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覆汉-第10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臣明白了。”贾诩继续问道。“其四,前汉用兵西凉无度,屡费国帑,至于凉州叛乱数以十年计,而百年不停,至于黄巾起,天下已遭兵祸十三四年,几乎无处不战,无处不乱,若天下定、燕覆汉,殿下可能不以边功为耀,抚民以休养生息?”

“止战休戈,使民生息,本治乱之首要。”眼见越来越多的人起身,公孙珣愈发出言慎重。“但边功之论,当谨慎计量,若以利害计算,有益国家,孤是不会放弃开拓的。”

“臣懂了。”贾诩依旧不置可否,只是继续相询不止,而此时,满殿文武,几乎人人起身,便是司马懿也不敢跪着了。“其五,汉室衰落,多少是因为帝后权贵笃信巫道、谶纬,若天下定、燕覆汉,殿下为至尊,可能禁绝官造佛寺道观,少问鬼神?”

“可以!”

“其六,天命流转,世事难料,若天下定、燕覆汉,殿下为至尊,可能还刘氏昔日任用之恩德,不使汉室祭祀中断?”

“孤愿尽力为之。”公孙珣愈发恳切相对。“但有些事情不是孤能决定的……若刘氏行为激烈,不愿自安,孤又能如何呢?”

“那就不关殿下的事了,只要殿下有此心,并恪守此言,则天下人自有公断。”贾诩收起手中纸张,缓缓相对。“而凡此者,加上一开始请殿下留步的问答,一共七问七答……臣以为,若殿下能恪守今日所有七答,则不止是公断,天下人心也当自归于殿下,天命也自当由汉转燕!”

言至此处,贾诩正色下拜,大礼参见:“臣无话了,唯以燕臣之身,愿殿下早日一统,承此天命!”

其人言罢,自审配、娄圭以下,文武百官,还有殿中义从,也都一起下拜,纷纷重复此言:“愿殿下早日一统,承此天命!”

公孙珣张口欲言,却又无言,许久方才从殿中各处收回目光,最后盯着贾诩几人的后背一声长叹:“诸君不负我,我当不负诸君!愿与诸君共开太平!”

————我是共开太平的分割线————

“以太祖之赳赳,贾相之乱武,犹有铜雀问答,可知丧乱之时,人心难定,道德干涸,英雄自持刀兵而起,方显恣意。而一朝将定,即思国之安稳,得非圣君名臣也?假以逢明君盛世,亦非同殿之文武栋梁?昔太祖称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指此一人乎?故曰:汉失其鹿,英雄共逐,自取天命,而太祖凡数载将握天下,绝非偶然!”——《新燕书》。卷二。太祖武皇帝本纪  PS:推书,木叶之梦中氪命……作者静小渊,很少见的现实与火影对穿流,貌似睡着了才进入火影世界,着实有趣。

顺便,七天更新了三万五千字……莫名自豪,就是没有本章说太伤。



第十七章 不见枯枝培土时(上)

九月中旬的这次铜雀台大朝会,原本只是公孙珣单方面贯彻和重申自己在燕国体系内部威权的一个过程,他只是想用权谋和权威提醒这些人,天下还没有一统,身为燕国臣子,身为他的臣子,是不允许有多余政治立场的。

当然了,也有必要的清理动作。

然而,随着贾诩忽然与几位相国一起起身,并发出询问,事情的性质也就此发生了彻底的改变。那番问答之后,这次朝会本质上变成了一次政治承诺……既是燕国官僚体系和燕公之间的相互承诺,也是燕国官僚与燕公公孙珣一起对整个天下做出的政治承诺。

实际上,这就是贾诩的高明之处了。

如果说孔融那些人之前乱搞事,是希望他们那些燕国体制边缘位置的士人们与公孙珣本人达成一个政治承诺,以换来他们对公孙珣称帝的支持,那么这番问答便是以燕国为主体与天下人达成一个泛泛的政治承诺,从而换来天下人对公孙珣称帝的支持。

孰优孰劣,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事实上,这次朝会之后,公孙珣亲自下令,以官员内部文件与布告的双重形式,将问答内容一字不改,分发天下。

这是一次试探,也是一次宣告,但不管如何其人勃勃野心,再不遮掩!

经此一事,燕公之心原本还只是路人皆知,然后是一殿人皆知,但现在却是天下人皆知了!

消息传开,自然有人痛心疾首,有人悲愤难平,有人喟然长叹,有人慌乱不及,有人置若罔闻,有人喜不自胜,有人心急火燎……但总体而言,却居然没有在目前燕国的统治范围内引发什么太大波澜。

毕竟,下面的老百姓只是看热闹,铁杆反对派早就往南走了,留下来却还持反对意见的,要么没胆子多言,要么却已经不在乎了。

据说,事情传到颍川,担任县令的降人杜袭持着布告去问荀彧,荀文若彼时正在修葺自家的谷仓,其人在谷仓的墙上看完布告,却只说了一句话——总比漳水中飞出黄龙要强吧?

说完此言,荀文若便不再理会,而是继续修葺谷仓,以应冬储。

消息继续南传,终于传入江汉。出乎意料,荆州刘表以下看完布告,多只是郁郁,竟然也没有什么激烈的言辞反应……这是当然的,他们还没有从蜀地陷落的震撼中走出来,正在心急火燎的于巫县、秭归一带布防,生怕汇集在蜀地的大军直接顺江而下,突破三峡。

真要是那样,估计连看布告的自由都没了。

而讯息继续南传,而等到年关之前,第一个做出剧烈反应的大势力也终于出现了……不是军事对峙中的刘备与孙权,也不是最近渐渐安稳下来的江夏小朝廷,而是更南面的,掌握着交州六郡的士燮士威彦。

其人经过剧烈思想斗争,并数次与进入益州的公孙越、田丰进行书信交流,探讨交州归降的正式条件,然后最终在收到了公孙珣本人沿着海疆送来的私信后下定了决心,开始全面的倒向河北。

而这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政治动作,莫过于他在新年前对江夏小朝廷送去的一封正式奏疏,奏疏中明确提到,其本人将于明年春夏之间动身,亲自前往洛阳故都,与燕公一会,叙旧论事。

而奏疏的结尾,却是建议小天子随他一起北归洛阳,与燕公一起祭祀汉室历代陵寝。

消息传出,整个南方的残余势力彻底震动,而被交州、益州所半包裹的荆州南四郡旋即全线动摇,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长沙郡四郡却是在所有人的目瞪口呆与措手不及中,开始以长沙郡太守张羡为核心,形成了一个近乎于松散联盟的自保集团。

这个集团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对刘表的口号,也没有明确支持河北,只是开始尽量以官方姿态非暴力抵抗刘表的军事、仓储调令。

之所以如此,除去交州决定性的表态外也是有迹可循的:

首先,张羡很早之前便做过零陵、桂阳两郡太守,在此处很有政治影响力与号召力,堪称湘汉之间的天然领袖;

其次,虽然张羡长沙太守的职务是刘表所任命,但刘表一开始对他并不礼遇,只是因为前一任长沙太守苏代曾经起兵反叛过刘表,而在处置了苏代后,需要安抚地方,所以不得不任用了这么一个人物来安抚荆南地区……刘表与张羡之间本有成见;

除此之外,张羡也好,其余三位太守也好,家族都在北面,譬如张羡就出身南阳,此时家族已经完全位于燕国统治区内,其弟张机张仲景更是被燕公礼聘,去邺下去开什么医院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缘故,那就是在长沙本地出身,孙坚故吏起家,却早在董卓乱后便成为卫将军府仓曹掾,如今位列燕国户部尚书的桓阶,在九月大朝会后便立即动身南下,此时早已经回到了长沙,并开始以燕国重臣的身份四处活跃。

有理由相信,此人给荆州南四郡的军政长官,甚至是江东孙氏都带来了燕公的政治承诺。

而到了如今这个时候,燕公的政治承诺的分量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唯独,汉室毕竟是四百年大一统的汉室,汉臣这个名头着实让荆南四郡的四位太守有一道心理过不去门槛。

此时此刻,燕国体系内的臣子自然可以顺着燕国内部体系,借着燕国外壳遮掩大大方方表忠心,暗暗为了燕覆汉这个目标而努力;寻常心怀汉室之人也可以如荀文若、杜子绪那般不再理会,毕竟他们也算是为了汉室尽过力的,总是问心无愧;而这四位太守却着实有些尴尬……

总而言之,为了生存和现实,他们选择了听信桓阶、脱离刘表,但他们也觉得不想在此时光明正大的倒向河北,所以才搞了个荆南四郡互保的怪异政治模式。

但即便如此,对于长安中下游的汉室残存势力而言,也无异于晴天霹雳!

虽然说荆州的精华都在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