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皇后平静地问道,她甚至没有转身,仍跪坐在那蒲团上,瞅着墙上一副『道』字样的字画。
常乐咽了咽唾沫,恭恭敬敬地说道:“回禀皇后,我家殿下恰巧得到一份雍王的罪证,得知北一军营变之事,乃是雍王在背后挑唆……”
“……”王皇后转过头来瞥了一眼常乐,淡淡说道:“我儿弘礼,他已不是东宫太子了……襄王真的挑的好时机呀。”
听闻此言,老太监冯卢亦哂笑了一声,斜睨了一眼常乐,眼神中带着几分嘲讽意味。
谁都不是傻子,襄王打的什么时候,难道王皇后与这个叫做冯卢的老太监会不知?
这份雍王的罪证,早不送来,偏偏要等原东宫太子赵弘礼失势以后送来,襄王这个意思,实在是太清楚不过了。
“你回去吧。”王皇后淡淡说道:“回去告诉襄王,本宫的儿子输了,雍王赢了,叫他莫要再多生事端了。”
『诶?』
常乐闻言大感意外,他万万没想到王皇后竟然会是这样冷淡的态度。
要知道,失势的原东宫太子赵弘礼,那可是她的儿子啊!
一想到就这么回去无法向襄王弘璟交代,常乐连忙从怀中取出雍王弘誉亲笔所写的那份书信,低着头双手呈上,口中急切说道:“皇后,此乃雍王亲笔写给北一军崔协的书信,信中言明是雍王命崔协挑唆营变,嫁祸太子殿下……”
“雍王亲笔所书?”王皇后刚刚闭上的双目猛地睁开,皱眉说道:“冯卢,取来叫本宫看。”
“是,皇后。”
老太监冯卢点点头,从常乐手中拿过书信,递给王皇后。
王皇后拆开书信看了几眼,两道秀眉不禁皱起,半响,她淡淡说道:“此事本宫知情了,你且回去吧。冯卢,你送他出去。”
“老奴遵命。”一名叫做冯卢的老太监点了点头。
待这二人离开之后,起初还神色淡然的王皇后,仔细看着那份雍王弘誉亲笔所写的书信,幽幽叹了口气:“急功近利、为利犯险,果然施氏教不了好……”
微微摇了摇头,王皇后略一犹豫,竟将这份书信举到旁边的烛台上,用烛火点燃了书信。
这份被襄王弘誉寄托厚望的雍王的罪证,就这样被烛火点燃,烧了个干干净净。
而与此同时,那名老太监冯卢,则将那名襄王府上的家仆带到了一个花园。
“这位公公,您带错路了吧?”襄王的家仆疑惑地看着前方。
“怎么可能?这就是你要去的路啊。”老太监冯卢微笑着,袖内滑落一柄匕首,一下就捅入了这名家仆的后背。
片刻之后,老太监冯卢召来几名小太监,指着地上那具尸体,淡淡说道:“悄悄将这具尸体带出去,丢到城内的水渠里去,别叫人瞧见。”
“是,冯公公。”
几名小太监顺从地过来搬运尸体。
他们的太监服上,清楚地绣着几个小字:内侍监。(未完待续。)
正文 第901章:黄雀死了(二)
当夜,襄王弘璟做了一个美梦。
在梦中,似心想事成般,雍王弘誉因为其那封亲笔书信的关系,遭到了王皇后的报复,而魏天子亦因为刚刚委任雍王监国、却不知雍王竟做出了这等陷害长兄的丑事,一怒之下断绝了雍王的恩宠。
而随着原太子赵弘礼与雍王赵弘誉两者的失势,他襄王弘璟坐收渔利,成为了太子储君,更得到了监国的特权。
在此之后又过了几年,魏天子驾崩,将皇位传位于他。
“呵呵呵……”
哪怕是在睡梦中,襄王弘璟亦忍不住笑了起来。
不过待梦醒之后瞧了瞧四周,他不禁感觉有些沮丧,毕竟在他梦中,他躺的可是垂拱殿、文德殿的龙椅,而不是襄王府内的书房。
不过这不要紧,因为他知道,只要那份雍王的亲笔书信送到了王皇后手中,雍王弘誉就注定了要垮台。
于是襄王弘璟今日哪也没去,就在府内喝酒,一边喝酒,一边等着朝中的好消息。
至于是什么好消息,不言而喻。
可是等了足足一日,朝中依旧是风平浪静,丝毫没有雍王弘誉遭到王氏报复的消息传来,这让襄王弘璟很是惊奇。
他唤来宗卫长梁旭,狐疑地问道:“常乐那小子果真已将雍王的书信交给王皇后了么?”
倒不是怀疑常乐,毕竟常乐对他还是极为忠诚的,问题是这个小子的身份有些特殊,即是他的远方表亲、又是他妻室常氏的堂兄弟,因此,这小子以往没少让襄王弘璟操心。
“卑职去问问。”
宗卫长梁旭点了点头,迈步走出了书房。
待一炷香工夫后,梁旭便又回来了,回禀襄王弘璟说道:“殿下,昨夜常乐没有回王府。”
“这厮……”襄王弘璟气地说不出话来。
不过这个时候,襄王弘璟还未意识到常乐已遭遇不测,毕竟常乐这小子以往没少夜宿于烟花柳巷。
但是一连等了两天,朝廷、皇宫那边仍然没有丝毫对雍王弘璟不利的迹象,并且常乐也没有回到襄王府时,襄王弘璟就感觉不对劲了。
要知道,常乐虽说平日里流连于烟花柳巷,可从未没有连续两天两宿不见踪影。
“出事了!”
待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后,襄王弘璟面色难看地说道。
果不其然,在第三日的时候,襄王弘璟便听说了一件事:城内的一条民渠中,捞起了一具尸首。
襄王弘璟心中咯噔一下,心中仿佛已隐隐猜到了什么,当即对宗卫长说道:“梁旭,你即刻前去看看,是否是常乐。”
“是,殿下。”
宗卫长梁旭点点头,连忙离府,骑着马匹前往大梁府。
大梁府主管大梁的治安与民事,虽说此番从水渠中捞到一具尸首,但因为是大梁城内的百姓报官,所以也算民事,需在大梁府备案后,再移交给大理寺,追查凶犯。
来到大梁府,梁旭求见了大梁府府正褚书礼,随便扯了一个借口,终于见到了那具死尸。
果不其然,这具在水渠里泡了多时、看似有些浮肿的尸体,正是前两日襄王弘璟派去皇宫向王皇后告密、且送递雍王罪证的襄王府的家仆,常乐。
在对尸首验明正身之后,宗卫长梁旭仔细搜查常乐的尸首,发现那份雍王的罪证已不翼而飞。
他转头询问大梁府府正褚书礼道:“褚大人,此人从水渠里捞上来时,可曾有什么……特别的东西?比如,书信。”
褚书礼看了一眼宗卫长梁旭,可能是想了什么,不过什么也没有多说,摇摇头说道:“虽然本府不知梁宗卫长指的是什么书信,但是本府可以保证,此人是先被人所杀,随后再丢入城内水渠的,且当时怀中并无书信。”
说着,他向宗卫长梁旭简单解释了一下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常乐被捞上来时,身上并无绳索,且背后却有足以致命的伤口,这就说明,此人是先被人杀死,随后投入水渠的;至于书信,由于墨汁遇水会化,会渗透纸张沾染到衣服上,可常乐身上的衣服,却无半点墨迹,如此可以证明,常乐在被人杀死丢下水渠时,身上并无书信。
宗卫长梁旭点点头,顾不得收敛常乐的尸体,火速回到襄王府,将大梁府府正褚书礼的论断告诉了襄王弘璟,只听得襄王弘璟满脸铁青。
“究竟是何人坏本王好事?!”
气急败坏的襄王弘璟,砸了书房内许多珍贵玩物。
想想也是,那份雍王亲笔写给崔协的书信,那是多么关键的证物,足以将雍王弘誉扳倒,可是呢,却不知是谁,坏了他的好事。
“会不会是青鸦众?”
宗卫长梁旭在旁问道。
“……”襄王弘璟愣了愣,随即眯着眼睛不说话。
平心而论,因为大梁是内侍监的地盘,因此,肃王赵弘润手底下的青鸦众,在大梁是非常低调的,只负责给赵弘润收集一些情报。
但即便如此,朝野还是有些人,通过种种特殊渠道得知了这股隐贼众的存在,谁让青鸦众在大梁的地位特殊,就连内侍监都与他们保持着互不干涉的状态呢。
“你是说……老八?”
襄王弘璟不甚肯定地反问道。
宗卫长梁旭点点头,低声说道:“殿下,肃王殿下与雍王、庆王两位殿下不同,他对皇位是没有兴趣的。……因此,骆瑸使赵弘礼自免了太子的头衔,虽然能影响到殿下与雍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