时,赵柽传谕命江南镇抚使高宠为大宋潼川路和广西路、梓州路宣抚使,全权处理此事。大宋与大理接界各地方在边境地区建立难民营,接纳逃入宋境的大理难民,提供衣食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保证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沿边各军要加强戒备,防止战火波及到大宋,而且要做好战备工作,一旦大理国形势恶化,接到求援后可以迅速出兵协助大理国政府平叛!
…………
“法师,您对大宋皇帝的圣谕如何看!”段誉手捧圣旨请金赫过目想听听他的意见,他早就听说过金赫的大名,在其入滇后便将他请进宫,听他讲经,见其谈吐不凡,无论是佛事还是政事都有独到的见解,日渐倚重,将其奉为国师,遇事多有请教。
“阿弥陀佛,此中意思十分明了,大宋皇帝十分关注大理国的动乱,愿意协助大理平息叛乱,减少杀孽。”金赫是计划的制定者之一,怎么会不明白,只是看到段誉虽然心动却没行动,因此还想看看。
“唉,现在高氏弄权搞得国家不宁,百姓遭殃,都是本王的罪过啊,可本王令不出殿门,对皇帝的好意也是无能为力啊!”段誉叹了口气说道。
“呵呵,国主难道看不出皇帝的意思吗?他的旨意是发给您的,说明皇帝心中只有国主而没有高氏!”金赫笑笑说道。
“哦?!”段誉好像很吃惊地出声道,“依大师所见,皇帝是不是不知我大理之事呢?”
“非也,小僧曾与皇帝少年之时有过数面之缘,其见识绝非我辈可比,对世事洞若观火,怎会不明,他是想帮国主啊!”金赫双手合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