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魏宫廷-第17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写一封信将这件事告诉桓王赵弘宣,这还是没有问题的。

    于是乎,庆王弘信在当日就写了一封书信,派人送到了桓王赵弘宣手中。

    当得知兄长赵弘润在逃离大梁时遇害后,桓王赵弘宣惊怒地满身冒汗,于行军途中怒声骂道:“本王誓杀赵弘誉!”

    随即,桓王赵弘宣便下令诸军急行军。

    尽管庆王赵弘信也好,桓王赵弘宣以及燕王赵弘疆也罢,都没敢将「肃王赵弘润在逃离大梁时遇害」的消息传开,但这件事,还是难免在魏国国内逐渐传开了。

    这也难怪,毕竟「肃王赵润」的身份太特殊了。

    曾几何时,在太子弘誉与庆王弘信两人的相互声讨中,国内的魏人基本上还是站在太子弘誉身边,毕竟在魏国百姓的朴实的观念中,太子弘誉是他们魏国的储君,此人讲的话,当然要比庆王弘信可信地多。

    可如今,太子弘誉害死了肃王赵润,这就足以让魏国大部分的百姓改变原来的态度,齐刷刷地倒向庆王弘信。

    肃王赵润那是谁?那是魏国的英雄!

    是几次拯救魏国于水火,几次挫败了韩国、楚国等强大邻国的魏国英雄,可太子弘誉却害死了这位可敬的殿下,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太子弘誉并不像传闻的那样贤明!

    在这个局面下,国内的舆论纷纷倒向庆王弘信,以至于庆王赵弘信、桓王赵弘宣、燕王赵弘疆三人分三路逼近大梁的途中,所经过的县城几乎是望风而降。

    时至洪德二十五年二月中旬,庆王赵弘信率领庆王军率先逼近大梁。

    期间,南梁王赵元佐甩掉了上将军韶虎的魏武军,成功赶上庆王军,与庆王军在梁郡汇合。

    而此时,太子弘誉则命禁卫军、鄢陵军、商水军、游马军,以及他假借魏天子名义从三川调来的五万羯角骑兵,各自驻守在大梁一带。

    眼瞅着一场恶战即将展开。

    而与此同时,被传闻为已经亡故的肃王赵弘润,也早已带着青鸦众秘密潜进了梁郡,关注着这场大战。

    “……启禀殿下,三王的军队已逼近大梁,而大梁方面,亦将诸军部署在城外……”

    听着青鸦众头目鸦五的禀报,赵弘润皱着眉头沉思着。

    在旁,侍妾赵雀纳闷地问道:“殿下,不出面阻止么?”

    据她对自己丈夫的了解,她丈夫是非常不希望魏国发生如此大规模的内战的。

    “还不是时候。”

    赵弘润摇了摇头,惆怅地吐了口气。

    平心而论,倘若没有他离开大梁时所遭遇的来自萧逆的行刺,其实这个时候,他就应该要设法联络鄢陵军、商水军、游马军,尽快动手阻止这场大战了。

    但是那场行刺,让他改变了主意。

    因为他意识到,这场太子弘誉与庆王弘信之间的交锋,表面上看似是这两位王兄为了皇位的战争,但事实上,恐怕这两位王兄,谁也不是这场战争真正的主角——这两人,恐怕都只是棋子而已。

    真正的下棋者,一方恐怕就是萧氏余孽的首领萧鸾,而另外一方,若是赵弘润没有猜错的话,十有八九就是这一年余来,躲在甘露殿里装病的他父皇、魏天子赵元偲。

    除此以外,无论是谁都只是棋盘上的棋子。

    正因为猜到这一点,故而赵弘润不敢轻举妄动。

    他要等萧鸾暴露其真正的目的,相信他的父皇,也在等着此事。

    只是这样一来,这场战争就无法避免了。

    至于庆王弘信能否攻陷大梁,赵弘润还不好猜测。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倘若庆王弘信身边有萧鸾的人,那么,太子弘誉的军队部署,恐怕就只是形同虚设而已。

    因为萧鸾也知道,有一条密道,可从城外直通城内的怡王府。

正文 第1388章:大梁内战【二合一】

    『PS:其实不光书友们着急,我也不太想写魏国的内战,快进了,老是写肃王赵润我都写烦了。』

    ————以下正文————

    洪德二十五年二月中旬,庆王弘信所率领的「庆王军」,以及南梁王赵元佐所率领的「镇反军」,相继逼近大梁。

    对于庆王赵弘信的「庆王军」,太子弘誉倒并不是很在意,问题在于南梁王赵元佐所率领的「镇反军」,太子弘誉原以为上将军韶虎麾下的「魏武军」能将后者拦截在宋郡。

    却没想到,韶虎居然被南梁王赵元佐给甩掉了。

    当然,这并不是问题所在,毕竟就算被南梁王赵元佐的镇反军甩掉,魏武军依旧可以回援大梁,关键在于,韶虎当真是被南梁王赵元佐给甩掉了么?

    不可否则,南梁王赵元佐是拥有着灭一国实力的统帅,可上将军韶虎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最起码也是驻军大将军级别的,更何况,南梁王赵元佐麾下有五万镇反军,五万人的军队想要甩掉一支同样人数为五万人的军队,这果真是一件容易的事么?

    当然,这些是太子弘誉自己的猜忌,毕竟按照常理想,上将军韶虎的确没有对南梁王赵元佐放水的动机。

    想来想去,太子弘誉还是拜访了禹王赵元佲。

    最近一年余,跟在甘露殿安歇养病的魏天子赵元偲一样,禹王赵元佲也很少抛头露面,几乎可以说是淡出了朝野,最初那段时间,还时常拄着拐杖到甘露殿找魏天子下下棋,可待等后来太子弘誉控制了皇宫后,这位禹王爷索性就宅在了家中,每日把玩繇诸君赵胜赠送于他的一只绿雀。

    禹王赵元佲膝下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做「赵成宜」、次子叫做「赵成岳」,皆是在「魏楚雍丘之战」后,随同他们的母亲搬至大梁的,毕竟那时候,禹王赵元佲已经被魏天子强行留在了大梁。

    但是这两人,谁都没有在朝廷任职,只是对外宣称,此番前来大梁只是为了照顾老父老母。

    对此,次子赵成岳或多或少抱持着一些抱怨,毕竟他原以为来到大梁后,能够一展宏图,没想到,父亲居然禁止他们出仕。

    当赵成岳问及原因时,禹王赵元佲没有过多解释,只是告诫儿子:还不是时候。

    今日,得知太子弘誉前来拜访,禹王赵元佲的长子「赵成宜」遂来到了父亲的书房,禀告此事。

    禹王赵元佲听到消息后叹了口气,他已猜到今日太子弘誉前来拜访的原因。

    “将太子请到书房来吧。”禹王赵元佲嘱咐长子道。

    赵成宜恭敬而退,片刻之后,便将太子弘誉请到了书房。

    “五叔。”

    在见到禹王赵元佲后,太子弘誉恭谨地率先行礼。

    “太子殿下。”禹王赵元佲亦回了礼,随即招呼着赵弘誉在书房内的席位上坐下,笑着说道:“太子殿下今日怎么有空到老夫的府邸来?”

    太子弘誉微微思忖了一下,可能是鉴于如今大梁的局势堪忧,他也不藏着掖着,索性开门见山地说道:“五叔,庆王的叛军,已抵达大梁城下了。”

    禹王赵元佲闻言波澜不惊,淡然地看着太子弘誉,那表情仿佛是在说:太子殿下跟我说这个做什么?

    见此,太子弘誉微微皱了皱眉,说道:“五叔……”

    然而,他的话还未说完,就被禹王赵元佲以抬手的动作给打断了,后者目视着太子弘誉,感慨地说道:“这日子过得可真快啊,当年庆王生诞之日,我亦曾抱过他,当时太子殿下亦在旁边,一眨眼许多年过去了,我也到了风烛残年,哎,岁月不饶人呐……”

    他这话,看似是在感慨太子弘誉与庆王弘信今日兄弟阋墙,但实则却是暗示太子弘誉:你俩都是我的侄儿,对于你俩争夺皇位的内斗,我不想参合其中。

    听懂了禹王赵元佲的言外深意,太子弘誉沉默了半响,忽而又说道:“然而,南梁王亦率兵至此……侄儿以为,如今在大梁,唯有五叔可以与南梁王抗衡。”

    “太子殿下太看得起老夫了。”禹王赵元佲闻言笑着摇了摇头,在捂着嘴咳嗽了几声后,思忖道:“南梁王此举,确实有欠妥当,不过老夫年老病弱,恐怕帮不上太子殿下太多。若是太子殿下不嫌老夫唠叨的话,老夫倒是可以给太子殿下一些建议……”

    “……”太子弘誉沉思了片刻,忽而展颜说道:“五叔身体状况向来不好,侄儿又岂会强人所难?不过,目前大梁战乱在即,我希望龙季、羿孤、赵豹三位将军能祝我一臂之力。”

    禹王赵元佲看了太子弘誉半响,忽而点头说道:“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