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窝心)-第6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燕亲王越来越离谱了,不但‘勾结’党项人,而且还跟女真人扯上了关系,这还不够又与义胜军搭上了关系,面对势力日益膨胀的赵柽,梁师成坐不住了。如果在任其发展下去,有一天皇上想不把皇位传给他都不可能了,于是他找上了同样不安的赵楷,还想办法拉上了太子赵桓。

梁师成知道太子对自己这个弟弟一直是竭力维护的,也知道他打得什么主意。他是想培植自己的班底,以燕亲王的势力对抗那些威胁自己地位的人,为自己有一日登上皇位铺路,要想让他自毁‘长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他也知道自己与太子的关系势同水火,完全没有办法直接沟通,但是他有自己的法子将其拉下水,而这个中介就是太子府詹事耿南仲。

耿南仲对太子可以说是尽到了一个老师的责任,在赵桓最困难的时刻一直站在他身边,从中周旋,甚至不惜自降身份,投靠了李邦彦对抗王黼对太子的挤压,可以说谁对太子有威胁他都会毫不犹豫的扑上去。有了这么一个忠心护主的人,梁师成只需将燕亲王的所为通过各种渠道有意无意的透露给耿南仲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了。

而这个目的也轻松达到了,就在赵柽进入代州校阅,插手义胜军的事情发生后,耿南仲找到了一个单独入奏的机会,郑重其事的向皇上禀告说:“燕亲王是一个轻浅浮躁之辈,权宠太盛易生奸变。现在他控制着河东、河中十几万兵马,又插手义胜军之事,如不加以节制必生祸患!”

对于太子的反戈一击,作为一个在宫中混迹了半辈子的梁师成并不感到意外,古人常说,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可宫中的事实往往是:正是同根生,相煎才会急。而他对于这种能挑起几个兄弟间战争的自信,来源其实很简单,就是攀比心。

无论是梁师成对童贯的嫉妒,还是赵楷对赵柽的蔑视,追根究地,可能都是攀比心作崇。赵楷觉得赵柽全盛逾己,说不定赵桓心里也会觉得赵柽是最得圣心,所以才会通过相互拆台来表达他们的不平和愤怒。搅得朝廷风云再起和他们之间的种种矛盾,说穿了,不过如此,其实就是因为出身相同,所以强烈渴望压过对方一头。

相同的出身提供了最强的可比性,相似的攀比心又让双方戴上了一幅同样不可靠的有色眼镜,这种有色眼镜又强化了同一种扭曲的竞争意识,因此乞丐不会嫉妒富翁,只会嫉妒别的乞丐。说到底,人有时候不快乐,不是因为自己不成功,而是因为别人的成功…

其实对于赵柽的势力的发展,赵佶不是毫无警觉,有些甚至是在其纵容下才得以实现,而赵佶当初之所以选择赵柽出知河东,一是因为觉得自己对他有所亏欠,二是觉得赵柽长在乡野,没有沾染上官场中的习气,而且岁数尚小,背景比较单纯,母族地位卑微,如果他不和朝廷大臣结党的话,就不足以对朝政产生什么影响;再者就是怎么说也是自己的儿子,自己也还‘年轻’,也不足以对自己的皇位构成威胁。

如今的赵柽,已经不再是那个难登大雅之堂的小皇子,而是在帝国政坛上炙手可热的重量级人物,控制着两路的封疆大吏,在西北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小集团,虽没有和朝中大臣勾结,但是却和外族保持着良好的关系,通过各种渠道和他们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利益关系。

听了几个人在自己耳边嚼舌头,赵佶猛然意识到自己的儿子可能已经对自己构成了威胁…(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第一百七十四章措手不及

赵佶前思后想了片刻,却发现二小子好像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已经有了结交朋党的嫌疑,甚至已经逾越了自身权力的边界,这就意味着他也许只是中无意的行为,而他所做的一系列事情也只是听从了自己的话,毕竟让他护送完颜斜也是自己同意的,而且当时两国还在蜜月期,即使现在也是盟国,给他扣上通敌的帽子似乎有些不妥。

“陛下,近日传闻燕亲王在代州校阅河东军,并调集河东数将兵力演兵,几次逼近女真人的防线,似在向他们示威,金国很不满,遣使前来问罪,对燕亲王颇有意见!”李邦彦看皇上面色稍缓,刚才的话似乎没有引起多大效果,又说道。

“燕亲王也真是不大懂事,现在我们正向金国讨要西京,他却在这个节骨眼上做出些有伤两国和气之事,唉…”梁师成摇头叹息道,他的话看似惋惜,实则却是火上浇油,经过两次试探后,梁师成至少已经看出皇上对其生出了戒备和猜忌之心。。。

“是啊,陛下一直以收复燕云为任,燕亲王也应体谅圣心,现在却挑衅金国,岂不是把军国大事当成了儿戏,辜负了圣上的重托!”李邦彦也跟着添油加醋地说道。

“二哥儿几次上奏要领兵出击燕京,都被父皇所拒,让他留守河东,很多人因为收复幽燕都受到了封赏,偏偏二哥儿什么也没有,定是有了怨气,可能因此才做出如此不智之举!”赵楷来了个总结道。

“你们可听到了什么话?”赵佶的眉头又皱了起来。沉声问道。

“哦,也没听到什么。就是对皇上未恩准他回京抱怨了几句,再就是说什么花钱买回燕京府这是赔钱买卖。连累的河东也跟着倒霉,大家都没钱花!”李邦彦像是随意地说道。

“他这些话是私下说的,还是说给众人的!”赵佶脸色阴沉地问道。

“陛下,燕亲王脾气不好,可能也就是与大家发几句牢骚罢了,现在他那个宣抚使也不好当。”梁师成笑笑说道。

“哼,不好干可以不干,既然嫌河东穷…”赵佶冷笑一声道,心道这孩子岁数大了。心也越来越大了,应该给他点惩罚了。

………

四月,正忙于安置移民,整训军队,春耕播种的赵柽突然接到圣旨,将毫无心理准备的赵柽搞懵了,诏命童贯为河东、河北、陕西和燕京府宣抚使;赵柽为枢密院副使,奉朝请者,提举太乙宫使;忠勇军转为驻屯军。就地屯垦。

赵柽捧着圣旨发了半天呆,不知道事情为什么会突然毫无征兆的直转而下,自己虽然被任命枢密院副使,奉旨位在参知政事席上。乃在朝议事,排列席位,仅次於左右相。看似升了官,可那只是个挂名的荣誉衔。乃有官而无专守,根本没有实权。

奉朝请者那也是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古称春季的朝见为“朝”。秋季的朝见为“请”,奉朝请者,即有以加朝会的资格。朝会,就是由皇帝定期主持召开的政务大会。朝会有严格的礼仪规定,皇帝坐北朝南,各个部门的大臣和官员按规定位置站立,向皇帝汇报情况,或各自提出不同意见。朝会上不能解决的事情,朝会结束后,皇帝还可以点名哪些大臣留下,专门开小会讨论。

官位晋升到一定级别,有资格参加朝会的叫“朝官”。宗室成员到了一定级别也算朝官,他们在朝会上集中站立的位置位于殿廷的南部,因此也叫“南班”。宋朝规定,对于朝廷大事、国家大事,参加朝会的宗室成员一律不准说话,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的权利。

赵柽也不是没参加过这种朝会,在朝堂上,他们就是一个沉默的群体,一个在数量和整体上的象征,让大臣官员们时刻意识到宗室的存在。既然参加朝会只是摆样子,很多人也觉得无聊,经常有请假的,赵柽尝了几次鲜儿后,也是能躲就躲,不去当木偶了,否则只会成为朝臣们嘲笑的对象,因为,连有资格说话的朝官也不会那么认真的。

至于那个提举太乙宫更是扯淡,这个官职是他爹独创的,一般是作为寄俸官安排给致仕或是免职的高官的的荣誉职位,一来以示恩宠,二是多份工资,刚刚复出的蔡京就一直享受着这个待遇,现在正好转给了赵柽。

但是令赵柽纳闷的是旨中并没有让他回京,也没说明他的归养之地,这是什么意思啊?按说作为皇子他没有实职后应该回京到,要是不准回京也应该说明安置在某地,可赵柽纳闷归纳闷他不会为此事上访的,自己乐得在外当个逍遥王爷,如果真回到京中那才是倒霉透顶了呢!

因为宋朝不光限制宗室的政治权利,还限制他们的行动自由。赵姓宗室在京城居住并非自由状态,并非自己有钱,想住哪里都行,而是由政府统一盖房子,集中居住。还有具体的‘门房制度’,他们不能随便外出,外出要申请,回来要登记。对于宗室成员会客同样有规定,与朝中大臣、官员见面,除非被批准,否则一般情况下不允许。

而且,宗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