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不得也找过志才了吧?”
“这是自然。”戏忠一声叹气。“此番天子逃得急促,邺下诸君皆不在此处,三辅之内群臣无外乎……无外乎是叔治为首,他们不敢去寻君侯,自然都想听听叔治的言语。”
“志才也想听?”王修依旧头也不抬。
“不错。”
“巧了,我也想听听志才的言语。”王叔治终于搁笔于架,并在案后昂首以对门内之人。“其实这些年你以军事之名统领军情内务,以至于许多人都忘了,你也是卫将军府从事,按地位,只在吕长史之下,与韩、审、娄诸位,还有在下是一回事。”
“我以为可以为!”戏忠身前顿时呼出两道明显至极的白气出来。
“我也以为可以为,但不该为。”王修与对方双目直对。
“为何?”
“志才本只是想听我言语,我已说了,何必问为何?”王修面色从容不迫。
“王令君是以为我太急了吗?”戏忠终于忍耐不住了。“还是觉得我如那些往来不断于你处的小人一般,存了借此升官得爵之心?!以至于疑我忠心?!”
“我从未说此言语。”王修依旧平静。
“那定是怀此心!”戏忠勃然作色。“王令君,你以为就你一个人忠心耿耿吗?又能做事,又能立身以德,偏偏还从不曲身事君,号称忠烈?!我辈做这些事情,便是曲意为奸佞?!”
“我也未曾怀此心。”王修沉默了片刻,终于叹气。“戏军师……忠有多种,以哪种方式立身,不仅是咱们自己选的,更是君侯选的,互相成就而已。譬如军中将领士卒,性格不一,各有所求,但于君侯而言其实只是要他们如刀一般忠罢了,什么意思?是要他们如臂所指之余却不要擅自说话!而君侯今日聚集大军,是为了震慑长安的公卿,不是想让他们自己鼓噪什么的!你让他们展示态度,即便是靠着他们能够直接在这郿县登基成帝,君侯也未必乐意!”
戏忠不由一怔。
“而你我,君侯用你我其实也各不相同。”王修继续言道。“如在下,君侯用在下,本就是要在下做事的,而不是让在下以什么关中臣从之首在这里鼓噪什么称帝还是称王;至于足下,君侯用足下,正是看到足下忠不顾身,所以让足下参谋组织此事……唯独,值此关键之时,足下不免心急,越了自己权责!偏偏如此大事,人心皆不能稳,足下也毫无经验,所以便是君侯也不好苛责于足下与军中诸位的!志才,我有一肺腑之言……”
早已经懵住戏忠赶紧俯身行礼。
“鄙人之忠,在于能做事;徐荣、张辽之忠,在于能用武;足下之忠,在于不顾身!”王修恳切而对。“还有韩司马、吕长史、以至于审娄还有诸位军师、将军,各人忠不尽同,君侯却都能重用。除此之外,还有人如王景兴明显心怀汉室,华子鱼道德为重,君侯用这些人,难道是要他们个个忠心耿耿到奋不顾身的地步吗?恰恰相反,君侯能走到今日,就是因为他明明知道这些人不会为了他奋不顾身还能宽宏以对,并针对他们的才能各有任命……足下为君侯执掌内情外讯,心中应该能够明白这些东西才对。”
戏忠愈发惭愧:“是在下今日失策在先,复又失礼在后。”
“无妨。”王修闻言继续言道。“其实足下若对今日的局面有些慌张和失措,何妨坦诚相询于君侯本人呢?君侯是想做天子、做王,还是做公、做相国,为什么不能当面问一问他?别人有疑虑,足下不该有的,因为君侯将机密事尽数托付给了足下,俨然是对足下的忠心一清二楚!所以,有什么疑难不能去当面相询呢?说不定此时君侯正在相候足下呢!”
戏忠沉默许久,终于再度俯身一礼,告辞而去。而只是片刻之后,其人进入了公孙珣的卧房。
“志才来的正好。”公孙珣正与贾诩在榻上下象棋,见到戏忠来此,也是不由失笑。“我一直在犹豫两件事情……一个是要不要再立一个天子;一个是我到底是该做丞相还是干脆称公,然后就此封国建制,称孤道寡?文和一直装糊涂,只说不必再立天子,却不说丞相与国公该做哪个?”
立在门内的戏忠顿时恍然,同时也跟着释然起来:“君侯……若再立天子,自然是要做相国;若不立天子,只能建制称公,方可从容治政!贾军师已经替主公作出决断了!”
“是这样吗?”公孙珣戏谑看向拢手望着棋盘不语的贾诩,失笑以对。“文和也觉得我该称公建制吗?”
“非也!”贾诩拢手正色以对。“臣以为,主公当先为太尉发葬,再以尚书台之名发诏令往南阳,告诉天子,因为他杀了帝师,以至于三辅传言有其父必有其子!所以要曹孟德、刘玄德、刘景升三人亲自护送弑杀了帝师的天子归长安,对长安公卿、三辅百姓澄清此事……至于别的事情,这个时候怎么能做呢?说不定天子幡然悔悟,真的会回来呢!”
公孙珣仰头大笑不止。
————我是大笑不止的分割线————…
“(孝庄文皇)后居邺下,尝邀蔡夫人父邕并车往大学观辩论,时逢汉帝杀太尉以奔南阳,有大学生当道拦后驾,上书请以太祖为天子。后览其文,笑移邕,问方可。邕战战兢兢,不敢言也。后遂笑指上书者曰:‘是儿欲使吾儿居火上烤耶!’乃焚书而不问,观辩论、蹴鞠赛如常。邺下闻之,皆称贤也!”——《旧燕书》。孝庄文皇后本纪
第二十四章 保国可保身
长安比之郿县,人心更加动荡,局势也更加混乱。
如果说郿县那里还只停留在所谓试探的层次,而且还是以公孙珣集团内部有组织的自我试探为主,那么长安这座天然的政治城市中就充满了各种匪夷所思的政治浪潮。
临近年关,公孙珣引三万步骑来到长安以后,整个长安都是混乱的。
有无知书生当街拦路,请公孙珣为天子;有皓首老孺不顾天寒,临门赤脚喝骂公孙珣为汉贼;有大批汉室朝堂臣属,尤其是以三辅出身的那些中层公卿,公然连结,请谒公孙珣为王;也有持重公卿在经过这么多天的思索之后大举串联,公开请求公孙珣代领太尉,录尚书事。
而这其中,还夹杂着各种奇怪的祥瑞和异象!
洛阳废都发生了地震,终南山挖出了玉玺,丹水捡到了一个藏在金匣子里的骷髅头,最恐怖的是,公孙珣进入长安当日,渭水中冒出了一头龙!几百个从不说谎的老实人一起看见了,眼睛有灯笼那么大,做不得假!
不过,一片混乱之中,部分真正有身份有政治威望的公卿、大臣,却一反常态,保持诡异沉默,这在一片喧嚷之中反而更让人警惕。
与从同时,卫将军公孙珣也俨然早有准备,自他引兵入城后,请他为天子的、骂他为汉贼的,一律让人送点热汤就撵走,既不赏赐也不追罪;请为王的,请为太尉录尚书事的,则摆出一副谦恭姿态,推辞礼让。
相对应的,公孙珣却针对天子出逃一事作出了紧锣密鼓的善后之举。
其人一面邀请黄琬等人共议刘虞的谥号,一面让在武关坐镇的钟繇派出使者往南阳‘请中原诸侯护送天子回来解释问题’;一面安抚宫中剩余宫人、宫女,一面又毫不避讳的将当日公孙瓒对王允的私下处刑问题公开摆出,交与朝中议罪……
平心而论,这里面很多东西都是走个形式,譬如宫人宫女,他们本就饿不着,但公孙珣关心一下他们的生活谁也挑不错来;还有公孙瓒的事情,王允一个有罪的庶人,公孙瓒不过是提前杀了,而公孙珣入长安之前也扒了他的卫尉和兵权,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公卿们不过是事后追认罢了;至于‘请天子回来’,天子怎么可能会回来?这明显是去问罪天子和恶心中原诸侯的,说不得还有公孙珣进一步让长安公卿死心的意思在这里,但是偏偏所有人都还挑不出错来,都觉得确实有这么几分道理,就该去请一请、劝一劝再说其他才对!
不过,等到年末,随着刘虞之子刘和终于从辽西快马奔丧而至,刘伯安得以正式发丧下葬,所有人的目光又重新投到了这位昔日太尉的身上。
对此,早有准备的公孙珣以执政将军的名义对这位汉廷执政的一生进行了盖棺定论:
刘伯安追赠车骑将军,谥号定烈——大虑静民曰定,纯行不爽曰定,安民大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有功安民曰烈,秉德尊业曰烈。
想想也是,刘虞执政汉廷六载,接手时汉室执政能力已经全面丧失,能在这种情形下,保持朝堂稳定,不生乱子,已经很了不起了。甚至可以说,整个天下在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