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死不休都扔出来了,这等于是正面宣战一样的决定,换成一般人也许老家伙并不在乎,可是李承乾说的这句话他们却不得不好好考虑。
毕竟“睚眦必报”的名声不是凭空得来的,谁知道他会把仇记到什么时候,若真的是将来有一天这小子登基了还在记仇,那可就是大大的不妙。
不过这只是文官一系的想法,武将一系却是听的热血沸腾,一个个仿佛看到了鼓角争鸣、长缨出征的场面。
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大唐的将军们已经老了,再不出征只能等着老死榻前。没人喜欢这样,建功立业、封妻荫子是所有将军的梦想,虽然有些人已经实现这个梦想了,但将军的价值体现在哪里?若是没有战争,都回家种地去好了。
所以武将们很喜欢那句“纵九死亦无悔”,自然而然的,这些人便站到了李承乾的一方,与文官一系壁垒分明,形成对峙的局面。
一句话说白了,李承乾说得再好听,到最后还是离不开利益两个字,只不过表现的并不那么明显,而且说的好听了许多。一切的一切离不开一句话:团结大多数,拉拢少数,坚决打击极少数!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孔颖达……这些老家伙则是有些发懵,不就是争论要不要出兵高句丽么?怎么就上升到不死不休的地步了?这不是“扬沙子”么,这么搞下去这“天”可就要被聊死了。
所以,有鉴于李承乾的疯魔,几个老家伙很明智的闭上了嘴,不去招惹这个疯子。
“怎么?为何不说话?一个个人模狗样的装神弄鬼,当着异族的面显尽你们的本事,也不想想大唐的今天是怎么来的,真当这一切都是你们用嘴皮子换来的?”
“若是你们真有这个能力,干嘛不去高句丽把那百万将士的遗骨给要回来?百万将士战死他乡,至今忠魂不得返乡,数百万被掳掠的中原百姓还在高句丽望眼欲穿,而你们却在这里唠叨这样那样的困难,大唐的米就养出你们这些废物么?!”
李承乾说着说着是真有些急眼了,原因无他,只是想到后世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生在中原大地上的悲惨记忆。
后世“太宗”说过:落后就要挨打!
落后是什么?一个是科技上的落后,生产力上的落后,更重要的就是思想上的落后,总是躺在功劳簿上面想着吃老本,想吃坐吃山空,在这样的思想下,即便是有着强大的科技,也无法避免挨打的结果。
辫子皇朝的北洋水师落后么?并不落后!可为什么倭国却敢于向其发出挑战?还不是因为懈怠,还不是因为不思进取,若当时的朝廷真的是一个锐意进取的朝廷,北洋水师又怎么可能没了上进的动力?
想到这些,再看看眼前这些一个劲提着各种困难,却不想着如何去解决的混蛋,李承乾知道,哪怕不是为了这次东征,自己也要和他们“不死不休”,趁着老头子还在皇位之上,借着老头子的手把这些已经堕落的家伙赶出朝堂。
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情况下,这帮家伙很有可能带坏了整个大唐的风气,到时候落到自己手里的大唐将会变成一个腐坏的大唐,再想要整治怕是就要伤筋动骨。
“臣等有罪!臣等惶恐!”长孙无忌带着,一众朝臣再次拜倒。
没办法,李承乾已经把道德标准抬到民族仇恨的位置上,此时再要弹劾他,便是等于站在中华民族的对立面,这可是能让人身败名裂的事情,一群人不得不慎之又慎,暂时服软。
至于说东征高句丽的事情……日子还长着呢,大不了不表态好了,否则被带上民族败类的帽子,这辈子就完犊子了,不光将来自己抬不起头来,子女后代什么的也会跟着受牵连。
而且以李承乾那小子的性格,如果不落井下石,玩一把痛打落水狗,日头都特么能从西面升起来。
“好了,都起来吧,时间不早了,散了吧!”不动声色的看着下面众臣,心里怎么想的没人知道,皇帝嘛,总要有些高深莫测的样子,否则谁都知道你想的是什么,那这天下将来是谁的可真就不好说了。
不胜不败,不,应该说是略胜一筹,至少李承乾已经把那些唠唠叨叨的小喽啰给堵回去了,在短时间内,或者没有想出新的办法之前,他们是不会再出来阻碍东征的事情。
现在要做的就是说服那些大佬,比如房、杜,比如魏征。
这些人是真的在为大唐考虑,他们提出的一些问题很关键,并不是一个人就能解决的,甚至有些根本就是人力无法解决的。
甘露殿老李书房中,李承乾坐在一边,左右看看,李靖、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魏征、柴绍……大唐贞观年间的能人基本上齐集一堂,突然间,一道后世家常菜的名子闪过他的脑海——群英荟萃!
第880章 弃如敝履
高句丽是一个统一的政权,不管是从统一调度来讲,还是从地理情况上来看,都和西域诸国有着天壤之别,这也正是房玄龄等人所担心的问题,有着六十万常备军的高句丽,和只有几千上万人的西域孰强孰弱不问可知。
但即便是这样也不能改变李二东征的信念,前一次那份写着“免谈”的国书一直摆在他的案头,时刻提醒他高句丽的可恶与无礼,同时也在提醒着他不要放松与懈怠。
“陛下,亲征高句丽的事情,臣以为尚需认真考虑,不能意气用事!”魏征可不是一个惯皇帝毛病的人,直接点明李二的真实意图。
意气用事分明就是指老头子嫉妒李承乾打下大半个西域的功绩,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非要发起东征的行为。
李承乾默默注视着几个大佬的反应,心中对老魏那是佩服万份。
这种直接戳皇帝心窝子的话可不是谁都敢说的,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这些人不管是谁,和李二的关系都要比他魏黑子要近得多,但是这种话却无论如何也不敢说出来,也只有魏黑子这个傻大胆才有这样的气魄。
当然,戳李二心窝子的工作老魏实际上也不想干,这特么就像是站在悬崖边上跳舞,一个不好就是粉身碎骨的下场。
可是老魏也没有办法,谁让他当初给李二留下的印像就是一个耿直的谏臣形象呢,若是现在再来拍老李的马屁,弄不好一个没拍好,反而会把自己拍进去,还不如就这样一直耿直下去,让李二对他没有办法来的好。
“你们也认为朕是在意气用事么?”李二并没有被魏黑子的指责所影响,因为他已经习惯了,他现在需要知道的是这几个自己倚重的臣子真实的想法。
“陛下,现在征高句丽的确不是最好的时机,不是咱们打过他,而是就算打下来了,也没办法去治理,到最后只能便宜新罗与百济两国。”房玄龄顿了顿继续说道:“陛下,我们大唐只有这几百万户人口,现在河套地区与西域都需要开发,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源,哪里还有人去管理高句丽?”
“是啊陛下,我们总不能消耗国力,只为了取回前朝将士遗骨啊,那样完全就是得不偿失,根本没有必要的事情,远不如等将来河套地区和西域都稳定了,然后再彻底拿下高句丽来的直接。”杜如晦也在一边趁机发言,很明显他也并不赞同现在去征高句丽。
不过此时这些说法才是征讨高句丽的需要面对的真正困难,并不是像朝堂上说的那样,为能不能打得过而争论。
“承乾,你怎么说。”李二似乎铁了心要征伐高句丽,任凭房、杜二人怎么劲说,依旧不为所动,反而把目光转向了李承乾。
“父皇,儿臣认为可以采用土地置换的方式来开发高句丽,但现在的问题是高句丽的那些本地人怎么办,他们并不会那么老实,如何解决他们与大唐百姓相处的问题才是关键。”李承乾想起自己好像不知道从哪本书上看到过土地置换这样的说法,所以自然而然的便说了出来。
“土地置换?殿下的意思是迁民入辽东?”房玄龄几乎是在瞬间便领悟了李承乾的意思,连声追问道。
能到老头子书房里参与会议的,没有哪一个是傻子,也没有谁的反应会比别人慢,房玄龄能领悟的事情,其他人自然也都能想到。
所以在短短的一瞬间,十余双眼睛全都盯在了李承乾的身上。
“是的,迁民入辽东,我们可以采用一比二或者一比三的比例来置换土地,二十亩大唐的田产可以换取六十亩辽东的田产,另外还会赠送耕牛、种子等物,若是可以的话,我们还可以免几年的赋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